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认知行为分析及干预结果

2015-07-20徐茂斌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干预抑郁症

徐茂斌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认知行为和心理认知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SDS评分和心功能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行为认知干预后SDS评分明显比干预前降低,并且比对照组干预后SDS评分也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实行心理行为认知干预后对心功能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抑郁程度,并提高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抑郁症;心理认知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了严重阶段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病多是由于各种慢性心肌病变或者长期的心室负荷过重,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搏出的血流量无法与静脉回流以及身体组织代谢的需求相适应,造成身体各器官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或者出现体循环和肺循环阻性充血[1]。该病常有的临床表现有左心衰:呼吸困难、咳痰咯血等;右心衰竭:恶心呕吐、尿多尿少等;全心衰竭[2]。由于该病常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且治疗时间长,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再加上医疗费用等因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极易伴发抑郁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着眼于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改变患者对待疾病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改善心理问题的疗法。本次研究选取了6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分析对其进行心理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65.3±3.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在Ⅱ~Ⅲ级,所有患者没有肢体活动障碍,没有语言沟通障碍,排除严重心率失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患者,经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确认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进行治疗,并对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和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程度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氯丙咪嗪或者多虑平等。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①首先对患者进行心力衰竭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诱因、治疗知识,以及正确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情绪对治疗心力衰竭有积极影响,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②对患者贴心关怀,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待患者的态度,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多关心开导患者,并鼓励患者将情绪表达出来,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尽量取得患者的信赖。③要多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评估患者对心力衰竭的认知水平,根据患者的认知水平为其做具体的讲解和开导,务必消除患者对心力衰竭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④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并寻求社会帮助,与家属一起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多接触有正面意义的事物。⑤为患者制定一套自我调节方法,指导患者学习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以及学会自我放松的训练方法。

1.3 主要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均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进行评分,并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进行分级,心功能判定标准为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心功能改善Ⅰ~Ⅱ级。无效:心功能改善<1级或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后SDS评分明显比干预前降低,并且比对照组干预后SDS评分也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一般严重的身体疾病都会引发患者的心理问题,而患者的心理问题又会影响身体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非常严重的心脏疾病,其造成的治疗时间长,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医疗费用负担等问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引起患者的焦虑、恐惧,最终发展成抑郁症[3]。心力衰竭患者患上抑郁症后,情绪低落、神经紧张,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并且使血液内的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使血管紧张素Ⅱ和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水平上升,加重对心脏功能的损害且会变异性地降低心率,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所以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要同时从两方面下手,一方面控制心力衰竭的病情,一方面积极治疗患者的心理问题。

心理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有结构有认知取向的心理干预方法,它通过一系列的干预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不良认知和不良行为,让患者改变面对现实的策略,并让患者学会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转换情绪,从而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4]。本次研究中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措施有情感方面的支持,有对疾病认知方面的支持,有对患者自我调护方面的支持,还有联合家庭和社会方面的支持。在干预过程中要注意:①要准确掌握患者对心力衰竭的认知是否存在误区,患者的抑郁程度是否有加深,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健康教育。②医护人员在与患者的接触中要时刻保持热情诚恳的态度,真诚地关心患者,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患者的倾诉要耐心倾听并给予安慰和劝解。③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不要轻信偏方,教育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④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家属解释患者病情,说明患者需要家属的关心和帮助,联合家属一起来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⑤帮助患者学习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音乐和艺术调节法,让患者养成自我控制和排解不良情绪的习惯[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实行了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后SDS评分比干预前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干预后的SDS评分对比也有显著差异,并且观察组实施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后的心功能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结果表明,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抑郁程度,并提高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 杰,申维洪,张 莉,等.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认知行为分析及干预结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9):128-129.

[2] 曹文红,栗 明,袁桂莉,等.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行为干预疗效评价[J].河北医药,2010,32(12):1561-1562.

[3] 谭红霞.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99-299.

[4] 周莉华,陈娅薇,康 林,等.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10,25(21):1848-1850.

[5] 李中清,潘发明.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抑郁状态分析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6):502-505.

猜你喜欢

干预抑郁症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抑郁症患者脑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