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幼儿钢琴学习方法

2015-07-24王英君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关键词:传统教学心理学素质教育

王英君

摘要: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的“钢琴热”对钢琴音乐的重视对普及音乐教育、提高幼儿全面素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钢琴教学思路的影响,许多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习惯于以“重音乐技能、轻音乐兴趣与综合知识”的方式授业,这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我国现代幼儿钢琴教育存在的不足,探讨新时代幼儿钢琴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幼儿钢琴 传统教学 心理学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除了对物质进行消费之外,精神消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幼儿钢琴教育成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一做法也已经得到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考证——钢琴教育的确是人们素质提高的最佳手段之一。钢琴教育一方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另外最主要的是完善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该《决定》当中,有大量篇幅强调了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的强大作用。后来,围绕这一《决定》,各专业学科对自己的课程标准不断修改完善,其中音乐课程标准屡次提到音乐教育对促进人的心理能力和生理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对钢琴这一乐器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双耳的听力、提高幼儿对美的事物的辨别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全身各部位的协调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就幼儿的钢琴学习提供条件,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影响,许多幼儿学习钢琴后取得的效果并没有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成长反而带来不利的影响。基于此,首先我们应该在打破原来那些不适合幼儿学习钢琴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取而代之的是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其它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剖析幼儿的身心特点,通过对幼儿生理、心理的具体把握来有效的开展幼儿钢琴教育。

一、目前我国幼儿钢琴学习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钢琴开始进入我国到千家万户,幼儿钢琴教育逐渐受到许多家庭的推崇。我国迎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钢琴热”,并且这一潮流至今方兴未艾。钢琴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的同时,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但是,尽管如此,我国幼儿钢琴教育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

(一)教师的整体素质不足

目前,幼儿钢琴学习者的数量不断递增,但是幼儿钢琴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却不能随之增幅。众所周知,一个合格的钢琴教师的培养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刚从音乐院校或者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虽然积累了很多的演奏经验、音乐常识、演奏技巧等能力,但是对于教学尤其是幼儿钢琴教学来说他们还需要慢慢的摸索才能把握幼儿的心理。在这样的一个师资缺口状态下,许多对钢琴没有多少演奏经验甚至没受过系统训练的人员为了满足市场上的这一需求,也挤入钢琴教育的行列,成为所谓的“钢琴教师”。如果是启蒙阶段的幼儿跟随这样的一个的教师学习的话,显然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幼儿钢琴教材不够系统

目前,在我国幼儿钢琴教育中用的最多的教材要数约翰·汤普森的《简易钢琴教程》。作为初学钢琴者的入门教材,这本教程的设计安排是比较合理的。一方面作者从第一册的一开始就着重提醒演奏者通过高低音谱号的设计开始左右双手协调的训练,另一方面这本教程选择了很多经典的钢琴曲目进行改编,有利于学习者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以汉语为母体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来说,中国音乐作品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缺陷。另外,我国自主编写的针对幼儿钢琴训练的教材还很匮乏。这样一来,在没有太多合适教材的情况下,许多音乐教师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过多的钢琴技术训练,而忽略了钢琴训练的趣味性和对于音乐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钢琴考级夸大化

钢琴考级是衡量钢琴学生演奏水平的一个平台,也是师生之间共同发现问题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在我国,钢琴考级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并且考级的种类也非常多。根据组织单位的不同,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有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中国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考级等……。这么多的考级甚至让学生家长产生了无从下手选择的窘境。很多幼儿学生的家长,从开始选择让孩子参加培训的一刻起就带着“考级”、“加分”、“荣誉”的功利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许多教师为了维护生源的稳定性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教育情况,忽略了幼儿基本功和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殊不知,这一方法不但违背了钢琴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给琴童带来了很大的身心压力,逐渐对钢琴产生厌恶之情。

二、幼儿钢琴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探究

为了克服传统幼儿钢琴教育中的弊端,促进幼儿能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认为只有全面了解幼儿学习钢琴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才能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愿望。幼儿钢琴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音乐兴趣、音乐注意力、音乐记忆力。

(一)音乐兴趣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钢琴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在幼儿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时候,才是幼儿保证其学习能够持之以恒的动力。幼儿时期,由于身心发展局限性,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通过毅力和责任感保证自己从事一项具体的工作,幼儿是否愿意从事某件事情完全取决于他(她)的好奇心。此时如果音乐教师无法很好的挖掘幼儿的这颗好奇心,并且将这一好奇心持久地转移到钢琴学习上,那么时间久了一些枯燥的技能训练就会让幼儿产生乏味的感觉。因此,通过研究幼儿心理,调动其对音乐的好奇心,才能促进幼儿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为了保证幼儿对钢琴长期保持一颗好奇心,首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与幼儿不断地思想交流,用以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其次,在对幼儿施教的过程中,要遵循钢琴学习中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切忌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最后,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弹奏姿势和合理的练习习惯。

(二)音乐注意力

注意力即人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事物能清楚把握的范围和数量,音乐注意力就是人对音乐注意的广度。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年龄结构的影响,但是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还受个体经验累积的影响。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演奏者通过对音乐进行分析组合之后,便可以将自己的注意范围和数量进行扩大。幼儿时期由于意志力比较弱,对音乐的注意集中力往往比较弱。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只是对音符、小节、节奏型的注意,更有甚者只是对其中一个音乐元素的注意,无法顾及其他的元素。此时,音乐教师应该试着鼓励学生,让幼儿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加强对音乐的练习。经过反复的对同一首曲子的联系之后,在幼儿的头脑中就会将相关联的音乐元素进行整合,从而扩展了注意力的范围。

(三)音乐记忆力

之所以提出音乐记忆这一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钢琴演奏属于舞台表演艺术,演奏的时候需要通过记忆将大量乐谱知识转化成声音。所谓音乐记忆力,就是过去的音乐经验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具体反映。对于一名想要在钢琴领域获得发展的人来说,如果不能够养成很好的背谱习惯,要完美的演绎一首作品是很难的。对于学习钢琴的幼儿来说,由于其大脑皮层处在发育的开始阶段,完整的背诵一首作品显得比较吃力。相反,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依靠听觉形成的无意识记忆,这种记忆效果效率不高,在孩子上台演奏的时候很可能因为心理紧张出现错音、忘谱的现象。针对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强化幼儿比较生疏的段落,而不是一遍一遍的从头至尾的重复。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从一开始要强调对所有乐谱上音乐信息的注意,这样可以避免音乐记忆的不完整性。

三、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钢琴学习方法

作为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好学生是我们的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掌握现阶段社会需要的人才,以便及时更新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便因材施教。作为幼儿钢琴老师,因为钢琴教学启蒙阶段具有其特殊性,幼儿的生活和学习都处于初步适应阶段,所以更需要钢琴教师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根据其规律制定出一套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钢琴,并从中获得快乐,同时使促进学生的身心更好开发。

幼儿时期学习钢琴与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儿童在此时期的好奇心较强,对新事物极其感兴趣,同时此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也很强。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为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从另一方面说幼儿的音乐学习又能促进其身心的发展以及脑力开发,所以学会如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施展教学对老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幼儿的生理发展规律制约儿童的学习效果,甚至从某些角度说生理发展决定幼儿的学习效果。因为幼儿时期,身体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其骨骼、肌肉、神经反应等等都有其特点,例如由于幼儿的身高较矮小,所以其坐的椅子就不能与成人一样,座椅设计应该适合其身高,其高度应该能够使幼儿的前臂与钢琴键盘保持同一水平线;另外,幼儿的手指跨度较少年和成人小很多,那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应该符合其现阶段的特点规律,不能强制要求学生学习一些跨度较大的钢琴曲,学习超过自身生理发展水平的内容,不仅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使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在幼儿时期,老师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孩子不同的性格、心理成熟度等作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对于性格较急躁的孩子,老师应该掌握好上课进度,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演奏的问题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切不可急躁;而对于性格较温和的小孩来说,老师应该努力把课程上的更生动,以减少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情绪。总之,幼儿钢琴教学应该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施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因材施教,而不是采取“一刀切”原则。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幼儿钢琴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钢琴教师受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忽略幼儿这一群体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笔者将幼儿钢琴学习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归结为兴趣、注意力、记忆力三个方面。只有充分掌握幼儿的年龄、身体、生理的特点才能充分的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心理,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分化层次,最终才能将所要传授的音乐知识转化为适合幼儿认知水平和认知功能的语言。所以,不论是在幼儿钢琴学习过程中陪练的家长、还是专任教师,都应努力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进行教育,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语言和方法去引导,从而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把钢琴学习从此变成一种由教师主导到自身主动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宋正先,明培云.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几点做法[J].学前教育研究,1999,(06).

[3]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马淑慧.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5]葛艳秋.幼儿钢琴教学中提高幼儿学习兴趣的对策探析——基于儿童心理学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5).

猜你喜欢

传统教学心理学素质教育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微课:数学教学新途径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