APP下载

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其预后及照顾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2015-09-14王文军等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家庭护理心理状况精神分裂症

王文军等

[摘要] 目的 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方案对其病情预后及照顾者情绪状态的影响,并为这类患者群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积累经验。 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于2010年5月~2011年12月“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设为对照组,出院后给予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维持治疗且做好院前健康宣教。选取我院精神科于2012年1月~2013年8月“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80例,设为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患者开展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干预期间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用药依从性及疾病复发率,同时比较两组家庭照护者的心理状况。 结果 两组患者在出院当天BPRS及SDS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后第3、6、12个月末的BPRS及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家庭照护者在出院当天的SCL-9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个月末,研究组家庭照护者的各项SCL-9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第12个月末,研究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方案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并能缓解照护者负性情绪,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成效。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家庭护理;预后康复;照顾者;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 R473.2;R7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3-213-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centered intervention on prognosis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for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nd collect experience of providing high-quality medical service for this group of patients. Methods 16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ho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0 to December 2011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and they were given long-term antipsychotics and after discharging from hospital and health education before leaving hospital. 18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ho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August 2013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group, which was further treated with family-centered intervention.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 social function,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recurrence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after one year's follow-up visit,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family tender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BPRS and SDS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n the day of discharge (P>0.05). BPRS and SDSS scores of research group at the end of third month, sixth month and twelfth month after discharging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 in SCL-90 score of family tenders of two groups on the day of discharg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CL-90 score of family tender of research group after twelve months' interven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research group after twelve months' interven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research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family centered intervention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can improve prognosis and alleviate tenders negative emotion, which can achieve great clinical effect.endprint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Home nursing; Prognostic rehabilitation; Tender;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康复是一个极为漫长的阶段,期间不仅要求患者自身坚持用药,还需要保证患者享受到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患者病情的全面转归,避免反复发作[1]。而对于大多数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而言,由于患者自身及家属缺乏相关的精神卫生保健知识,且缺乏有效的康复训练手段及健康指导方案,将会给照顾者及患者带了一系列棘手难题,这对患者病情康复的影响极为不利[2]。据文献报道[3],通过对国内12个社区进行多中心调研发现,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首位因素为家庭照护水平,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以“家庭为中心”的延伸护理模式[4],通过对家庭照护者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程度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进而提高对患者的照顾力度。顾名思义,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方案是指将整个家庭视作一个护理单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况及家庭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干预策略,充分体现“尊重、合作、授权及支持”的核心内涵,同时亦能保证家庭和睦与家属的身心健康[5]。笔者设计本研究,拟通过对照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究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照顾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精神科于2010年5月~2011年12月“痊愈出院”(即出院诊断为病情好转、痊愈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设为对照组。选取我院精神科于2012年1月~2013年8月经临床诊疗后“痊愈出院”的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经2名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医生联合诊断,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诊断参照人卫第7版《精神病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无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躯体性脏器疾患;无言语沟通及听力障碍;同意接受全程干预并能配合完成整个调研者;至少有1名家庭照护者在调研全程中始终与患者同居,并能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若有多名照护者,则选取与患者接触最为亲密者;对本次调研所有量表均有所了解且能知晓其中含义;照护者及患者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存在其他系统性疾病,且对家庭照护者产生极大影响,并与精神分裂症不易区分者;家庭照护者自身罹患精神性疾病者;照护者提供的信息不实或不足。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按氯丙嗪剂量折算)及照护者文化层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均遵医嘱指导患者行常规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并开展常规健康指导。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方案,即待患者出院后每间隔3个月进行一次家庭随访(含电话随访),随访期间给予家庭照护者针对性指导,持续时间为12个月。

1.2.1 成立医疗小组 组建医疗小组,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治医师3名,主管护师3名,分别负责患者随访期间诊疗、干预指导及信息记录等职责。另外,还需对医务人员进行理论指导,使其医疗理念从以“患者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进行转变,并与患者建立较佳的护患关系。在患者出院当天,由医疗小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以家庭为中心干预模式的概念、目的及对病情预后的影响,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认知体会。

1.2.2 评估患者家庭情况 小组人员需仔细审核患者家庭信息,内容涉及患者病情、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家庭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性格特征,同时还需评估患者的家庭功能,并采取诱导式发问的形式探究患者、家属对医生及护士的交流需求、随访需求及心理支持需求。

1.2.3 建立医患信任 在随访期间,医疗小组成员应认真倾听家庭照顾者的心理诉求以及在照顾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并真诚地予以逐一解答,同时针对情绪较为低落的照护者,医务人员应指导其采取腹式呼吸及全身肌肉放松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医护人员在沟通过程中应询问患者家庭的经济水平,以免患者因无法支付医药费而被迫中止用药,进而会增加复发几率。对于经济水平受限家庭,医生应合理调整药物,同时发动家庭力量,鼓励其给予物质及精神上的支助,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1.2.4 自我管理行为及健康教育处方的制定 医疗小组根据患者当前的自理能力以及照护者、患者对健康需求的合理诉求,同时联系患者回归社会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制定个性化自我管理及教育处方。通过视频、图片及口授等多重方式向患者及照护者介绍精神分裂症基本知识、抗精神病药的药效、给药方法、药物不良反应、应对方式、停药的危害及定期复查的必要性;同时,还需向照护者介绍正确的日常作息及和谐的家庭关系对患者预后康复的影响;告知疾病复发先兆症状、不良反应识别技能;指导患者合理表达情感意愿以及处理力所能及的劳动。在随访期间,小组人员应鼓励患者及照护者复述上述内容,并及时纠正错误认知,通过多次强化记忆,帮助患者及照护者内化相关内容,使患者获得较佳的家庭照护。

1.3 观察项目

(1)两组家庭照护者在出院当天及干预后第12个月末均接受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该量表共包含9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为1~5分。(2)两组患者在出院当天、干预后第3、6、12个月末均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测评,其中BPRS量表中每个条目分值为0~8分,各项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其精神症状越明显;SDSS采取7级评分法(1~7分),各项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其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越明显。(3)记录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情况,分别划分为完全依从性(患者自愿按时、按量服用)、部分依从(患者需在旁人督导下,方才按时、按量服用)、不依从(患者拒绝用药)。(4)记录两组患者疾病复发率。复发的评判标准:患者出院后精神症状出现恶化(BPRS≥28分)或需再次住院者。endprin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PRS和SDSS评分比较

两组在出院当天BPRS及SDS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后第3、6、12个月末的BPRS及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家庭照护者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

两组家庭照护者在出院当天的SCL-9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个月末,研究组家庭照护者的各项SCL-9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12个月末服药依从性及病情复发率比较

干预后第12个月末,研究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延伸护理模式是指患者出院后仍能继续享受到住院期间等同的护理服务,但伴随着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的受限,导致延伸护理在临床上的推广受到一定程度限制[6]。而有学者提出[7],患者家属可充当护士替代性角色,通过对其进行理论及技能培训,能在一定程度上胜任基础护理,并可提高患者病情预后。精神分裂症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医疗群体,由于病情时常反复,一旦受到周边事物刺激,易诱发再次发病,而良好的干预措施则能降低潜在的不利刺激,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8]。故在本研究中,我们引入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方案,通过随访期间指导照护者相关的干预方案,并针对性地纠正错误认知,使照护者形成一套正确的理论认知,以指导照护工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家庭照护者在干预后12个月末的各项SCL-90因子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方案可提高照护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家庭照护者与患者相处时间最多,既担负着长期照护及监护患者的职责,又需灵活应对照护过程中患者的各种问题,这势必会导致照护者心理受挫,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9],进而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据文献指出[10],家属缺乏相关精神分裂症知识及过重的心理负担会使疾病复发几率增加16倍,该数据提示精神分裂症的照护需更多地侧重于照护者的知识水平培养及心理状况改善。由于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方案能使家庭照护者获取更多的医疗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照护行为中,这可使照护者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对患者及精神病的认知,进而借助正确的照护技能帮助患者改善生存质量[11]。随着患者病情逐步趋于稳定化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能使照护者心理状态得以舒缓,另一方面亦能促进患者情感的理性表达,改善家庭整体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11]。

研究结果亦显示,研究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自觉服药依从性。由于持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是避免疾病复发最为关键的因素[12],但提高患者对维持治疗的依从性则是改善疾病预后的重要环节[13]。其中在临床上通常涉及2种服药依从性行为,包括按剂量给药及连续服药[14]。据文献指出[15],与服药依从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及家属对药物知识缺乏、患者自理行为能力薄弱、突发性精神症状影响等。而在本研究中,通过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方案使照护者及患者形成系统化理论认知体系,借助反复多次的记忆模式(复述-纠正-内化-复述)帮助他们提高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知,进而激发患者服药积极性及主动性。而随着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提高,为疾病复发率的降低及病情的稳定奠定了前提[16],对患者的远期康复影响深远。另外,根据两组患者的BPRS及SDSS评分显示,研究组患者出院后第3、6、12个月末的BPRS及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反映出家庭干预方案能促进患者精神症状缓解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通过医疗小组定期讲解精神卫生相关知识,并对患者展开针对性心理教育及自理管理训练,同时亦为照护者进行各种知识储备,帮助患者与照护者之间相互理解及支持,有利于端正他们对疾病态度,增加战胜疾病信心,并可营养和睦的家庭氛围,为患者预后康复创造良好的缓解,培养患者自信、自爱及自尊,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及早恢复[17-18]。此外,和谐的家庭关系实际上是患者与社会接触的缩影,可助于减轻社会功能退缩反应[19]。一旦患者社会功能得到提高,他们会积极且有意愿参与集体活动,进一步提高其生活技能及社交水平,而生活质量亦可随之提升。

综上所述,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方案可增加患者及照护者相关知识的储备水平,并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而降低患者精神症状且能促进社会功能的早日回归,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崇,冀庆丽,王晓春,等.奥瑞姆自护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及幸福感与自尊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5):974-975.

[2] 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970-973.

[3] 陆根法.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26-927.

[4] 林允照,林朦朦,欧阳吟靖,等.感知行为干预对重度脑性昏迷患者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12):670-674.

[5] 何秀英,陈剑英,吴风云,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9):49-52.endprint

[6] 王彩虹,杨永杰,乔霞,等.院外延续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884-886.

[7] 金凤仙,赵建利.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13,34(20): 3217-3219.

[8] 何燕青,李睿,赵天风,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916-1917.

[9] 林允照,冯晨,刘敏,等.基于TTM指导的阶段性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5):4157-4162.

[10] 王祖菊.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70-71.

[11] 王琼,罗捷,唐丽,等.26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26):2661-2662.

[12] 韦红梅,肖爱祥,夏志春,等.认知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3(5):1140-1142.

[13] 林允照,顾华,沈健.癌因性疲乏研究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2014,16(8):796-799,802.

[14] 于青,李遵清.多学科医疗照护行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849-3852.

[15] 张卓婧,何国平.瑜伽放松训练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4):490-492.

[16] 刘梅,于浩,王淑芳,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护人对延续护理的需求[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25-28.

[17] 潘燕,朱意平,陈超,等.临床护理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17):2742-2744.

[18] 付雪梅,竹婴,许云华,等.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2):132-135.

[19] 郭细先,陈亚萍,刘堂龙,等.交往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57-1161.

(收稿日期:2015-04-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庭护理心理状况精神分裂症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胫腓骨骨折患者体外固定装置术后家庭护理效果分析
家庭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尿路感染效果
桂北地区长寿之乡永福县青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心理社会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降压舒心操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评价
社区家庭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