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照顾协调能力与社会工作教育策略探讨

2015-09-10冯博雅

考试周刊 2015年51期
关键词:协调教育策略需求

摘 要: 目前国内的多元群体社区照顾有很大需求,老年人、困难残疾人、儿童、重大疾病或慢性病患者等需要在社区得到良好的照顾。在社区照顾服务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协调。本文总结归纳了社区照顾协调的能力需求,然后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视角探讨了相关教育策略。

关键词: 社区照顾 协调 能力 需求 教育策略

1.问题提出

目前国内的多元群体社区照顾有很大需求,老年人、困难残疾人、儿童、重大疾病或慢性病患者等需要在社区得到良好的照顾。以老年人为例,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而且目前家庭结构呈现“421倒金字塔结构”,夫妻两人供养双方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后代,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而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仅493.7万个,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4.4张;在老龄人口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等照顾需求高的群体占据较大比例[1]。

目前国内专业化的社区照顾服务提供主体和工作体制比较缺乏,更缺乏专业性的组织发挥协调作用。在上述情况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回应社区照顾需求的重要中介载体——作为政府投入大,覆盖面广,低福利广覆盖的购买服务项目,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需要优先服务困难和急切需要的群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或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等)是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一项工作[2],特点是同时服务社区内的困难家庭、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多类对象[3]。以广州市为例,2010年广州市首先在20条街道开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到2013年已覆盖市内所有街道,成立的中心共有150多个[4]。社区综合服务随之在珠三角地区蔓延开来:目前中山市已实现镇区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佛山市顺德区已实现每镇(街道)均建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或社工服务站点,并逐步让社工服务覆盖到全部村(社区),深圳目前已建成200余个社区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深圳将建成700个社区服务中心;东莞已有50多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市级试点,到2015年实现全市一半以上的社区(村)都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

以推进社区发展为远景目标,以推动居民参与为过程目标,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结果目标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有可能做到“源自关怀社区的照顾”[6]、“社区是本位”[7]的社区照顾要求的。“社区照顾协调”这一概念指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沟通和共同工作的过程,其中包含正式和非正式的妥协与谈判,多学科团队和照顾管理之类的方法,提供一个灵活、个性化、统一和具有效率的社区照顾服务[8]。在社区照顾服务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的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协调,社工的协调能力对社区照顾服务有很大影响,笔者从2011年至今于广州市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担任实务督导工作,结合四年多的督导工作经验和观察,总结归纳社区照顾协调的能力需求,然后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视角探讨相关教育策略。

2.社区照顾协调的能力需求

2.1协调的对象

社区照顾协调的对象主要是社区照顾的两个支持系统——非正规支持系统和正规支持系统。非正规支持系统包括家庭、亲友、邻里、志愿者、服务对象互助小组等;正规支持系统包括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派出所、日间医院、日间护理中心、家务助理、康复护士、多元化的老人社区服务中心、暂托服务等[9]。

2.2协调的工作

理想的社区紧急支援系统应由居委会、邻里、派出所、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心、社会服务机构、辖区单位共同组成[10],但是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背景下,街道办事处已经把社区照顾服务协调的职能转移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所以构建社区紧急支援系统的任务理应由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但是目前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赋予社会工作者或者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协调其他系统的专业权力,所以本应受到法律法规充分支持的社区照顾支援系统现在无法可依,相关各方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具有行政背景的单位(居委会往往异化为街道的派出机构),对接派出所、社区中心、社会服务机构、辖区单位,在社区照顾协调中容易发挥中枢作用,而本应该发挥社区照顾协调中枢作用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则发挥着边缘化的协助协调作用。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的协调工作主要是把握案主的需求,分析案主的正规支持系统和非正规支持系统的资源情况,明确社会工作者和所在机构自身的资源和角色,协助案主及其照顾者与街道、居委会、社区老人院、社区助老员等正规支持系统和邻里、义工等非正规支持系统接触和争取资源支持。

2.3协调所需能力

对被照顾者个人方面:同理、把握需求,协助被照顾者梳理对问题——需求的认知、对自身正规和非正规支持资源的认知,接纳自己的生活现状,增强改善或维系生活的信心,协助被照顾者舒缓情绪,协助被照顾者与照顾者或其他人士良好表达自身的情感和需要。

对照顾者方面:同理、把握需求,协助照顾者梳理对问题——需求的认知、对被照顾者和自身的正规和非正规支持资源的认知,接纳自己的生活现状,增强改善或维系生活的信心,协助照顾者舒缓情绪,协助照顾者与被照顾者或其他人士良好表达自身的情感和需要。

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其他部门方面:对机构和中心的架构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心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资源情况了解,与其他部门的同事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准确界定案主的部分需求与其他部门的服务职责匹配情况并能清晰向其他部门同事表达与协商。

对居委会、街道方面:平时与居委会、街道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熟悉的工作关系,了解有关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福利的申请程序,熟悉有关申请对应哪些职能部门,针对困难的个案情况切合实际地向街道、居委会等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

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方面:收集有关政策和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信息,按照程序协助案主与有关方面沟通,获得应有的社会福利支持。

对案主的邻里方面:与案主邻里建立信任关系,向案主邻里了解案主情况;引导案主邻里关心和观察案主的情况,并及时告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

对社区的义工方面:在社区宣传吸引居民对于社区照顾对象的关注,招募社区义工,培训义工,安排社区照顾的义工岗位,建立社区照顾的义工机制。

对社会的资源方面:收集有关基金会、义工团体、其他专业机构的信息,协助案主链接有关的社会资源,具体包括资料汇集与写作、沟通联系。

3.社会工作教育策略的探讨

根据社区照顾协调能力的需求,笔者认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主要课程应该贯穿协调能力的培养,策略上应该首先确定与社区照顾协调相关的课程内容,然后相应确定课堂内外的学习方法。

3.1确定与社区照顾协调相关的课程内容[1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地看待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特点,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分析案主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需求。

社会个案工作:围绕个人、家庭的个案工作程序与技巧,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与案主建立工作关系、评估案主需求、制订介入计划和实施;

社会小组工作: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小组动力(领导、沟通、冲突、生命周期等)和过程技巧,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服务共同需要的案主。

社区工作:社区照顾的任务与策略、社区工作技巧、社区政策与政策分析,有助于多元社区照顾需求群体的社区融入、非正规支持系统和正规支持系统的协调。

社会政策概论(社会工作政策法规):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残疾人社会政策、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政策、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政策等,有助于了解目前国家执行的与社区照顾群体有关的实际法律、法规。

社会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与运行、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社会服务的项目管理等,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的机构内部组织运作和跨部门协调,项目设计的知识和技巧。

公关礼仪:了解礼仪的内容、基本内涵、掌握个人礼仪规范、掌握基本的交际礼仪规范,提高交际能力,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社会工作者与政府、居委、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人士的交际与沟通。

义工管理与培训:招募、培训、岗位设计、督导、激励义工等知识和技巧,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发动义工的力量为受照顾者和照顾者提供支持。

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社会工作课程:为社区照顾协调提供了有关服务对象的专门知识和技巧。

实习: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社区照顾协调的操作,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联结知识和实践,行动和反思,真正内化有关的价值观和知识,提高操作能力。

3.2教学方法

3.2.1课堂授课

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公关礼仪、义工管理与培训和相关领域实务课程属于直接实务课程,教学中注意收集实务案例素材,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方案设计、调研等方式提高社会工作学生对于前线实务工作的感性认识,在认知上有所了解,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在态度上逐渐接纳实际工作的困难和复杂,在技巧上有模拟练习和锻炼,创造实习机会,在大学毕业前有一定的实务基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政策概论、社会行政等间接实务课程,着重培养思维习惯,提醒学生不仅仅要有实务能力,还要有社会行政的思维。具体而言,了解政府的组织架构,了解社会服务行业的生态系统,了解所在地的正规服务系统,了解不同群体的政策支持系统,了解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组织运作,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分组项目学习等方法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3.2.2课外志愿服务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该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长者综合服务中心、精神病康复者服务中心等社区层面的服务中心合作。在了解上述中心服务对象需求、资源特点等前提下,鼓励社会工作学生在课外做日常性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从而熟悉有关社区照顾协调的操作。日常性专业化志愿服务是由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或者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务社区、学校、家庭的具有日常性、规范性、长周期的志愿服务[12],志愿服务领域在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中并非是补充,一些院校已经把志愿服务整合到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之中,因为志愿服务中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工作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13]。

3.2.3专业实习

有意识地选择有社区照顾对象群体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供学生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指导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实习所在社区情况、社区照顾群体的情况、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内有关部门的情况,与机构提供的指导实习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充分沟通,提议负责实习指导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有关社区照顾的实习机会给予实习生,并且运用社会工作者的经验指导实习生,促进实习生充分感受有关社区照顾的服务开展情况,总结经验,反思自身所学的理论,内化有关社区照顾的价值观和提升实际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新涛.养老并不是最浪漫的事[J].中国社会工作(老龄),2015(4):卷首.

[2]穗民.关于印发《推进我市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开展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2010,213号.

[3]穗民.关于印发广州市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建设期间三个工作规范的通知,2010,320号.

[4]罗观翠.我看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展[N].中国社会报,2013-09-27.

[5]汪昊.社工综合服务:改变广东社区管理路径[N].中国社会报,2013-03-17.

[6]林诚彦,张妙娟.社区工作视域下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的目标定位探讨——以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7]甘炳光,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8][英]特斯特著.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9][10]王思斌,等.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11]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冯博雅.日常性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动员与参与——以H中学“学校社工站”志愿服务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4(80).

[13]冯博雅.雏论内地社会工作教育困境及其突破领域[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多元群体的社区照顾协调策略研究——以广东省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例”,批准号14YJC840007;2012年广东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原生主题与多元素质社工人才教育模式研究”,编号2012Y013。

猜你喜欢

协调教育策略需求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