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器乐教学中所存的三大误区探讨

2015-07-24杨艳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关键词:器乐教学误区高校

杨艳

摘要: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当中,器乐教学不可缺少。不过,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我国高校器乐教学存在三大误区,即过多强调技术训练、简单性思维(或普适思维)、文化理解缺失。本文针对该三种器乐教学误区和相应的建议展开论述,旨在推动我国高校器乐教学进行深化改革。

关键词:高校 器乐教学 误区

高校器乐教学是学生器乐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器乐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主导场。而高校器乐教学的模式,关系着学生对于器乐的理解和创新程度,是未来器乐发展的风向标。故而,高校的器乐教学至关重要。但是现实中的器乐教学活动,却普遍存在着三大误区,深刻影响着高校器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有必要理清这些误区,以便使得高校器乐教学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

误区一:过分强调技术训练的器乐教学

一般而言,技术是指向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指向其他操作技巧,是人们生活水准提高的不竭动力和加速器。亚里士多德就把技术称为“制作的智慧”,可见技术在亚里士多德心中的地位是极高的。而德国哲学家E·卡普在其《技术哲学纲要》中,更是将技术视为文化沉淀和知识累积的推动器,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技术对时代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具体到音乐教育当中,技术和音乐更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音乐教育的发展史实质就是音乐技术的发展史,无论是西方音乐还是中国音乐都是如此,何况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体制是学习西方音乐教育体制的结果,这就意味着音乐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衡量的。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和审美需求的转变,音乐教育的内容仅仅依赖音乐技术的格局并不能很好适应当下的音乐发展,况且单纯依赖理性和数理支撑建立起来的音乐发展动力不足,导致新的音乐因子注入的机会缺失,最终使得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瘸腿走路”的危险,容易陷入“音乐技术停滞不前”的处境当中。固然,音乐技术学习和训练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并是领悟音乐真谛和通往艺术之美的必经环节,但是这并不表明音乐技术学习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和唯一目标,否则音乐教育发展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过分强调技术学习的高校器乐教学,会使得音乐教育的教学结构扭曲和教学对象错位,仅仅专注技术讲授而忽视作为主体人的开发和培育,从而使得众多音乐学习者成为一贯的接受者而难以成为音乐大师。可见,过分强调音乐技术训练已经成为教学误区,需要予以解决。

首先,正确认识高校器乐教学中技术学习的作用。技术学习仅是器乐教育的部分内容和部分目标,并作为器乐学习的一种方式和体现音乐魅力的工具而适当运用。而音乐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使得音乐学习者的音乐心智得到开发,使之具备“善巧兼备”的“艺术心”。

其次,器乐技术训练当中融入一定的器乐文化,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模式。在器乐教学过程之中,器乐文化是器乐教育持久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器乐教育内在沉淀的结果。故而在器乐教育之中,适当地融入器乐文化对器乐教学有益无害。而在器乐文化和器乐技术等器乐因素共同作用和彼此渗透的条件下,器乐教学才会焕发持久的生机。

误区二:简单性思维的高校器乐教学

自近代自然科学始,人们试图以还原论和因果决定论来建立某种有效地认知和解释世界的合理的范式,这种还原论和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即为简单性思维,又可被视为是普适思维。从中可见,简单性思维与复杂性思维对立,是指导人们认识更加便捷化和简单化的思维方式,是将人造机器所发现的逻辑应用于生物的和人类的复杂事物中,具有还原的、线性的、确定性的、静态的思维特征。

简单性思维方式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皆可觅到。譬如,音乐理解往往趋向还原为旋律、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器乐教学中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则趋向还原为器乐作品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曲式结构、作品演奏力度和强度等。不可否认,简单性思维方式尽管为高校的器乐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思维范式,也帮助学生尽快地培养器乐教学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但是该种思维方式导致思维僵化的弊端,违反了器乐教育的本来面目。毕竟器乐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器乐、教学环境等多种要素综合组成,且各个要素之间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和制约的系统网络。故而,高校器乐教学需要以复杂性思维来予以构建。

首先,意识到作为主体的学生个体的复杂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当今学生获取到的信息会比以往更加便捷化,况且自然和社会本身的多样化,共同导致学生个体的复杂性。这就意味着在器乐教学中,不能一成不变地追求一种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因生施教”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位学生的音乐细胞和激发其音乐兴趣。而在开发学生的过程之中,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经历及学习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个体成长的不平衡性,即从学生个体的复杂性维度来评价学生对器乐教学的效果。

其次,意识到学生个体的音乐审美体验的复杂性。自从器乐被创造以来,就被贴上娱乐性和体验性的标签,需要每位欣赏者予以分配一定的注意力来体验器乐的魅力,而这种器乐体验往往是基于欣赏者自身和器乐相互结合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并且主要是基于一种非语义性语言传递的身心感受,这就决定每位学生对音乐审美体验的程度并不会趋同,而是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为此,在高校器乐教学过程之中,需要引导和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审美体验,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问题而是一个复杂性的问题。所以,使用普适思维来规范学生对不同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是高校器乐教学的一大误区,需要倾注更多的教学方式来予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解力。

误区三:文化理解缺失的高校器乐教学

在实际的艺术教学过程之中,教学往往是针对每个艺术专业而予以展开内容不同的教学,并主要是基于一种技术为主的艺术教学。而器乐教学作为艺术教学的组成部分,亦不例外。这样,长期采取此种模式的教学结果就是:高校器乐教学缺失了对于器乐文化的理解,使得学生在器乐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趋于欠缺。这就意味着学生往往是对器乐进行理智性和概念性的分析,对音乐价值的理解和美的感受也被予以范式化和概念化,并未形成独自的具体直观的感悟教学。而怀特海教导我们,教育不能拘泥于一套知识概念和逻辑推理,而要使人精神发生变革,开发个体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据此,高校器乐教学需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感悟,注重学生个体对音乐美的理解、想象和体验。同时,仅仅关注技术教学,也会使得学生对音乐背后的相关文化所知甚少。技术型的教学往往会培养学生成为“匠人”而已,很难获得更大成就。而缺失对器乐文化意蕴的领悟,并未将音乐置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作为文化的部分来看待,则对音乐的理解也是趋于肤浅的。而要超越所有的音乐技术、机械和音乐技巧,就必须深入到每个人的灵魂当中,引导学生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部分来理解。故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学习。中国器乐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与西方独成一体的器乐文化,需要在器乐教学过程之中,对传统的器乐文化要加强学习,不能冷漠对待。当然,对于传统器乐文化的学习,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中国传统美学的“和”的思想等。这就要求在现实的器乐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进而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悟和器乐技术等内容的感悟。

其次,加强学生对世界器乐文化的学习。当今世界趋同现象增多,通过借鉴和移植学习的方式来融合中国器乐文化和世界器乐文化,是我国器乐文化保持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不过,加强学生对世界器乐文化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舍弃我国器乐文化,仅是将世界器乐文化作为参照和审美需求,而将其很好地融入到我国器乐文化的发展当中,从而使得我国器乐文化做到同中存异,进而使得我国学生多方位感受器乐文化的魅力。

在多数的高校器乐教学过程之中,普遍存在过多强调技术训练、简单性思维(或普适思维)、文化理解缺失的三大误区。而为了转变这种教学误区现象,需要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不能固守旧有教学模式,更要要求教师积极地转变思维和理念,结合器乐教学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的复杂性,从而逐渐探索一套适合当代器乐教学需求并迎合学生学习器乐需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薛军.论高师民族器乐教学的误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03).

[2]胡晓旭.对高师器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3]胡咏丽.高师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刍议[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猜你喜欢

器乐教学误区高校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音乐院校器乐教学
少儿器乐教学法创新研究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关于民族乐器第二课堂授课的反思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