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

2015-09-10邓猛

人民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创新

邓猛

【摘要】互联网正不断地改变着高校的软环境,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手段和内容不断改革。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加强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育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 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自1994年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互联网以无可阻挡之势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交流、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电脑、手机、各种移动终端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短短20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可谓开启了真正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被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有时间、地点、场地、语言等的限制,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而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受教与授教不必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是作为授教者的老师,还是作为受教者的学生群体(不单纯指学生,当老师们需要学习时也成为了学生,以下统称为受教育者),只要拥有连通的网络,拥有一台网络终端,就可以全天候上网发布、获取、交换各种信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受教育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开展问题咨询,交流学习心得。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与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真实的现实世界”走向了“虚拟的现实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授教育者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选择的,有的比较单调、陈旧;受传统媒介信息容纳少的限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的影响,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少,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需求。而互联网上信息则浩如烟海,既有过去陈旧的信息,也有刚刚产生的新鲜事物,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其中也有许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资源共享性,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来源,不断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鲜活的信息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和充实,而且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形式新颖,也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日趋多元。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有效性已经逐渐弱化。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很多高校得到广泛运用,其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QQ群、BBS、微博、微信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将教育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为一体,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手段也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方式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这正是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机统一。因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平等性、匿名性,所以许多受教育者在网络世界里能够抛开现实的约束和顾虑,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QQ空间、微博主页、微信留言等,可以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思想教育或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同时,通过网络,也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受教育者不方便当面讲的问题,在网上却可以大胆地表露。授教者也可以改变“师者”的姿态,用更加贴近生活、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讨论,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网络给高校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行为带来的影响。第一,互联网影响了受教育者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由于网络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信息准入标准缺乏统一性,使得世界各民族文化在网络上发生激烈的碰撞与交融。随着文化冲突的多样化、频繁化,各种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之间的摩擦也日益加剧。网络文化又是一种快速多变的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去加以评判。许多发达国家也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通过各种网络文章、影视资料、网络游戏、互动交际平台等将本国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捆绑的方式向每一个用户进行灌输。而这些外来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而言,并不一定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甚至还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当前网络文化普遍存在着“三俗”现象,即“庸俗、低俗、媚俗”,这些“三俗”的信息却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第二,互联网弱化了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德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舆论能对个体行为起约束作用。而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世界各国法律法规及各自的道德伦理都不尽相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来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和管制,网络秩序的维护主要取决于网民的自觉,所以亟需培育网民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网络隐匿了计算机前个体的身份,所以也降低了舆论及道德规范的作用与影响,极易造成网民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尚在确立之中,自控力较差,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点,让其网上行为很容易抛开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顾虑,再加上来自网上的“三俗”文化的诱惑和“造假”、“欺诈”、“病毒”、“盗窃”等网络腐朽现象的影响,极易在道德行为上随波逐流,出现发布虚假信息、上传黄色图片、进行人身攻击、欺诈他人财物、制造传播病毒、盗取他人银行账号和密码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第三,互联网分化了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前,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加上网络文化的泛滥,使得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不断地被分化。如受网络上的西方文化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受教育者容易模糊理想信念,急功近利,注重个人利益,价值取向歪曲,对“我”之外的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少青少年群体缺乏网络公德和法纪观念,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出现违法行为而不自觉。

第四,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疏远了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参与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是受教育者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受教育者逐步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的高校学生群体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较早地接触了网络,能够熟练地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扩大了其交流交际范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些学生整天在网上与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网友沟通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寡言少语,不爱与身边的同学交流。这种隔着机器的交流虽然给他们带来了自由的空间、漫天的遐想,但这种缺少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交流形式却阻碍了他们组织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五,互联网有可能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网络所提供的虚拟化、数字化生活、工作、娱乐、休闲方式,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快乐与自由,同时也容易使一些人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生群体尤甚,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养成“网瘾”。表现之一是网上交际成瘾,成天泡在网吧或拿着手机与遍布世界各地的网友聊天,无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有的还会远赴千里之外与网友见面,网恋在学生群体中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表现之二是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让许多学生流连忘返,无法自拔,将本该用于学习的大量精力用在了网络游戏上,有的沉浸于游戏所虚构的世界,陷入非理性的状态,甚至做出带有暴力的行为;表现之三是网络色情隐患,一些学生沉浸于网络中的情色影视、图片,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一旦在生活中失去自控,就会做出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

第六,互联网刺激了学生群体间的攀比心理,容易使其养成浪费的坏习惯。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购已经成为学生群体购物的重要方式,虽然这种购物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也无形中刺激了他们的攀比心理和浪费行为。由于网上购物所采用的付款方式是电子付款,如通过支付宝、余额宝付款或通过银行卡转账等等,这些不以实物货币作为交换的购物方式很容易让他们淡化对金钱的概念。商家还经常采用一些刺激手段诱导他们去购买本不需要的物品,这样一来,那些功能重复的、本就不需要的商品有可能买回来根本没有使用,即便使用也就是使用一两次就闲置了,从而容易养成浪费的坏习惯。

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和形式化。网络环境下,学生从互联网中汲取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规定的内容,有些可能会促进他们思想的进步,但有些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信息则会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受教育者的教化功能,这对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网络的出现,使传统的课堂教学、讲座、报告会、第二课堂活动、个别谈心、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其教育效果正日益降低。因为受教育者面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数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讲座和报告信息量少,第二课堂活动参与面有限,个别谈心主要也是出于维护安全和稳定的目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式主义地开展教育,使得传统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受教育者更为轻松便捷地获取信息,也就导致他们接受学校正面教育信息的时间越来越少。网络的交互性,也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向强制性方式。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调整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影响。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不可控性,正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价值取向、指导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互联网没有国界,网络信息来源广泛,内容丰富,更新迅速。在互联网这个自由的空间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意见和见解,有时还会导致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失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稳步提升的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各种方式对我国进行打压,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消极文化、黄色文化、腐朽思想,欲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西化和分化。青少年群体作为网民中的最大人群,也正处在价值观左右摇摆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是非判断失准、行为选择偏离。在这样的情形下,无疑会对我国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取向带来较大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受到的冲击更加显著。网络环境下,信息获取具有平等性和共享性,以往,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课堂、面对面的传授和少数媒体的宣传。今天,受教育者获取信息渠道宽广,网络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由于授教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在信息的获取方面是平等关系,必然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方式发生变化,变过去的“灌输”为平等性的“引导”,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随着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自主能动性越来越强,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受到较大的挑战。

第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要求的影响。如前所述,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世界,网络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文化侵略和渗透的重要途径。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科技,面对思维日益活跃的学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互联网技术、能力水平正面临严峻的考验。首先,教育者必须要跟上时代,如果孤陋寡闻,不善于捕捉网上各种各样的思想信息,去伪存真,有的放矢,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自己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没有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就很容易在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中丢失自己,误导学生。最后,如果没有熟练的电脑技术,不善于借助最新的软件工具,必然无法满足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此情况下,必然会面临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挑战,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认识、提升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面对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育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创新。

在教育理念方面,一是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维护他们的尊严,让每一位学生在校园里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二是要树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落脚点就是从受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三是从封闭转向开放的理念,在开放、多元的社会形势下,今天的受教育者其思想和思维方式与以往受教育者不同,必然会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被打破,教育模式将会由相对稳定走向开放、多元,所以教育者的思想也要作相应的转变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四是要树立平等互动与疏通引导相结合的理念,要善于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

在优化教育环境方面,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环境,净化网络的空间环境。

在丰富教学内容上,理论知识要更富时代性、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丰富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

在健全教育机制上,要完善保障机制、强化渗透机制、建立舆情监督机制。

在创新教育方法上,要注重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真情感染教育方法、思路与问题同步指导方法、“键对键、心对心”沟通交流方法。此外,还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CSZ12048)

责编/王坤娜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创新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