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狗包弟》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2015-09-10李路瑶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8期
关键词:包弟巴金小狗

李路瑶

巴金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追求“真”是他散文最大的特点,语言简约平实,情感丰满真实。其名篇《小狗包弟》更体现了巴金朴实真挚的写作风格。作为教材的经典篇目,研究者和执教者甚多,而较多教学设计存在不完善之处,故笔者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语言魅力和教学处理等方面分析其研究状况,提出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一、关于《小狗包弟》的思想情感

《小狗包弟》通过一只小狗的命运,讲述了在血腥动荡的十年中一段折磨心灵的经历。巴金用舒缓平实的文笔写沉重的故事,思想情感的多样性和深刻性值得反复研读思考,因而研究者对文章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多元化解读。汪嘉宾认为小狗包弟的故事渗透着浓重的时代背景,揭示了艺术家和狗之间发生悲剧的必然性,深刻地透视了酿成文革十年浩劫的社会根源。正如《随想录》第二篇《探索集》所示,“探索”“文革”发生的根源,反思文革悲剧是它的主旨;[1]吴飞从故事发生的背景、内容、表达的情感等角度研究发现,文革背景下,巴金为了保全家人,送走了包弟,而妻子萧珊为了减轻对丈夫的压力,甘愿“多受一点精神折磨”,不离不弃。因此吴飞认为文章的主题更多的还有对萧珊的回忆和亏欠,对亡妻的倾诉和怀念;[2]王敬敏则着眼于文中描绘的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捕捉到这是巴金对精神家园重建的象征,由此得出文章主旨是对生命的负责,对自我灵魂的救赎,是对病态社会的呐喊,对现实的评判;[3]笔者认可王敬敏深入精神层面的思想情感剖析,巴金晚年多在直面和反思自己,全文充满了赤忱的态度,让读者看到了这位“世纪良心”老人的伟大人格。

巴金曾在《探索集后记》中表示:“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但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4]因此,王志强从真善美角度思考了本文的主题:敢于、严于解剖自己的求真期待,“老吾老”、“幼吾幼”、“泛爱众”的求善渴望,和谐美好家庭生活的求美守望。[5]在笔者看来,深受中国传统“仁爱”思想浸染的巴金,又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博爱情怀,希望用自己深刻理性的反省,唤醒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

多数研究者都是从单角度对文本的情感进行解读,而一篇富有时代印记的文章往往需要读者从多角度层层剥开。曲竟玮从情感、社会和思想三个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从纵向的感性分析中得出情感线索——人非物亦非,表现出感情的折磨、情绪的幻灭,呈现出“精神创伤”的情感主题。从横向的理性分析中,认为“我”和萧珊的苦难经历才是文章的重心所在,文章的社会主题在于通过一只小狗的故事,将以作者夫妻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中艰难不易的命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全文的结构重心是重复了三次的“您的小狗怎样?”,叩问小狗命运也即叩问“我”的责任,叩问时代的命运,“我”未能尽到人道的责任而那个冷漠时代的中国最悲剧的也是人道的缺乏。这句问话揭示了文章的思想主题——人道主义。[6]

二、关于《小狗包弟》的艺术手法

晚年的巴金从《小狗包弟》开始反思自己、忏悔过去,细细品味《小狗包弟》,可感受到巴金行文运笔之间的独特魅力。

1.叙述手法多样化。本文采用了插叙、倒叙和补叙等多种写作手法,使文章在平缓自然的讲述中有起有伏。具体体现在:一、引子部分讲述了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二、由现在写到过去,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中间插叙了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喜爱;三、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包弟的处境和结局:“包弟已经没有了”;四、补叙事情的经过,回到现实中,写当下对小狗包弟的歉意和怀念之情。

2.对比手法鲜明化。文章平静自然的语言下,暗含着人与狗的多次对比:首先,艺术家遭到专攻队的残酷武斗时,人与狗表现的强烈对比——“认识的人”无情冷漠而小狗却亲切忠诚。其次,小狗由“包弟”变成“包袱”,“我”与包弟的鲜明对比——小狗的重情重义与“我”的自私懦弱,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精神包袱,这种对比更加 引人深思,也让人感受到文革时期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悲凉。

3.修辞艺术真切化。王彩从文本建构角度探寻,认为本文的修辞言说完成了对狗的物性认知向人性化认知的跃进。从动词的使用领会到巴金的修辞预设和修辞意旨:“跑”、“奔”、“叫”、“扑”、“闻”、“舔”、“抚摸”等动词交代无名小狗是一个修辞铺垫——比照性的物象之狗;“作揖”、“讨”、“守”、“厌倦”、“等候”、“高兴”等词语集合,描述性地传达了一种跃进式认知——包弟是一只人性之狗。[7]无独有偶,谭学纯运用修辞义素进行细致分析,从广义修辞学“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人的精神建构”的阐释路径着手,即分析“人”与“狗”互为镜像的修辞叙事,“包弟”向“包袱”转换的修辞情境,“包袱”自身的修辞语义暗转,同位短语“小狗包弟”被人为拆解的修辞化分离,“我”变成“包弟”的修辞推理依据,以及《小狗包弟》道德自责和道德追问主题。[8]这些修辞技巧向读者展现了人性、兽性的颠倒,正是对那个人道丧失的社会极为深刻的鞭挞。

4.结构设置精巧化。全文重生活琐事的描写,但结构上颇有巧妙之处。方来龙深入挖掘了其结构之美,具体分析了以下特点:一、张弛有度:开端描写艺术家被批斗的惨状以及无名小狗被打伤致死的情景,让读者置身于血腥紧张的气氛中,接着描写小狗包弟的可爱乖巧,让读者走入温馨之中,在包弟被送往实验时,读者紧张的情绪又达到高潮。二、线索贯穿:明线——小狗包弟的故事;暗线——“我”对小狗包弟不断变化的情感。这两条线的交织更让读者看到了悲剧中所隐藏的深层次社会原因。[9]

三、关于《小狗包弟》的语言魅力

散文语言讲究叙事描写,比喻含蓄,而巴金笔下描写的现实生活往往是简单而通俗的,他曾评价自己的文章是“不打扮”。

叙议结合:全文前一部分以记叙为主,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小狗,同时夹杂着抒情议论,“日本种黄毛狗,干干净净”,“作几个揖”,“讨糖果吃”,一只可爱聪明的小狗就跃然于纸上;后一部分以抒情议论为主也夹杂记叙性文字,“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我瞧不起我自己,我不能原谅我自己”,语言带有杂感、随笔的特点。[10]多种表达方式并用使文章在散文特色之外,增强“春秋笔法”的色彩,更现凝练与简洁。

质朴平实:文章自然流畅,没有多余的修饰成分,书面语与口语自然融合,朴实而明快。“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 语句结构简单,却言简意赅。在文章的结尾“我要说: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没有呐喊,没有渲染,简朴的语言中道出了真情。

四、关于《小狗包弟》的教学处理

笔者阅读了众多优秀的课例和教案,发现教学处理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关注文章开端无名小狗和艺术家的故事。方山针对这段材料做了详细的设计:探究小狗包弟与无名小狗相同之处;分析不同的死亡原因和方式;抓住各自的描写角度以及两者的不同特点;讨论这样写的目的。[11]设计者从比较两只小狗的不同遭遇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隐藏背后的时代背景以及对人性的探讨,确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思维品质,但是需要在课堂上控制好时间,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同样以艺术家和狗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杨夏的处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执教者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出艺术家、专攻队、认识艺术家的人与狗之间的关系,并由“拖”这个动词解读出“人命如狗命,人性不如狗”的社会背景,思考“巴金再次回到那个年代是否还会如此?”“巴金为什么要自责”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12]显然,这位执教者的处理更加灵活,关注细节,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探索主题。

关注“我”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周英顺、马进在设计教学时将合理评价这一行为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小狗的描写,理解作者全家对其的喜爱,抓住体现包弟变成包袱的语句,思考为什么“我”变成了包弟,最后讨论如何看待“我”放弃了包弟的做法。[13]笔者认为,这节课对文章的主线把握较准确,学生能掌握小狗包弟的形象以及理解“我”内心对包弟的愧疚,但并没有引导学生对巴金撰写本文的深层次内涵进行充分解读,实施的细节也欠斟酌。

关注文章写作手法。程敏、陈平充分关注到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此手法在文中的应用,得到“切口要小,立意要深,虚实结合,结尾深化主题”等写作启示。[14]学生学会从身边琐事捕捉令人心动的事物,从课本中找到写作的“活水”。赵克明在教学中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巴金“写实”这一用意深沉的技巧,写小狗是写实,写自己的心灵是写虚,写实是基础,是为写虚服务的,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散文写作“实”为“虚”服务的技巧以及平实语言中情感起伏的方式。[15]但是总体来说技巧较为抽象。

四、关于《小狗包弟》的教学建议

高一学生对《小狗包弟》中那段“文革”历史缺乏了解,对学生深入理解小狗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情感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笔者的教学建议如下:

1.梳理脉络。文章看似随兴所至,但仍有富有作者思想情感的脉络。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在关注到无名狗对艺术家有情有义的故事和“我”对小狗包弟冷漠自私的故事后,想要进一步掌握故事,因此可以引导学生用简单词语归纳出故事链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并用图示进行表现。开端中包弟来时的喜悦,到无处安排时的忧虑,以及结局中送走包弟后轻松、沉重和煎熬的交织。学生梳理完成后有助于课文的后续学习。

2.探究行为。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送走包弟这一行为。首先要求学生找出送走包弟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巴金送走包弟仅仅是为了自己吗?”“能否想出办法不送走包弟?”,学生较容易得出这是“文革”背景下的无奈之举,可以让学生划出并朗读描写文革残酷的语句。有了这一层次的理解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如何评价巴金这一行为”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赏析,学生站在亲人的角度会理解作者的行为,如果从人性真善美的立场上会认为巴金冷漠自私。探讨交流之后,学生能体会巴金当时的无奈和沉重心情,对本文有了情感上的把握。

3.思考主题。本文主题具有多样性,需要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处理。抒发对小狗包弟的愧疚和歉意是文章的表层主题,学生一般通过阅读能够自行掌握,而表达对萧珊的怀念则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补充材料,关于灵魂的救赎以及美好人性呼唤更需要结合大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因此将后两点结合起来作为本课的探讨主旨比较适宜。

4.比较阅读。高中的阅读教学需要拓展学生阅读面,提高深度阅读能力。教师向学生展示靳以的《猫》一文。靳以不仅是巴金事业上的好搭档,更是心灵上的至交,引导学生思考:都是描写小动物的文章,表达内容、方式、情感有什么不同?每人用几句话分享自己的看法。扩展阅读能让学生从广义的角度看待这两篇文章,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注释:

[1] 汪嘉宾《沉重的探索 深广的忧思——〈小狗包弟〉的主旨探析》,《中学语文教学》2010第9期。

[2] 吴飞《挚地忏悔 真情地怀念——巴金〈小狗包弟〉的另一种解读》,《现代语文》2012年第11期。

[3] 王敬敏《自我解剖与生命救赎〈小狗包弟〉的主题解读》,《语文天地》2012年第7期。

[4]巴金《随想录》,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5] 王志强《求真、求美、求善——对〈小狗包弟〉主题的探究》,《语文学刊》2012年第10期。

[6] 曲竟玮《〈小狗包弟〉结构与主题的多重分析》,《语文学习》2013年第4期。

[7]王彩《巴金〈小狗包弟〉修辞艺术漫谈》,《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8]谭学纯《巴金〈小狗包弟〉:关键词修辞义素分析和文本解读——兼谈文学修辞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9] 方来龙《巴金散文〈小狗包弟〉的结构艺术》,《阅读与鉴赏》2012年第7期。

[10]步永忠《在灵魂的审判台前——巴金散文〈小狗包弟〉赏析》,《中华活页文选》2010年第10期。

[11] 方山《细微之处方见精神——〈小狗包弟〉的细节教学》,《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5期。

[12] 杨夏《〈小狗包弟〉课例赏鉴》,《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7期。

[13] 周英顺,马进《角色渐变、隐痛益深——〈小狗包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现代语文》2011年第3期。

[14] 程敏,陈平《〈小狗包弟〉的艺术手法及对作文教学的启示》,《中华活页文选》2014年第8期。

[15] 赵克明《大“技”若无,大“巧”若拙——从巴金〈小狗包弟〉悟到写作秘诀》,《伴你走进课堂》2013年第4期。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

教育学院 )

猜你喜欢

包弟巴金小狗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害”与“被害”的叙事:延展《小狗包弟》最重要的张力
重读《小狗包弟》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小狗的憧憬
小狗
巴金《小狗包弟》赏析
小巴金“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