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风”能否吹进语文课堂

2015-09-10易睿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4期
关键词:刘亮程寒风文本

易睿

翻开《现代散文选读》时犹豫了很久——讲不讲刘亮程的《寒风吹彻》?

这是一篇我很想教又不敢教的课文。正如作家李陀所说,“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文章的文学价值毋庸置疑,可是文中那无处不在、力透纸背的“冷”该如何跟学生讲?

《寒风吹彻》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孤独无助、天气的严寒、生活的困苦、缺少家的慰藉,不仅构成作者心中的冷,也以此震撼着读者的心。横亘在作品中的是面对宇宙的广阔,人所显现出来的渺小孤独,以及这种孤独带来的伤痛和荒凉。“寒冷”是文章的基调。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题为《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不宜选入教科书》的文章,文中说:“《寒风吹彻》不仅让我们读出生命的沉重,更让人读出人生的绝望。”文末甚至斥责道:“刘亮程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哪去了?选编教材的专家社会责任感哪去了?!” 我想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一、主题沉重的文本可不可以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

冬天总是漫长难耐的。然而我们期盼四季如春,也不能在严寒面前低头。今天的我们有太多对抗自然严寒的方法,可有些寒冷是我们难以承受的:生老病死、人情冷暖、社会问题等等。这些距离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有多遥远呢?生活是万花筒,但人生并非总是坦途。我们生活的天地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对于生活空间狭小、学业繁重,每天只能在家与学校之间奔波的学生来说,语文是最能向他们展现多姿多彩又复杂多变的生活的一门学科。如果语文课本成了童话书与政治书,那么学生学语文的意义何在?尤其是对即将投入大学生活、将面对更广阔天地的高中生而言,让他们看到更真实的社会,对人生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是绝对有必要的。

语文学科是最接近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它包含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精神领域和生命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今的教育现状,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生命人格建设方面是荒凉的,语文被视为一门应用性的工具学科,忽视了它对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语文距离人的精神和心灵、生命和生活越来越遥远。我们需要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丰富语文的内涵与外延,需要挖掘出语文深藏的生命意蕴,给学生感悟人生、思考生命的空间,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觉悟,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文化营养,提升人生境界,充实生命内容。

二、这类看似冷峻的文本该如何教?

声情并茂、激情飞扬的文本,很多语文老师都能诠释得非常精彩。而一些冷峻、厚重,甚至隐含着低沉情绪的文字则需要语文老师花费更多的心力去钻研,挖掘文本潜藏的深意。

初读《寒风吹彻》确实让人有消沉之感。然而作者对生命的态度真是这样悲观消极吗?面对残酷的自然、冷冰冰俯视自己的广漠苍穹,渺小无助的村庄里的人们以惊人的承受力来面对苦难,以顽强的生存意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贫困荒凉的生存际遇阻挡不住他们生存的渴望。尽管底色悲凉,但温暖的炉火,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悲悯的情感贯穿于文章始终。《寒风吹彻》并不是朝生暮死的渺小人类在生命陷入困境时的绝望哀号,而是一场生命的突围。刘亮程用质朴而又异常精致的语言写出他对生命真谛的透彻感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在思索着出路:当“寒风”严酷地摧残着生命的活力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簇炉火,一点温暖,需要冷静、坚韧、期盼与关爱来暖和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需要积蓄热力,共同对抗严冬。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冷”,也反复出现了“春天”与“热”,更蕴含着执着、抗争、希望与团结。文章低沉而不消沉。

刘亮程说:“冬天作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季节等在前面,那些雪在积累,冰在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生命的三尺之冰,也是远在我们不知道有冬天的时候,就开始结了。那个寒风吹彻的冬天是生命必经的一个季节,也是天地浑然的一个境界……寒风吹彻中,我们还有春天的梦。”人性的伟大,正在于绝望处的顽强抗争。文学就是在为我们的精神创造一种绝处逢生。正是无边的孤独与执着的坚守、绝望中的希望,构成了《寒风吹彻》的深刻意义。生命,于寒冷中坚韧,于温暖中拔节。寒风吹彻之后,是春暖花开。

语文教学是一次永远的美学散步。它强调的是生命的在场,诗意的贯通。语文课堂追求的应是灵魂的塑造。透过《寒风吹彻》沉静冷峻的文字,凝重沉郁的笔调,我们看到对生命和人生的守望,超越与关爱。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对课本的潜心钻研,让学生懂得寒风的严酷、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无奈,学会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坚忍来对抗绝望,并从中感受到语文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

(作者单位:南通市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刘亮程寒风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歌颂轻盈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
对比分析朱自清和刘亮程笔下的父亲形象
无惧寒风做“暖女”厚重单品轻松升温
冬天的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