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中如何做好摘抄与点评

2015-09-10邢延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4期
关键词:涵泳沉潜文字

邢延

“摘抄”,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有选择地摘录一些现成的文字;“点评”,就是结合具体的文本,沉潜涵泳于文本之中,理解分析进而鉴赏探究文本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等,有针对性。对于语文阅读而言摘抄与点评是一项不错的阅读方法:它们能将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不管是摘抄还是点评,都要求学生主动读书,认真读文章,带着问题去思考而不是停留在对文章字面意思的解读;同时,还要依赖于学生的坚持不懈,将外在的要求化为自觉的阅读习惯。

一个文本中,究竟能读出多少东西,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了考纲的要求,阅读的目标相对就明晰了一些。考纲,某些时候就可以看做是一种引领,促使我们有意识地做这些方面的思考,既能拓展思考范围,同时也很自然地进行了阅读的能力训练,化于平时阅读,成为一种阅读的自觉追求。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摘抄与点评呢?

一、字斟句酌,细致准确

抓住一段话或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含蓄语句背后的内涵深意,注意结合语境,力求对此有精准的分析。

比如,有同学摘抄了莫言《卖白菜》中的一段描写:

……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踮着小脚、奓着两只胳臂,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断了,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原本十分生气,但也许是看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黑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她的脸色缓和了,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一位同学写了如下点评:

本段运用了细节描写以及大量的笔墨去刻画人物形象,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踮”、“奓”,“小心翼翼”、“匆忙”等词表现出母亲对这颗白菜的珍视,进而从侧面进一步突出表现出家中的窘迫,生活困苦的状况。“我”反复说“不是故意的”表现出我内心的一种愧疚,害怕母亲责备“我”。全段巧用细节描写,正、侧面相结合等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为我们介绍作者少时的生活,引人深思。

这段点评,抓住材料中的表现手法,细致地分析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的情感。从鉴赏评价的角度,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也有同学摘抄沈从文《边城》中的一段文字: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接着,他也是从鉴赏评价的角度,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写了以下的一段点评:

本段的描写生动形象,俏皮可爱。把“月光”比成“银子”,既写出了月亮的皎洁,散发出优美的银白色的月光,又与篁竹下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宛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意境淡雅。尤其是“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这句话写得颇为妙趣横生,比喻新颖别致。那些不那么吵闹了的鸟儿是“闭着小小眼安睡”的,将鸟儿刻画得可爱至极。整段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把边城夜晚的静谧描绘得如此让人神往。正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出常人的思维模式,才能写出如此具有诗情画意和创新力的语句,太赞了!

因为有了点评的目标——“品味语言”,所以在他的阅读以至点评过程中,都能着眼于文中一些特定的词语,想象出文字背后的形象,揣摩出语言所创设的意境,体会出语言的生动的表现力。这样的点评,细致入微,假如他能将此中感受迁移于自己的创作中,极有可能也写出如此这般空灵而充满美感的文字!

二、沉潜涵泳,全面深刻

“沉潜涵泳”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沉潜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反复玩味和推敲,充分尊重作品,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以获得其中之味,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如果说字斟句酌的阅读,让我们深入了文本,深入了作者,那么,沉潜涵泳于作品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动性,将阅读之收获与自身的进步与提高结合起来,那无疑会使自己的阅读效果更为增强。

有同学在毕淑敏《拒绝是一种机会》中摘抄了一段文字:

拒绝犹如狂飙突进,孕育天马行空的独行。拒绝有时是一首挽歌,回荡袅袅的哀伤。拒绝更是破釜沉舟的勇气,一种直面淋漓鲜血惨淡人生的气概。拒绝也不可能太多,假如什么都拒绝,就从根本上拒绝了每个人只有一次的辉煌生命。智慧地勇敢地行使拒绝权。这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是我们意志之舟劈风斩浪的白帆。

他写了这样一段点评:

毕淑敏的文字一向十分细腻、动人心弦,但是这一篇却十分理性。文章列举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是我们不懂得拒绝,而后果就是让人身心疲惫,让人碌碌无为。于是,作者果断地发出了拒绝的声音,然后运用大量的比喻,文质兼美,又贴近现实,发人深省。文末告诉我们:也不要什么都拒绝,这样就从根本上拒绝了每个人只有一次的辉煌生命。拒绝既需要勇敢,也需要智慧。这种辩证的观点使文章更加完整。

这段点评,立足于对文本的分析,但不局限于对文字的仔细品味,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将摘抄的文字与全文结合在一起,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出了“拒绝”的非同一般的含义。这样的点评。既是在读文,更是读人,读自我。

三、超越探究,客观冷静

南宋学者陈善曾有这样一段妙论:“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所谓的“入书”。就是基于文本,是读书的依据;所谓的“出书”是指超越文本,是读书的升华。因此,读书既要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作“深度钻研”;又要跃迁到文本的外延,跳出文本,来对文本做一番客观冷静的评判。

结合考纲,我们可以发现,探究的能力层级是最高级的,所谓的“探究”,是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点评,既有对作品创作背景与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也有对作者文中矛盾交织的心绪的评价,更有联系自身的文本的现实意义的探究。

有同学摘抄了罗兰《这样一种挥霍》中的文字:

现实一点来说,我是很挥霍的,挥霍的是金钱,

浪漫一点来说,我是很挥霍的,挥霍的是感情。

去年,在津京公路上,来回三趟长途的计程车之旅,只为要呼吸一下那从天边扑飞而来的家乡的空气,多看看那蓝得透明的天宇;挥霍的既是金钱,又是感情。

只是你不免要问:“你真的那么富有吗?无论金钱上或是感情上,你准知道你不会超支吗?”

坦白讲,也许我知道,也许我不知道,我一点不愿去想。

我要享有的就是眼前这份天风海雨的豪纵。

文章是离开故土多年的作者回到大陆时的感怀之作,表达了作者的怀乡之情和对过往人生经历的感悟。文章交织着这两种感悟,一方面坚韧地奔波于人生之旅,另一方面珍惜每个时刻的感情,让感情尽情地放纵并感受这一刻,这里既传达了一种励志的精神,又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与感悟。生活于现代的人,面对竞争的压力,物欲的诱惑,目标和方向的迷失时,此文会给人以清新慰藉之感,现代人需要奋斗同时也需要纾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在《读什么书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中说:“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

我想,当我们的学生在沉静中字斟句酌,在沉思中沉潜涵泳,同时又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与阅读的经验,学而有所思、有所疑,这样的阅读必定是有效的阅读,而且是有生成与创造的阅读。

(作者单位:海门中学)

猜你喜欢

涵泳沉潜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沉潜
沉潜
梦中的文字
沉潜与成功
陆九渊“涵泳”法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涵泳”不作此“涵咏”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