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回归”思想研究综述

2015-09-10江文翠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4期
关键词:回归本真新课改

江文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13年。整个过程冲击了旧有的僵化的教育体制,树立了新颖的教育理念,惠及了教育领域各个方面,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改革往往成就与缺陷并存,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改背后的各种问题、误区也都相继暴露出来,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思和批评,语文“回归”思想应运而生。

一、语文“回归”思想的兴起——洗尽铅华,昭显本色

《新世纪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潮流》一文的作者郭瑶认为:语文“回归”主义潮流始于2002年,人们不满于语文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实际成效,对语文的“人文主义教学观”提出质疑,并在反思中产生语文“回归”思想。2006年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与本色语文》一文中,指出新课改中出现语文课堂里呈现的虚、闹、杂、碎、偏等问题,呼吁要还语文以本色,复归本位:即“让我们平淡地、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这一次呼声可谓是语文“回归”的一次有代表性的呐喊,让埋头前进在语文新课改道路上的我们开始回眸反思语文改革步伐中的问题所在。程振理更是罗列了课改后语文教学中各种“非语文元素”:媒体使用泛滥、合作学习太假、表演成分过多、课堂追求热闹、德育渗透泛化、评价过于多元等等。“凡此种种,严重背离了课改初衷,语文教学失真走样。”[1]面对层出不穷的语文新课改问题,必须坚守语文本位,回归到语文教学本体上来。

何谓语文“回归”?正在全国推广开展活动的“真语文”,其核心主旨是“让语文回归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赵谦翔呼吁要“回归‘语文’与‘人文’相统一的学科本真属性”。郑百苗提出“回归本色,回归本真,回到语文教学的常态。”并且这种“回归”不是一种倒退,而是回到原点过程中的反思酝酿和新的突破。郭瑶则认为“回归主义教学观”的本质就是对语文课堂过分注重人文性的纠偏,要将人文性、工具性和文化载体三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三者并重。笔者认为,语文回归就是指面对新课改后各种“非语文”“假语文”现象,主张返璞归真,还原语文本来面目,做到对语文本性的坚守,语文本位的体现,语文本色的追求。

二、 语文“回归”的方向——立足本位,多向回归

散尽浮华,语文亟需哪些方面的纠偏与回归?据中国学术期刊网对“语文回归”主题的搜索,笔者总结了近十种主要的语文回归“呼声”,现依据呼吁强烈的高低程度作简要列举:

一是回归语文本体。语文本性即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本体即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是语文回归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来人们一致认为语文只有扎根于生活的丰厚土壤,语文教学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学生也才会“学以致用”。

三是语文回归学生主体。“儿童是起点,儿童是中心,儿童是目的”(杜威),在提倡“教育回归”的大背景下,语文更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四是语文回归“传统”。“传统语文教育”是指清末未分科以前形成的语文教育体系,有许多积淀已久、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原则,如集中识字、熟读吟诵、整体感悟、多作多改、教文与育人统一等。在语文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舍本逐末的今天,只有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方可开拓一片新天地。

五是语文回归文学。要发挥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功能,训练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想象、艺术个性等方面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是语文回归到课堂教学常态,也就是要“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2]学习目标明确、深入文本细读,双基训练扎实,结果弹性生成。

七是向教师的教学智慧回归。面对语文派别、语文教学理论和模式的层出不穷、众说纷纭,教师对“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产生疑惑,一味效仿他人做法,教师要守住自我个性,向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回归。

三、语文“回归”的途径——固本清源,守正拓新

面对语文教学“失真”、“去实”,我们必须回归到语文本体,坚守语文本性,在把握语文本色的基础上去改革拓新,发展前进。而语文回归方向的指引也就提示语文回归的多种有效途径:

(一)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二)遵循语文自身规律,强化语文实践。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多动笔,日积月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活学活用。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阅读中来,主动感知内容和体验情感,提出个人的质疑与批判,主动建构文本意义。

(四)重视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语文改革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历经时间考验和打磨的有价值的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经验和方式方法应当或保留,或进行改造,融入到当代语文教育,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五)落实对话教学理念。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行师生间真诚、热烈地沟通合作,实现教师、学生及与文本、编者的多重对话。

(六)发挥教师个体教学智慧。不迷信盲从语文名师和多样教学理论,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专业素养,塑造语文教学个性,用教师的智慧来启迪学生语文智慧。

四、语文“回归”理论的构建——独树一帜,殊途同归

新课改后,相继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个人与集体的语文“回归”理论。个体语文“回归”主张的有黄厚江的“本色语文”,基本内涵有三条:一是语文本原,即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即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陈金才的“本真语文”则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学习的语文为真正的语文,具体落实到“感性是本真之源;情性是本真之根;诗性(儿童天性)是本真之花;理性是本真之果。”[3]而赵谦翔的“绿色语文”是一种诗意的语文,志在挑战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应试语文”。“绿色”代表纯天然、可持续发展的,纯天然指语文教学要回归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本真属性,“可持续性”是指学生不仅提高语文成绩,还应通过语文学习获得人生发展。虽然三位一线语文名师都各持一套系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和策略,但他们的观点都指向“语文的本原回归”这一中心,都强调不能忘记语文本质属性,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集体的语文“回归”则是始于2012年全国蓬勃开展的“真语文”活动。“真语文”活动口号是“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并鲜明提出:真语文就是语文,真语文强调回归传统,找回本真。其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综合以上分析,语文“回归”思想实质是对语文本体的“回归”,对“非语文”现象的纠偏。它强烈呼吁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中勿失自我,谨守语文之道,在继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发展。

注释:

[1] 程振理语文的“是”与“非”,《语文建设》,2014,16:76-77。

[2] 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语文教学通讯》2006,01:10-13。

[3] 杨再隋本真语文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语文教学通讯》2014,18。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回归本真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