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几点思考

2015-07-21陈青

课外语文·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对策分析

陈青

【摘要】为了使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已有的阅读素养与现行的解读目标差异悬殊和教师急功近利的解读行为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源。迅速提高教师阅读素养势在必行,因为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决定阅读教学的效果。而当前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现状堪忧。

一、迷信教参,照本宣科

教参,只是教学参考,资料汇编,或提供教材编订者的一家认识,决不是文本的最终解释,唯一答案。但有的教师现在却离了教参便无法进行文本解读。教参字字珠玑,对教参不作深入的探究、分析,照搬照套,现买现卖。

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文本是一个静态的、非在场的语言符号系统。而一味地迷信教参,囫囵吞枣只会使语文课堂失去光彩,让文本失去本该有的生命力。

二、泛概念化,有目的解读

所谓的概念化、政治化,就是总用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操去观照文本,总是从崇高的思想上去看待文本,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刻板、教条、贫乏、单一,与文本割裂,取消鲜活、生动的人生体验,消解了审美主体的再创造的过程。

《边城》被众多教师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在许多人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成了把握作品的一条重要线索。但遗憾的是众多教师只抓住“优美、健康、自然”等亮丽的词及作品中所显现出现的美丽光环;面对人物的生离死别,爱情破灭等阴影视而不见。

对于其《边城》被概念化、政治化的解读也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他说:“我的作品解读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一个语文教师人云亦云,泛化概念,为解读文本而解读文本,不去体会其中的真味,囫囵吞枣下去,课上完了,没有留下任何滋味,更别说学生能收获什么。

三、全面解读文本、拓展文本的对策

(一)熟读文本——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教师备课时,不能止步于通读文章,而应该是字字句句圈点标注,落实每一个字词、关注每一个细节、揣摩每一处悬念。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例如《项脊轩志》中,祖母的那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看似是对孙儿的责备,细细读之,确实对孙儿默默在此读书的一种赞赏。但内心的喜悦不能直接传递,所以用了这一句假嗔。从后面“以手阖门”看出祖母担心影响孙子读书,轻轻关上房门的深切情谊,以此也可佐证前面的话是一句看似责备实则是关爱的观点。

教师在阅读文本的时候需要细细品味,这样才能带着学生深入思考。备课不是简单的准备课件,照本宣科。首先是需要教师自身沉下心来,阅读文本。文本的阅读也不能只停留在一点,需要全面,透彻。

(二)深读文本——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个人的见解更重要。如果教师自身阅读之后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探索了。

《高祖本纪》中写道“高祖每酤留饮,酒讎数倍。”大部分学生会理解为,因为刘邦在这里喝酒,所以带来了生意。闻其刘邦为何会招致生意,学生会回答因为他身上有怪异的现象发生,也就是前文提到“其上常有龙”。而教师提出的看法是因为刘邦喝酒太多,导致酒坊卖出的酒多了数倍。两方看似都有道理。课堂上学生一时很难接受,这个时候教师的文本若是解读不深刻,很有可能这个宝贵的争执就不了了之了。联系刘邦的生平可知,他是由一个市井无赖走向帝位的。而中国的传统里,皇帝是天子,是非同寻常的,怎样让刘邦显得与众不同,于是他的“水军”开始造势,将刘邦早年的事情增添上了神话色彩。这样的写法叫作“附会”。学生此时也明白,并不可能有龙在其上,那真正的原因就不是学生所想的那样了。

后文又说道:“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两家为何把刘邦赊账的字据撕毁?之前学生的理解是:“因为店主看到有龙在高祖的上方,感到奇怪,并因此给他带来了生意,所以就撕毁了债券。”而通过之前的讨论,此刻他们明白这毕竟是一种附会。不可信。那为何撕毁债券需要重新思考。联系刘邦早年的其他事迹,全面理解这个人物可知,并非由什么奇怪的景象,而是因为刘邦无赖无耻,店家实在无法要到钱才作罢。学生也可以重新客观地认识到刘邦这个人物形象。

教师在这里应该给学生树立《史记》的实录精神,同时也要客观看待史记当中记录的事情。这些语言也是实实在在记载了别人的话,并不违背《史记》的“实录”精神,但是学生需要具有客观的态度去理解世人附会的语言。

(三)广读文本——积累材料,丰满课文

教师是不是只需要阅读所教授的文本就可以了呢?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提高文本的解读能力也是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支撑的。

《项脊轩志》提到“娘以指叩门扉曰……”,这里学生提问,既然想知道孩子的情况,为什么不进门去探望,而是要隔着门板“相为应答”?这里教师可以从课外的阅读中补充链接。归有光在《先妣事略》中写道:“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又生有功。”可以推算出,当时他的姐姐在呱呱而泣中,那么归有光的母亲是在孕中,或者刚刚生完归有光。为何不进去?学生的思路就更宽广了。可能是自身的身体条件不允许;可能是两个孩子照顾不暇;又可能是因为母亲当时太年轻了,对照顾孩子缺乏经验;抑或是母亲怕开门带进风,所以隔着门板发问……一下子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丰富了起来,而这归功于教师对课外文本的引入。

教师的文本阅读涉及课堂的丰满性。只有教师本身做到了全面理解、深入剖析,语文课堂才会生动完整起来。总之,对文本的解读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我们应当与文本进行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切实地提高我们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无愧于语文教师的称号。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2]金振邦.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对策分析
诊错因 知对策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