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次第,怎一个“瘦”字了得

2015-09-10苏秀扬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木芙蓉思妇佳节

苏秀扬

《醉花阴》是李清照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的词作。该词写词人重九赏菊感怀,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秋季初凉、菊花吐蕊时的凄冷、寂静的意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词先以“销魂”点愁绝,再以“西风”写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等,而李清照却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般鉴赏家都评价为“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形象地刻画出思妇憔悴清瘦的特点”,但学生总觉得情味不足,无法透彻理解个中滋味。那么,该如何还原词人的当时体验呢?

我让学生尝试用假设替换法,还真品出别样滋味。现将“替换”的过程叙述如下,以供同行斧正。

一、将“黄花”替换成“海棠”“芙蓉”等好吗?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以浪漫笔触刻画秋海棠芳华灿烂却又郁郁寡欢;袁牧《秋海棠》“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着意突出秋海棠的娇艳妩媚却高洁淡泊。而唐寅《妒花歌》中“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雨;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装”更是逼真地摹写出海棠的轻盈娇媚。骚人笔下,海棠大多是窈窕慵懒、娇媚多情的少妇。

白居易《木芙蓉》有“晚函秋雾谁相似,如玉佳人带酒容”,以花比人,心随花醉;王安石《木芙蓉》有“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赞美木芙蓉盛开的旖旎景色;徐铉 《题殷舍人宅木芙蓉》有“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描绘木芙蓉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文人极写木芙蓉之姿容,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少妇之美。

当然,秋雨芭蕉、霜中芙蕖,也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吴文英《唐多令》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寄托离别的孤寂凄凉之感;葛胜冲《点绛唇》有“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梦魂逐雨,更令人觉得凄恻;霜中芙蕖,枯干败叶,“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李璟《浣溪沙》),往往只用于描写景物的衰败寂寥,难以描摹人物情态。

黄花即菊花,文本中的菊花至少有以下特点:一是时令:“佳节又重阳”,点明已是深秋,“玉枕纱厨”说明秋夜已“凉”入肌肤,是“透”入骨髓的寒冷;二是物态:词人不着意菊花的形态,却突出“暗香盈袖”的东篱菊丛,站立着日渐枯萎;三为人情:佳节依旧,赏菊依旧,而人事已非。

“雾云”的一薄一浓,也是情感的延宕之变,真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之状;永昼之长,也是愁情之长,寒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佳节又重阳”,“又”是不止一次,透露出与丈夫分离已不止一个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又”字,不知含有多少思念的孤寂悲凉的情愫。试想,在秋凉难耐、黄花憔悴的重九,女词人或伫立院中,或徘徊菊丛,孤枕难眠,举杯独酌,是多么孤寂凄凉啊!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用极富表现力的辞藻赋予菊超凡的意韵。选择菊花,是精心挑选的对象物,或是妙手偶得之。选择菊花,一为照应重阳的时令特点和上文把酒东篱的无聊行动;二为黄菊雅淡、清秀,也酷似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三为秋寒中的菊花,人花相映,倍添凄凉意味。这里选择黄花是恰到好处的,黄花是衣带已宽、形销骨立的少妇。

二、将“比”换成“如”“若”“似”“宛”等行吗?

古典诗歌中,秦观《踏莎行》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等诗句的比喻已是新颖别致了,但夸张式的比喻实属不多。夸张式的比喻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李白《赠汪伦》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程度不等的比喻”,往往突出喻体的特征使本体得到有力的强调。

诗人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的高标逸韵。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

“人比黄花瘦”中,取喻黄花已是新奇传神,将深闺怨妇喻为菊花,能较准确地描摹出深闺怨妇宛如西风凋残的“纤长清瘦”的黄菊。再用夸张式比喻,更能描摹别离中的憔悴和期待,描摹比萧瑟的秋风摇曳着的瘦菊更羸弱的形销骨立、弱不禁风的思妇。

三、将“瘦”换成“枯”“弱”妥否?

虽然古代美人有“环肥燕瘦”之说,但词人的“瘦”不是“以瘦为美”。而同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样,是夫妇睽离之感。

再品全词,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三点:一是时令之“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孤枕难眠的凄苦之情。将感觉与触觉的关节打通,“金兽”“玉枕纱厨”虽显豪华气派,却是冰冷难触,玉枕孤眠,纱帐独寝。“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二是心境之“愁”。“薄雾浓云”是愁景,“瑞脑烟缕”是愁丝,“把酒黄昏”是浇愁愁更愁,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盈袖”的菊花呢?三是愁情之“浓”、持续之“久”。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都似“薄雾浓云”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度日如年之感。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人何以堪?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枯”“弱”等虽也可表现词人身枯气弱的特点,如果用“枯”“弱”等字,突出形同槁木、毫无灵性的人的真实形态,过于写实,且欠缺美感。一个“瘦”字,既形似又神似,是佳人因思念而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神韵。

古诗词中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屡见不鲜。“人与绿杨俱瘦”(秦观《如梦令》),欲借春光盛衰交替表达伤春念远之情;“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纳兰性德《浣溪沙》),似写梅花的清瘦韵致,实写比江梅清瘦、孤傲的离去的侍妾沈宛。他们以男性作者的身份去揣摩依红偎翠的生活,虚拟女性的憔悴的情状,当有造作之嫌。

“诗缘情”,尤贵内在之情味,李清照词作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倍感亲切。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人比黄花瘦”中,怎一个“瘦”字了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瘦”字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是绝无仅有的神来之笔。

文本替换解读是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知识升华为智慧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教材中,精选值得假设探究的范例,着重在文本“变”上下功夫,让例子不断变化,让学生借助这些范例的认知、领悟,理解解读的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体认“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道理,真正领悟到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让师生在独立学习与同伴互助的过程中,不断对文本进行假设与还原对比,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深化对文本的研究,提高学生自我辨析、自我历练、自我探索、自我解决的能力,从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龙岩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木芙蓉思妇佳节
佳节到
雨中的马
每逢佳节胖三斤
这些花儿爱变脸
快快乐乐过佳节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奇奇小笨探秘植物王国(四)会变色的花
芙蓉花
佳节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