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区转型中土地利用的发展对策

2015-07-16李佳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自贸区土地利用转型发展

摘要: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正面临着产业、政策、资金、资源和体制等一系列要素的改变。剖析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命周期,找出导致其产生瓶颈的原因,提出未来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大环境背景下的发展定位,着重强调土地利用在转型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开发区,转型发展,土地利用,自贸区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5)06-0061-66 收稿日期:2015-05-20

出口加工区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而设立的特殊区域。国外的出口加工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出口加工区设立时间较晚,始创于1984年,国务院批准首批设立了14个国家级的开发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正是在这个时候成立的。

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后更名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它的发展历程具有典型性,可以代表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出口加工区生命周期的演化特征。本文拟以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金桥开发区)为例,对开发区的生命周期进行剖析,找出导致目前开发区发展产生瓶颈的原因,提出未来金桥开发区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大环境背景下的发展定位,着重强调了土地利用在开发区转型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1 出口加工区生命周期简述

出口加工区生命周期演化受区内的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共同影响,是指出口加工区从产生、发展、成熟到衰落的过程。其中,最初的企业集聚和产品生产代表出口加工区生命周期的开始;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企业和产品的结构逐渐完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竞争优势下降,园区内企业逐渐外迁或消亡,出口加工区生命周期进入衰落阶段。随后,出口加工区通过产业功能调整和转型发展,使生命周期得到延长,进入新的演化时期(见图1)。

2 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金桥开发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西连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接外高桥综合保税区,南临张江高科技园区,规划面积27.38平方公里,包括北区和南区两部分。经过20余年的探索,金桥开发区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整车及零配件、现代家电、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汇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的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如今,金桥开发区的存量土地资源已接近饱和,可供招商的土地及物业资源极其有限,这一现状已成为金桥开发区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金桥开发区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的生命周期的发展转变。成立初期(1990-1997年),通过转让或出租开发区内的土地、工业厂房、研发办公楼等不可再生的资源获得建设资金滚动开发以及各种招商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先进制造企业,区内生产的产品主要以汽车零部件、现代家电、食品和医药制品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1998年到2007年,金桥开发区完成了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依托,以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为导向的招商转变,同时,打造了“碧云”国际社区,为开发区内企业高管等人群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优质生活环境。2008年至今,金桥开发区秉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理念和策略,以制造业内生驱动向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企业产业升级与转型,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两轮驱动的产业新格局,当前,金桥开发区已完成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正在形成“智造”和高端生产性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高地。2012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正式批准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更名为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12月,金桥开发区被纳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至此,金桥出口加工区功能定位已完成全方位转变,金桥开发区也将迎来全新的生命周期。

3 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升级、长三角一体化加速,上海的各大开发区瞄准这一时机,争相抢占国际产业链高端产业,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重要时期。随着虹桥枢纽交通基础设施、陆家嘴金融城、迪斯尼、后世博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上海金融、航运、贸易等功能将日益完善,上海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必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外部环境的改善为金桥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金桥开发区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机遇。2014年12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扩区,金桥开发区被纳入其中,金桥开发区将在金融服务领域、航运服务领域、商贸服务领域、专业服务领域、文化服务领域以及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中有所创新突破,如何在中国经济新的“顶层设计”中实现质的飞跃需要深入思考。

上海开发区内外商投资企业较多,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和2009年,工业总产值和进出口总额等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加之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开发区内的外向型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少传统制造型企业纷纷搬迁到上海周边如江、浙、皖等乃至中国周边如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低人力成本和低土地成本的区域。如何留住同一产业链上游企业中的研发、销售、管理等高附加值部门机构,同时将产业链下游的传统制造业、仓储业等低附加值产业搬离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是上海各开发区面对的巨大挑战。

金桥开发区经过逾20年的开发与建设,空间布局已基本确定,如何在现有的空间格局下,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实现开发区在新的生命周期内的进一步发展是金桥公司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使命。金桥开发区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发展瓶颈是土地资源短缺。金桥开发区规划面积27.38平方公里,其中北区19.94平方公里,南区7.44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金桥率先提出“二次开发,再造金桥”、“优二进三”的理念和策略。对于早期进入开发区内的附加值低、占地面积大、产出规模小、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金桥正在加大力度“腾笼换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引入和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把开发区的产业升级转型落到实处。土地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巩固金桥的先进制造业还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都需要土地资源作支撑和保障。日益增长的转型经济发展需求与现有土地资源的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经过20年的开发,金桥规划面积内的土地绝大部分已开发完毕,目前可用于产业开发的土地仅有0.93平方公里,其中0.8平方公里在金桥南区海关监管区范围内。如此看来,金桥现有的土地资源已无法满足区内企业提升能级、扩大规模和转型发展的需求,这一现状已成为金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随着2014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等“土地新政”以来,金桥开发区也随之加大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力度,招商引资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宏观经济增长趋缓的大环境背景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开发区转型发展的难度。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为7.4%,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趋缓,计划增速为7%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逾30年的高速增长,现在进入了调整期,这无疑为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带来了考验。如今,投资机会减少、企业对外投资低迷,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减弱。与此同时,民营地产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开发区的优势已愈渐降低,金桥开发区的招商亦难免要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见图2)。

4 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中土地利用的几点建议

笔者在金桥开发区工作已逾七载,见证了金桥开发区产业转型的巨大变迁。如今,金桥已不再是建设初期依靠政策吸引、大批量的出售工业土地及通用厂房获得资金实现滚动开发的大踏步发展的时代,而是到了该在这片土地上精雕细琢出精品的历史时期。就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笔者有如下思考。

4.1 明确产业导向,珍惜现有土地资源,加大力度实现土地利用升级

上海现有开发区41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5个,市级开发区26个,各开发区土地产出水平差距较大,第三产业用地产出效率或用地集约度远高于工业,而工业行业内部耗地量差异显著。今后开发区招商引资过程中,在保留传统制造业发展区域的同时对传统制造业加以挑选,主导考虑引进第三产业客户群,实现产能升级。对低附加值、有污染物质排放的企业加以限制,鼓励其搬离金桥开发区。同时,金桥开发区也可以考虑加大对区内土地和物业回购、回租的力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资企业在全球经济市场中的活跃度不高,近几年来金桥开发区招商引资对象内资企业居多,代表企业如大唐产业园项目、中移动IDC数据中心项目、新松机器人项目、胶囊机器人项目等。这类龙头企业的入驻往往带动一整条产业链的迁入,如何对这一系列企业进行合理引导并深入筛选进而使得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产生无限的潜能成为当时金桥开发区讨论的焦点问题。

在世界经济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金桥开发区改变招商策略,开始着力打造传统四大产业之外的新兴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至今已逾5年。目前,该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逐渐可以不依靠政策优惠进行招商。经过5年的发展,初期进入开发区网络文化领域的中小企业已完成各自的成长。

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力度的加大,金桥开发区再一次面临明确产业导向的抉择,如何更加合理地选择契合自贸区发展的产业,将其合理化布局在已趋于饱和的开发区土地资源上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引进高成长型的朝阳企业应该成为今后招商工作的重点。

4.2 加大力度完善开发区配套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金桥开发区的市政基础建设已达到“九通一平”(“一平”为土地自然地貌平整,“九通”为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及有线电视管线)。 增加电力配套供应、加大如地源热泵系统、新风系统、顶棚辐射系统等节能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加强4G通信网络的配套建设等新要求随着开发区转型发展应运而生,给金桥开发区的建设者提出了新的高度的要求。

金桥开发区内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配套居住区已发展成为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高标准的国际社区,区内建有医院、国际学校、商业中心、体育休闲区域等,这些设施为开发区居住人员、就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抓住中环线、金科路以及地铁9号线、12号线、14号线的配套建设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内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建设,增设园区配套公共食堂,图书馆以及面向不同的就业人群所提供不同层次的员工公寓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已纳入金桥开发区“十三五”规划。

金桥开发区内的商业配套主要集中在金桥路以西的“碧云”国际社区内和金桥路以东的“碧云90”商业中心内。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已有的商业配套愈显不足,如何抓住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在有限的开发区商业用途的土地上提高建设容积率打造更为高端的、完善的商业配套建设以满足开发区内近70万人需求应成为开发区建设者集中思考的问题。

4.3 考虑通过金桥品牌输出“走出去”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金桥开发区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品牌,并具有一整套开发区建设管理的经验。如果可以将这一管理经验作为品牌进行输出,在上海以外的区域寻找承担当地开发区建设的合作伙伴,实现跨区布局,通过品牌和理念的输出,进一步扩大金桥开发区的影响力,就可以较大程度上解决目前金桥开发区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的制约因素。

4.4 变竞争为合作,开发区内各种类型的地产互利共生以实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金桥开发区的发展,民营地产如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这种局面一方面会促使各个产业园区向着高品质、优服务的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引发地产商在竞争中寻找合作机会的思考。如果能够将全部优质资源整合进行统筹分配,将会最大限度的形成金桥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合力,共同推进金桥开发区高速发展。

5 结语

开发区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上海正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发区的成功转型无疑将为上海市的城市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金桥开发区又一次站在了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上,应抓住上海自贸区建设机遇、提升开发区软件、硬件环境,勇于挑战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进等.中国沿海大都市出口加工区生命周期研究——以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为例.地理科学.2012.12

2.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开发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3.石忆邵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上海开发区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1.5

4.向清华等.金融危机影响下上海开发区的困境与出路.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

作者简介:

李佳,硕士研究生,经济师,就职于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自贸区土地利用转型发展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在土地利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的应用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留用地安置制度分析及完善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