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的融合探讨

2015-07-24蔡艺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融合

蔡艺

摘要:基于民族多样性,在音乐唱法上也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如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等,同时各种唱法彰显着地域性特点和魅力。本文将详细探讨美声唱法与其风格,并分析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民族唱法融合的可行性和方法,并指出融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通俗唱法 融合

目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进而也就对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声唱法作为一种西洋声乐文化,目前在我国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虽然传入我国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发展上却并未实现本土化,进而导致了曲高和寡等现象的发生。由此可见,将美声唱法与我国本土的通俗唱法、民族唱法和民间音乐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前的音乐事业发展灌注源动力。

一、美声唱法与风格特点

美声唱法源自意大利,具有音色华丽流畅、音质圆润饱满的特点,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该唱法已经被人们熟知,并且在训练方法和歌唱理论上一直传承至今。基于该唱法与人们生理机能的自然规律相符,因此通过科学的发生和呼吸,能够将声带的磨损和负荷大大降低,并且还可将声带的有效使用时间延长。也正是因为以上优势,使得该唱法在该领域地位较高。美声唱法发展至今,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是口形较圆,这主要与欧洲国家的语言发音具有密切相关性,软腭与舌根发音较多,因此口共鸣腔以圆形为主,这样还有助于音色统一、共鸣充分、发声通畅;二是气息深厚、音量较大、音域较宽、上下贯通,力度可塑性强;三是共鸣位置较高,在鼻腔以上,声音有立体感、明亮、结实;四是字与字的连接过渡均匀、平稳、自然。

二、美声唱法与多种唱法的融合

(一)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目前致力于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多,并指出以上两种唱法的融合能够取长补短。“法”是融合的起点,基于美声唱法在发声方法上具有科学系统行,因此群众基础薄弱、受众太窄,将其与通俗唱法整合,减轻咬字的夸张度、降低发声位置、降低声音明亮度,从而实现用情感人。同时在融合的过程中,通俗唱法也可将之前的发生弊端纠正,进而以美声唱法服务于通俗唱法,再将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将通俗唱法的风格特点保留。在美声唱法中融入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歌曲,也使美声唱法的受众在无形的增加。而通俗歌手在将美声唱法精华不断汲取的同时,也将选曲范围不断拓展,经美声唱法改进发声方法后,也将嗓音的艺术寿命延长。除此之外,艺术家在创作中还不断尝试了现代配器和传统旋律的结合、现代编曲和传统歌词的结合、现代灯光音响舞美设计与传统演唱的结合,进而让观众乐此不疲。

(二)与民族唱法的融合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两者在气息上的融合,气息的运用是美声唱法注重的,讲究横膈膜呼吸法,演唱时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协调运作,从而达到以气托声的效果。而民族唱法同样也离不开气息的支撑,但是对腰腹部运作要求不高,对气息要求较浅,重字轻声,以紧为主,演唱中主要是对声带、喉头的震动予以强调,因此音听不够圆润,且单薄无力。二是在发声技巧上的融合,声带震动的情况下才能发声,并且还能进行假声和真声的发声,要想互配合运用这两种机能,就必须综合应用发声技巧。民族唱法的发声缺少书面文字记载,因此在发声练习曲上也不具有系统性,自然也就没有系统、书面归纳发声方法和技巧理理论。在进行声音训练的时候,必须将语言的训练带动发声训练作为重点,对歌词的表现予以强调,比较声音位置的横和浅,以喉音、白声演唱为主穿透力不强,且声音美感不够,也会增加嗓子的生理负担。但是美声唱法混声区的运用极具特点,即真假声都用,并且在各个音区调配两者的比例,这样声音就具有饱满圆润、穿透力强的特点。民族唱法在保留民族演唱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前提下,对美声唱法发声予以吸收和借鉴,才能让音色更丰满、圆润,让声音更具穿透力。

三、融合美声唱法和其它唱法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虽然各种唱法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使声音更加优美动听,同时也为各种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然而在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对以下问题予以把握:一是保证声音的质量,将各种唱法很好的融合能够为人们带来美得艺术享受,但是一些不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或者是以盈利为目的创作的音乐则会导致唱法原有的艺术表现力直接丧失,进而对音乐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该现象是绝对不能出现在唱法融合中的。美声唱法作为一种严谨的艺术,在和民族或者是通俗唱法佛那个的时候,加入处理不当,就会将音乐的质量削弱。

四、结语

就目前而言,在多样化的唱法中就属美声唱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完善性,因此能够为其它唱法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借鉴作用,同时也为其它唱法提供养分。在以上的探讨中我们了解到,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不仅能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带给人美的艺术享受,同时还可将人们对声乐刻板的印象转变。因此,在后期的音乐创作中,可大胆创新,将新的演唱特点和风格形成,实现美声发展的同时,也为未来声乐艺术的发展增加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蕊.流行唱法、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融合的多元化大繁荣[J].艺术科技,2014,(03).

[2]李德彪.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融合的特点及途径[J].音乐创作,2014,(02).

[3]魁丽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4]马雯.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路径研究——以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为核心[J].大众文艺,2013,(18).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融合》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试分析戏曲唱腔和民族唱法的关联性
浅谈美声的唱法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