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度问题研究

2015-07-06彭月媛

2015年40期
关键词:专业对口因素分析大学生就业

彭月媛

摘要:伴随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大学生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度很低。大学生是我国培养的重要的人力资源,这一问题造成我国极大的人才资源浪费。本文通过访谈以及问卷形式,重点分析大学生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度低的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因素分析;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学的扩招以及找工作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度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又一难题。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最高仅在三成左右。“专业对口”主要是指个体所从事的工作对各类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与自己在学校等类似地方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匹配[1]。因此,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度是指大学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匹配程度。大学生是我国的重要人力资源,其能力的充分发挥关乎到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二、因素分析

根据大学生初次就业专业对口度低的这一现象,笔者选取了河北经贸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作为访谈对象,进行因素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1、专业满意度

在访谈中了解到对专业的满意度是影响就业专业对口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笔者重点分析一下专业满意度与就业的专业对口度的关系。笔者主要采用的是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河北经贸大学2015级财税学院应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20份。对专业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一般、非常不满意4个选项,就业的专业对口度分为完全对口、比较对口、一般对口、不对口。并用spss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卡方检验P<0.05,所以拒绝零假设,专业满意度和专业与工作的对口度之间存在相关性。统计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对专业非常满意、满意的已就业的学生中,其专业与工作的对口程度是完全对口、比较对口的最多,对专业满意度一般的学生其专业与工作的对口程度是一般对口的最多。在选择完全对口的学生中对专业非常满意的人数最多,高达54.5%;在比较对口中对专业也是非常满意人数最多,高达57.1%;一般对口中对专业一般满意人数最多,比例高达100%。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和专业与工作的对口度呈正相关。对专业满意程度高的其专业与工作的对口度都较高,反之,对自己专业满意度较低的学生其专业工作的对口度较低。专业满意度极大的影响到其专业承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其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的对口度随之降低。

2、高校教学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陈旧;当今社会发展较快,高校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工作需要的步伐,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从访谈中得知,许多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还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没能够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更新补充。另外,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实践性较少,尤其是文科类专业,学生很少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二是专业课较少,基础理论薄弱;从访谈中得知应届毕业生普遍认为高校的专业课设置较少,专业课往往是大二开始,到大四几乎就没有了,导致专业知识掌握的缺乏系统性。自己不了解专业内容极大的影响了工作的专业对口度。三是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导致了学校与社会的供需矛盾。社会上已经不再热的专业学校还在大规模的招生,导致热门专业的大学生过于饱和,比如会计专业。另外专业热门不代表就业热门,会计行业需要的人数远低于高校培养的人数。

3、大学生自身观念意识

首先是大学生的“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访谈中了解到,许多就业的专业对口度低的大学生更多的是考虑不再给家庭造成负担,因此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他们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生存需要。加之就业压力比较大,多数大学生就会产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以至于很多大学生找到的是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工作,降低了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度。其次是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方向。对自己专业满意度不高加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感不强,导致大学生就业方向意识不明确。毕业时,面对找工作的激烈竞争,没有头绪,不能合理定位自己最后降低了就业的专业对口度。

三、对策

1、提高专业满意度

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进而提高其专业承诺。一是减少院系的分割情况,实现院系的教育资源的共享。一些硬件设施和杰出教师是某个学院的专有资源,这无疑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改变这种分割体制,可以使学生多接触到一些硬件设施和优秀的教师,是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的重要方面。二是丰富教学内容。高校积极调整、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增加社会发展现状的解读,摒弃只讲书本理论的方法。三是增加专业的实践性,访谈中学生反映最多就是教学重理论。学校可以增加专业的实践性,增强对本专业的理解度,提高满意度。在校期间多组织实践性活动,如模拟炒股大赛、点钞大赛等等。实习期间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引进优秀的企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合理设置高校专业

目前我国的高校多强调通用型的人才,缺乏自己的特色。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上对专业多实践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应盲目跟风,应明确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高校可以考虑部分专业向应用型轉型,如2015年河北省确定将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等10所本科高校列为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这一转型改革中,10所高校的专业设置必定会进行深度改革,更加合理的设置其专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找到满意的工作最根本的方法是增强自己的实力。首先就是要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明确的行动方向。职业规划要实行长效机制,明确大学四年,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比如,大二时期,应该好好学习专业课,夯实专业基础。另外,在拥有坚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接触其他方面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职业意识。做好职业规划也能解除自己找工作时的迷茫。(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贺伟,龙立荣.大学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87-91.

[2]刘寒梅,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及其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长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猜你喜欢

专业对口因素分析大学生就业
面向专业对口度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