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九项治理”下猛药治吏

2015-09-05计科宪

当代陕西 2015年7期
关键词:空饷职数选人

文/计科宪 张 帆(本刊记者)

陕西“九项治理”下猛药治吏

文/计科宪 张 帆(本刊记者)

新闻背景:自2014年起,省委在全省范围内陆续展开“超职数配备干部”“党政领导干部违规兼职”“裸官”“吃空饷”“干部档案涂改造假”、领导干部“天价”培训、“违反干部任用标准和程序”“跑官要官、说情打招呼”以及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等专项整治,统称为“九项专项治理”。

以“绝不姑息迁就,不搞下不为例”的决心,对干部身上存在的歪风邪气展开凌厉攻势,让各级领导干部真切感受到全省刹歪风、正党风的决心和行动力。

“定金交了,还没网签,我这套房子该填吗?”“媳妇刚买了地下车位,我该怎么填?”“我住的是亲戚家的房子,没过户,这种情况怎么算?”……

今年2月,铜川市委组织部《关于做好2015年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刚一下发,干部监督科的座机就成“热线”——每天近百个电话,几乎都是各级领导干部为填表而咨询。而去年此时,同样是填报个人事项,却显得冷清。

“以往很少核查追究,填报都没引起重视。现在就连小数点后几位都不敢有丝毫马虎,没准就查到自己头上了。”这是基层干部的普遍看法。

去年以来,省委集中“火力”,向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不实、超职数配备干部、“裸官”“吃空饷”“天价”培训班等9项群众反映集中的顽疾“开刀”,掀起一场严管重处的治吏“风暴”。

“亮剑”官员“乱象”

有的官,能捞就捞,不行就跑;有的官,官场无限风光,商场照样拿钱;有的官,看似在高校增学识、长见识,实则是在积人脉、混关系;有的官,为妻儿亲友巧立名目,“占着鸡窝不下蛋”;有的官,涂改档案,信息造假……

一个个被群众诟病的官员乱象,成为省委专项治理的“靶子”。自2014年起,全省上下以“绝不姑息迁就,不搞下不为例”的决心,对这些歪风邪气展开凌厉攻势,让各级领导干部真切感受到全省刹歪风、正党风的决心和行动力。

西安市对“越雷池”“撞红线”者动真碰硬,对57名在职干部违规兼职进行纠正,对不符合兼职条件的53名离退休领导干部进行清理,督促37名领导干部办理EMBA退学手续。

榆林市严格执行“档案年龄涂改造假”一票否决,4名干部因档案涂改严重未予提拔。

安康市按照自查摸底、自查自纠、核实查处三个步骤,清理“吃空饷”干部32名,责令按规定返还财政资金,给予党政纪处分3人,纠正长期请病假53人,清理违规借调人员34人。

各地频频出手,如此大规模、大力度的清理整顿,在省内并不多见。今年3月,省委组织部成立10个调研监督组,对全省九项专项治理进行督察。

从督察情况看,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裸官”在我省表现并不突出,榆林、宝鸡、铜川、渭南、汉中和商洛等市均未查出“裸官”。但是,即便是零星个案,省上依然严肃对待,摸底排查,甄别审核,对“涉裸”的实职干部全部进行岗位调整,并将“裸官”举报纳入“12380”受理内容,有举必核,动态管理。

“现在EMBA班里已见不到领导干部的身影了!”某建设公司项目管理中心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因企业发展需要,他曾多次参加高校开设的EMBA课程,以前常能在班里遇见一些领导干部。“他们很少按时上课,但下课前总能赶到,然后三五成群结伴出去。”

借培训之名,行腐败之实。高额培训费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利益“黑洞”。“禁读令”下达后,各单位纷纷展开调查摸底、清理整顿、建章立制,对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社会化培训有关情况进行清理整顿,已督促46名领导干部全部办理EMBA退学手续。

“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社会上流行说法,形象勾勒出官员违规兼职的种种乱象。对此,省委书记赵正永先后3次作出重要批示,由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民政厅按照“摸底不漏一人,清理不漏一职”的标准联合开展专项治理。目前,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清理党政干部在企业和社团兼职2965人。

在清理“吃空饷”上,省上明确10种形式,重点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及配偶子女“吃空饷”问题进行核查,已清理“吃空饷”人员944人。除要求退回违规领取的工资外,有的被开除公职,有的被解除劳动合同,有的予以停发工资并核销编制,有的长期休病假者予以纠正要求及时到岗,有的违规借调人员被予以清退,相关责任人也被给予党政纪处分……

以往,少数干部为一己利益,私改年龄,改学历,甚至以造假粉饰自己。针对这一“档案涂改造假”问题,省上成立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对全省干部档案进行专项审核,省管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已完成88%,目前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甄别处理。

“以后的干部档案将变为数字化档案,通过技术手段处理后,档案将无法涂改,保证干部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6月5日下午,记者在铜川市委组织部档案室里看到,大部分干部档案已完成数字化建设。类似的数字化档案,全省各地都在有序建设。

整肃违规操作

关于眼下治理现状,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是:经过严惩督办,容易治理的问题基本得到遏制,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具体到省委的9项治理,“裸官”“吃空饷”“天价”培训等五项治理效果可谓“刀下见菜”,而超职数配备干部、违反干部任用标准和程序以及跑官要官、说情打招呼等则需“久久为功”。

去年底,省委书记赵正永撰文直斥超配现象: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一些干部忙于提拔干部,把任期内提拔了多少干部作为一种政绩,有能力的要提拔,资历老的要提拔,没有职数拉长板凳也要想方设法提拔。为了给本单位腾位子,甚至罔顾现实表现极力向组织推荐口碑差的干部,给干部工作带来了不好影响,也给政治生态建设带来极大危害。

应该说,这是领导职务越配越多、级别越配越高的主因。

久而久之,“这边没有职务,那边必须消化”成了摆在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党政分设、擅自提高规格待遇、擅自设置职务名称、搞“一刀切”提前离岗等形式多样的违规操作,让市县普遍感到:欠账多、渠道少、压力大。

“这就好比地球上的山,不管怎么挖,总还在地球上,搬不到外太空。”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一位副处长坦言,只能靠消化存量、严控增量、实行预审,逐步消化解决。

据了解,省上有计划、分步骤制定整改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对违规党政分设、违规提高职级待遇、违规设立职务的只出不进,消化存量。提出“五个一律”严控增量,并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预审制度,出台《陕西省公务员任职备案暂行办法》,在程序上,多设一道关;在内容上,审资格、把条件;在范围上,凡调必审,并计划在预审时按照消化情况设置配额比例。

这意味着,各地要想调整干部,唯有多消化才能换取名额。戴上这个“紧箍”,争取3年内解决全省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

今年,省上对各市区上报的11批次近300名拟提拔调整干部的动议和任职备案报告进行了严格预审,对52名拟任人选提出既往任职资格存疑,因班子超职数、党政分设等原因,取消了包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协主席、副县长等23个重要职位和人选,目前消化超职数配备干部3906人。

严格的预审制度,不仅有助于消化超职数配备的干部,也让那些“搭天线”“找门子”的人“无缝可钻”,为规范干部任用标准和程序“扎牢篱笆”。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省社科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兴全认为,要杜绝问题“反弹”,就要从源头上解决,最为核心的就是让制度刚性运行,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

如今,省上已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凡出现“带病提拔”、突击提拔、违规破格提拔等问题,都要进行倒查,存在隐情不报、违反程序等失职渎职行为的,不仅查处当事人,更要追究责任人,一查到底、问责到人。

目前,省委已对9起选人用人方面案件“铁面”处置,上至厅级领导,下到科级干部,涉及的52名责任人和当事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严肃处理,其中受到党纪处理26人,政纪处理6人,组织处理37人次。

严格日常“体检”

如果把整治官员歪风邪气的“九项治理”比作治标的攻坚战,那么,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无疑是治本的持久战。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毛万春曾毫不避讳地痛陈当前存在的种种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有的把本职工作抛到脑后,热衷于为自己设计所谓的“晋升路线图”;有的群众路线走不好,上层路线走得勤;有的借破格提拔、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之名,行谋私之实,对不符合条件的人搞“私人订制”……

选人用人导向是从政环境的风向标。如何才能严格标准、从严把关,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买官卖官者得逞,不让脚踏实地的好干部吃亏?做好对领导干部日常性“体检”——个人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是关键一步。

今年初,“15名省管干部因未如实报告被暂缓任用”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在全省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个事看来是要较真了!”

“我们把能否如实向组织报告个人事项,作为对党员干部是否忠诚老实的一个基本考验,作为从严管理干部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防止‘带病提拔’的一道关键门槛。”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处长孟小瓒介绍,去年对全省4万多名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数据进行汇总,按照3%的比例随机抽查,各市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法院、检察院、外事办、公安、民政、国土、住建、地税、工商等多个部门,对填报信息进行核查。“就像征兵体检一样,抽查核实结果将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第一张‘体检单’。”

今年4月底,咸阳市13名领导干部“出乎意料”地收到一封市委组织部下发的函询通知,要求对已填报的个人事项进行说明和补填。其相似问题:涉及商铺房产数量相对较大,股票基金持有量相对较多,且与个人报告情况不符。

“不完全、选择性申报其本质在于规避监管。”咸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樊自斌说,从效果上看,核查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事后很多干部反映,“这是保护干部的一种方法,下次一定认真对待。”

在铜川,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的关口在前移,范围在下延,率先在全省探索推行科级干部、村(社区)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实现县乡村三级干部“全覆盖”。不但如此,还根据抽查核实结果,为干部建立“健康档案”,使各级干部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行为上的老实人、作风上的干净人、生活上的健康人,有效预防“小官大贪”。

采访中,一些基层组织部长认为,新常态下,只有严格按《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办事,才能给县委、给书记当好参谋。甚至有些人事处长谈到,现在干部工作责任更大了,只有坚持原则、敢于说“不”,才是对组织和领导真正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实际上,全省很多地市已纷纷探索选人用人的科学途径,从根子上防止问题反弹、歪风变种。

在紫阳县,民意导向的干部选任新机制将干部升迁去留的权柄交给群众。干部们意识到:民意测评不靠前,找谁都没用,最重要的还是干好工作,得到群众认可。

汉台区大胆创新,探索“项目一线识别选用干部”新机制,从根子上解决“从少数人中选少数人”“唯票取分”“人岗不相适”等问题,将日常表现作为参加实践的首要条件,一线实干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主要依据,群众评价成为选拔干部的重要因素,使“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论”的选人用人导向更加鲜明。

“如今调动一个干部,从动议到任职,至少涉及十几个部门。”一位多年从事组织工作的科长坦言,随着干部任用标准愈发明晰,选人调动程序环环相扣,将确保组织部门把干部选准选优。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正如省委书记赵正永多次强调的那样:只有把选人用人的关口“守好”,才能把选人用人的风气“搞正”,才能在全省上下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从政环境。

猜你喜欢

空饷职数选人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新时代选人用人的基本规范——解读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岚皋破解另类“吃空饷”
选人用人求精准
“超配”干部如何消化
吃空饷
奏好选人用人“三不”曲
肉食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