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执政党制度建设方略

2015-09-10颜德如颜俊儒

人民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

颜德如 颜俊儒

【摘要】当前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运行程序和具体内容有了很大进展。然而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党的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务必要主动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坚持科学化、系统化、民主化、法治化和常态化的发展取向,从各个层面推动推进制度建设,以便提升自组织能力和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执政党建设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治理现代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社会发展、民众素质等环境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执政党发展状况如何。政党政治与现代国家建构紧密联系的历史与现实情形,一再表明执政党自身的完善成为关乎一国政治文明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因素。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担着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其自身发展的好坏,将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①,影响当代中国共治、善治和法治愿景的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宏大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这两次重要会议为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平台与新的视角,那就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制度建设应该置身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大势中去把握去推动,以便更好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和科学治党。因此,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执政党的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相关性

执政党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具有诸多的关联性。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强烈要求执政党不断推进制度建设;执政党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先导与示范,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诸多基础性条件。就当代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相关性如下: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执政党加强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而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制度建设的情况如何。因此,执政党加强自身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就当代中国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中国共产党从静态方面做好自身内部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组织制度、监督制度、治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还要做好党与外界联系的各项制度建设,如规范党群关系、党际关系、党政关系的联系制度、民主协商制度等。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中国共产党从动态方面做好自身制度建设的设计与形成、实施与执行、调适与变通、创新与改革、学习与借鉴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这样方能提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调适能力与回应能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求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治理制度化和法治化。而国家治理制度化、法治化关键在于执政党的执政思维、执政意识、执政方式和执政行为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孕育了执政党的制度建设要尊重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规律。就当代中国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中国共产党推进自身制度建设时,要注重科学性,严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以及制度发展本身的规律;注重系统性,注重建构党的制度体系,理清制度体系的内外关系网络;注重创新性,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根据党情、世情、国情和社情民情,不断创新制度建设的内容、理念和模式;注重参与性,扩大制度建设的大众参与范围,调动广大党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制度建设的民主化水平,最大程度实现公开透明,这样方能提高中国共产党自身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执政党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基石。制度建设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保障执政党建设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关键所在。就当代中国而言,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国家治理最重要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其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执政党的国家治理能力②,而且能够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发展,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运行。

一方面,党的制度建设能够极大推动执政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能够有力推动党治国理政的理念、模式的现代转型发展,从而提升执政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政党治理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党应对国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扩大党参与国际事务的范畴与领域;还能推动党不断学习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另一方面,党的制度建设具有界限与规范功能,规范党员干部在国家治理中的行为,界定其应有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秩序维持的功能,维持党在国家治理中正常的运行状态;具有预期与预设功能,规划党在国家治理中的制度诉求和制度安排;具有传承与固化的功能,制度化党在国家治理中形成的经验、教训和成果;具有强制执行的功能,促使党在国家治理中执行相关制度。

当前我国执政党制度建设的进展、不足及影响

当前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自身的建设问题,在制度建设层面取得了诸多成就,逐步实现了制度建设的观念、内容与模式方式的现代转变③;同时,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执政党这些制度建设层面的进展与不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不平凡的心路历程,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执政党制度建设的进展与不足。就当代中国而言,执政党制度建设的进展层面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的程序和内容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程序运行来看,党的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均有很大的进步。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与形成较以往更加成熟、科学;制度实施与执行较以往更加有力,呈现出上层制度的执行力优于中层、基层制度的态势;制度调适与变通较以往更加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制度创新与改革较以往更加富有魄力,党内上下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度学习与借鉴较以往更加具有宽阔胸怀,勇于吸纳一切先进东西为我所用,更富有包容性。

另一方面,从内容来看,党的各项具体制度建设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正在朝向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方向迈进。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以提升党的国家治理能力为主线,党的各项制度普遍发展,尤其是领导制度、监督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等进步明显;各项制度建设的落实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力,尤其是党的反腐倡廉制度工作和勤政为民制度,对提升党的国家治理效能作用显著;党的制度建设与国家制度建设相结合,在推进党的制度建设中,国家制度相应发展,党的制度进步与创新往往成为国家制度发展的先导,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就当代中国而言,执政党制度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的程序民主有待强化,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强化;制度建设运行的各环节中,党的各项制度具体落实比起制度设计显得要弱化一些;积极吸收发达国家政党制度建设的经验,做得还不够;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结合不够。

执政党制度建设的现状对国家治理的现实影响。就当代中国而言,执政党制度建设的诸多成就极大推动了其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治理观念和模式上,党的制度建设彰显了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模式、理念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从而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做了铺垫。国家治理从人治过渡到法治是国家实现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在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在建设现代政党的目标下,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政党治理方式转型,更加强调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的运用,不断推进党的制度法治化建设,坚持依规依法治党建党管党。这些建设现代政党和转变党内治理方式的思想做法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良好示范,必将大大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进程。

二是在治理手段上,党的制度建设在多个方面促进了执政党国家治理手段和方式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因而从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到国家组织制度建设、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到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党内选举制度建设到国家选举制度建设、党的纪律建设到国家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等,党的每一项制度建设都为国家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先导与示范。

三是在治理主体上,党的制度建设在根本上大大促使执政党治国理政行为更加规范化与理性化。从近几年的政治实践来看,党的制度建设围绕提升自身执政能力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有效规范了党的执政行为,提升了党的国家治理能力,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就当代中国而言,党的制度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制度、决策制度、执行制度、反腐倡廉制度、民主监督制度、问责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情况,与现代化政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党委责任主体制度和监督主体制度的落实还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执政党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影响了执政党政党治理各个场域的现代化发展。

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与时俱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程,要求执政党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之基础上,继续认真反思当前制度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挑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发展,才能真正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够确保执政党制度建设永远行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轨道上。鉴于制度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务必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切实按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全力推动自身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不断规范执政党在各大场域中的治理行为,以此不断推动执政党的现代化建设,这样方能够更加有效发挥执政党的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先导示范和支撑作用④。

按照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执政党制度建设的价值要求,不断创新党的制度建设理念,以此推动党的制度建设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推动自身制度建设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握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善治、法治与共治的三大路径要求,坚持伦理性和人本性的价值取向,充分考虑到党员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坚持科学性的价值取向,遵循现代政党的建设规律和政党的治国理政规律,立足社会主义大国治理背景,推动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发展;坚持法制化与规范化的价值取向,按照宪法法律和党章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力求党的制度建设依法依宪依章进行;坚持民主化的价值取向,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党的制度建设中来。

按照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执政党制度建设过程的各项要求,不断完善党的制度建设过程,以此推动党的制度建设各个环节走上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发展轨道。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推动自身制度建设时,贯彻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注重自身制度体系的观念系统、规范系统、组织系统和价值系统的一体化发展;注重制度建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提升制度建设的创新改革能力和学习借鉴能力;注重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行相结合,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提升自身制度建设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注重制度建设的统筹发展,使党的制度建设与党的其他建设协调发展,与国家法纪制度建设配套,与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创新党的制度建设,力求党的制度建设生态化运行;建立健全制度建设绩效的评估、督导、问责机制,做好党自身制度建设的评估和反馈完善工作。

按照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执政党具体制度建设的要求,全力推进党的各项制度建设与创新,不断推动党的组织体系、执政体系和执政模式的现代化发展,以此不断提升党的自组织能力与治国理政能力。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开展自身制度建设时,要紧跟国家治理各项制度建设的步伐,将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党的制度建设成果,不断拓展执政党制度建设的内容体系;完善党章,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做到民主与科学、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党的根本制度科学化建设;抓好党的批评制度建设、干部制度建设、党内权力分配与运行制度建设工作,强化监督主体制度和责任主体制度的建设落实,保障党的各项制度在执政党建设和国家治理中得到很好贯彻执行。

按照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执政党全面建设的要求,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完美融合,以此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伟大战略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党务必要注重党的建设制度化发展,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的轨道,纳入常态化发展的轨道;同时,以思想建设为引领,不断推动党的各项建设,努力提升执政党制度建设工作的境界。

总之,执政党的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多视角和多路径展开。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去审视和推动我国执政党的制度建设⑤,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和努力。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作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最重要主体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务必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契机,以执政党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主体要求、路径抉择、特色彰显和基本原则等层面的要求,将自身的制度建设纳入系统化、科学化、民主化、信息化和常态化的发展轨道,大力推动治党建党管党制度化和法治化运行,这样方能真正提升自身适应现代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新常态的能力,从而推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行进。

【注释】

①罗峰:“转型时期中国的政党治理:生成、资源与框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5期。

②虞崇胜:“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2期。

③杨丽红:“党的制度建设的演进与趋向”,《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④包心鉴:“以制度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参考》,2014年第2期。

⑤马国均,裴国辉:“国家治理进程中的执政党现代化建设”,《理论探讨》,2014年第3期。

责编/张晓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