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消失的工业文明——探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2015-08-15商文芳

杭州 2015年11期
关键词:遗存遗产工业

文 商文芳

留住消失的工业文明——探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文商文芳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各地纷纷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的工业企业搬迁行动。工业企业搬离市区后,如何面对大片工业遗址,保存这些反映时代特征、记录人类文明的工业遗存,合理利用工业遗产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考验城市管理与建设者智慧的必答题。

工业遗产,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

什么是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以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既包括工厂﹑车间﹑作坊﹑矿场等不可移动文物,也包括机器设备﹑工具﹑档案等可移动文物,还包括工艺流程﹑传统工艺技能等非物质工业文化遗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遗产,它们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时代的特征。根据近现代工业的发展脉络,我国工业遗产主要包括:从清末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的工业遗产,如上海江南造船厂﹑兰州通用制造厂的前身甘肃制造局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如重庆钢铁集团﹑重庆兵工厂等;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二五”等时期大规模建设的工业历史遗存,如洛阳涧西工业区﹑沈阳铁西工业区等。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认定和保存有价值﹑有特点的工业遗产,并加以合理利用,对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

现状:工业遗产屡成城市建设的“牺牲品”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工业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目前已有23个国家的43项工业遗产列入世界保护名录,但我国仅有都江堰水利工程1项广义工业遗产列入其中。按理说,我国工业化历程并不遥远,建国后沿袭前苏联工业立国思路,工业城市遍地开花,但何以列入名录如此之少?

据调查,近十几年来,北京拆除了近2000万平方米可改造利用的工业建筑,上海北外滩地区经历多年的高强度开发,已将东大名路以南的绝大多数工业遗产悉数拆除,现存的耶松船厂旧址等也被周边高层建筑区所环绕。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其他二﹑三线城市的工业遗产现状也不容乐观,曾是世界三大浮法玻璃企业之一的洛阳玻璃厂,在政府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中被拆得片甲不留;甘肃近现代工业的开端﹑左宗棠于1872年设立的甘肃制造局建筑遗址,也难逃厄运,于2004年被拆除;就连已经编制好再利用规划﹑由匈牙利援建的成都无缝钢管厂,也因顶不住土地出让的巨大压力,厂房设备在两周内被全部拆光。

工业遗产消失,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城市发展,工业企业被不断扩展的城区包围在内,客观上对城市整体功能的划分形成阻碍,很多工业区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被赋予了新的城市功能。其次,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多为重化工企业,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也构成了潜在威胁,老企业搬迁﹑老厂址改造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同时,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城市人口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城市管理者有很大动力拆除这些老厂房,让位于住宅﹑商厦和写字楼。工业遗产屡成城市建设“牺牲品”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全局规划和长远眼光,低估了工业遗产的价值,没有协调好城市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保护:观念障碍与发展契机并存

当一座厂房或作坊不再具有经济意义的时候,是否应当作为历史的垃圾被清除掉?工业遗址是拆或是留?工业遗产是遗弃或是利用?这是每个城市在新旧交替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许多人将老厂房﹑老仓库看成是城市的累赘,“当传统工业退出历史舞台后,大批工业建筑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又占据着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因此,采取简单粗暴的“推倒重来”方式,造成大量资源损失﹑浪费。对此,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表示,“他们只看到厂房下面土地的价值,却没看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内涵远远超过土地本身,这是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损失。工业遗产应是城市的财富,而非包袱。”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顾问王国平认为,“工业企业可以离开老城区,但工业遗产必须永远留在老城区,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抛弃它们就会忘记我们‘回家的路’。工业文明昨天是城市的骄傲,明天仍然应该是城市的骄傲;老城区可以没有工业企业,但是绝不能没有工业遗产。”显然,对工业遗产保护所在意的不是物质遗存本身,而是附着在它们上面的那些形而上的东西。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休闲文化的成熟﹑工业旅游的勃兴﹑创意产业的蓬勃﹑怀旧思潮的兴起,工业遗产的保护迎来契机。事实上,北京﹑天津﹑青岛﹑杭州等城市也纷纷制定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具体政策。专家们建议对工业遗产应尽快进行普查,摸清家底,确定分级分类保护标准,以区别对待﹑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并赶在推土机碾倒之前,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并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切切实实地保护,而不是轰轰烈烈地走形式。

探路:在保护和利用中寻找平衡

《威尼斯宪章》说:“为社会公用之目的使用古迹永远有利于古迹的保护。”保护工业遗产,旨在让其文化价值为当代人和后世人共同永续享用,在维护其可持续的文化价值的同时,焕发其在本时代的文化光彩。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工业遗产保护成功的模式,就是对成片的工业遗产群进行全方位的工业旅游开发,将区域内的工业遗产按功能区开发成工业博物馆﹑展览馆﹑购物中心﹑公共休憩中心﹑商业购物中心﹑娱乐中心等,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北京的798工厂。对此模式,也有专家提出异议,认为工业遗产保护应该有一种“活化”概念,保护是前提﹑利用是趋势﹑“活化”是核心,通过活化并再利用的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董卫则认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很多,但是没有“万能”,应该从城市价值的角度来思考,将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

近年来,杭州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作了诸多探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顾问王国平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说,杭州在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条理念:一是“应保尽保”理念,对全市工业遗址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一揽子”保护名录。二是“积极保护”理念,保护应是动态的,既要重视工业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保护前提下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在保护与利用中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实现“双赢”。

(本文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遗存遗产工业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济南张马屯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浙江海宁市(古盐官县)的盐业史料及相关遗存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