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学生发展 探究文本内蕴

2015-09-10沈灏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典故文本探究

沈灏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也被誉为一切学科之母。因此,必须将学生的今后发展和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文本中的内在蕴含,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有效地促进其的长远发展。

一、诵读文本,提升语言感受

诵读文本是探究整个文本内涵的第一步,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整个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视觉和听觉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当中。在学生诵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针对文本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第二,教师需要对作品的感情有一个简要的阐述,以便于学生在诵读时对作者情感有一个更好的解读;第三,教师需要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其中就包括在阅读过程中的语气、断句等,使学生在诵读中能够真正地融入自身的感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在学生诵读之前教师须要给学生提示,这首词是苏轼对于古代战场以及那些风流人物的凭悼,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心中的那种怀才不遇的心情。紧接着提出问题,哪些语句是对古代风流人物的追忆?哪些是作者形容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教师还需要提示学生停顿的问题,如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诵读的停顿需要短一些,以便于更好地展现那种浪涛的气势。

二、相关链接,辅助探究文本

在具体的文本内蕴探究过程中,单纯依靠教材当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插入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相关文本链接。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对于景色的描写时,就可插入刘过《好事近》当中的“滚到浪花深处,起一窝香雪”。通过两首诗词对于浪涛的描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解读作者的情感。

第二,相关背景链接。知晓作品写作的背景,对于文章内涵的了解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在具体的讲解过程当中,教师就应该插入作品写作的背景。例如,在讲述《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应该介绍在写作这篇文章时作者双腿已经残废,对于未来的生活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往何处。就在这样一个时间段之内走进了地坛,并且和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还在地坛中汲取了那种顽强生活的力量。在这样的解读过程当中,学生们就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内心当中的那种孤寂,看到地坛当中的生命的那种欣喜,以及作者和地坛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

第三,相关典故链接。很多古典诗词都运用典故进行描述。学生在学习时,因为对典故不了解,就影响了对整首诗词的理解。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就多次出现典故。所以,教师就需要注重对这些典故的解读。

第四,相关视频、音频链接。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例如,在讲解《雷雨》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话剧《雷雨》的相关片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性格、情感的解读,作者所需要表现的内涵也就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示。

三、品味语言,读懂作品情感

对文中的重点语言,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用替换法让学生感受词句的精妙,而且对于作者的情感理解也能够更加深入。以《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为例,其中有一段描绘的是作者双腿刚刚残废时的模样:“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句话当中所有前面的语句都是为了最后的一句作为铺垫,不论是残废,找不到工作,还是什么,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那种孤寂的状态。作者最后的一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句话深入分析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那种失落、绝望,使那种悲凉的感觉上升到最高点。

语文教学,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着眼于学生发展又要从探究文本的内涵开始。

(作者单位:海门市三厂中学)

猜你喜欢

典故文本探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设问引导探究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闻鸡起舞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