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批判性思维 打造灵动历史课堂

2015-06-15张华中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批判性思维

【摘 要】历史教科书描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由于大多事情离我们时间久远,地点遥远,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距离,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科学地阅读历史教科书,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引来课堂教学的“一渠活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科书;史料教学;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8-0011-03

【作者简介】张华中,江苏省吴县中学(江苏苏州,215151)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苏州市名教师。

2015年3月17日,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第一位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访问清华大学,并做客清华海外名师讲堂,发表了题为“大学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的演讲,就大学如何面对挑战,提出应具备“合作”“研究”和“培养能够提出和解答大问题的学生”三个条件。窃以为第三个条件是重中之重,没有“培养出能够提出和解答大问题的学生”,则无从谈“合作”“研究”,而学生“提出和解答大问题的能力”不是到大学阶段才提到日程上来,而应该是从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大力提倡和培养,中学历史教育不妨从运用批判性思维针砭教科书开始。

一、中学历史教科书虽臻于经典但亦有局限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专家学者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写的,并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订后重复修订、使用,有的版本已臻于经典。由于其编写过程中受政策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受编写者认知水平、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偏颇性;“历史所拥有的独特真实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频频被拷问,而教科书具有一定的商榷性;加上中学历史课程设置时间少,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基本没有课外资源可查等客观因素,历史教科书的科学参照内容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现实中,中学历史教科书虽不再是像上个世纪后半期那样被奉为教学“圣经”,但仍然是师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资料,如何科学地阅读教科书越来越成为广大师生迫切需要破解的教学课题。

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属于历史编纂学的一个具体案例,也“经历了人们可以标识为历史编纂学程序的所有阶段:记录资料阶段;说明、理解阶段;文学意义上独特的书写阶段。在这些阶段的每一时期,真实问题表现不同”,“在这些阶段之中,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及其对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心意都会表露无遗”。在依照历史教科书组织教学中,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组织学生阅读,确实是一门艺术。

在人类历史上,诸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著名自然科学家及马丁·路德、华盛顿、马克思等社会科学家,他们都是极具批判性思维的典范。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泛滥,众说纷纭,或多或少会与教科书上或课堂上教师讲的某些知识产生观点碰撞、分歧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论调,培养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架起教科书与历史本真之间的桥梁已刻不容缓。

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依据思维的清晰性、准确性、相关性、充分性、逻辑性等衡量标准,经过分析、解释、推断等过程,使自我思维做出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历史批判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

二、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组织历史教学

运用批判性思维组织历史教学,首先举一例说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版和2011年版都要求初中生“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中要求高中生“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亦有类似的表述,作为创建人民军队开始的南昌起义定当属于主要史实。依据上述课标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人民出版社(2007年)、岳麓书社(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五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中华书局(2005年)、北京出版社(200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岳麓书社(2003年)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六个版本的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再现南昌起义场景时,选油画的教科书比例高出没有选用油画的教科书比例近10个百分点(见图1),在选用图片资料的教科书中,选用油画的比例高于选用旧址的比例12个百分点(见图2)。

我请学生思考:到底要不要选用图片资料来再现南昌起义?若选用图片,用油画还是用旧址好呢?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史料运用的问题。“何谓史料?即所有研究史学、撰著史籍所必须根据的种种资料。” “凡宇宙间可以考察出其时间性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历史的资料,简言之,即为史料。” “我们把可以从中获知关于过去之知识的所有文本、研究对象或事实都称作史料。(Paul Kim,1947)”由此可见,油画和旧址图片都属于史料,但哪一种史料价值更高、选用得恰当呢?

日本史学家坪井九马三博士在其所著的《史学研究法》里,将史料分为六等。一等史料:历史事件发生时,当时当地由当事者本人所作成的史料,如主要当事者的日记、参谋人员的备忘录等。二等史料:距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最近,或虽然地点相同但在时间上稍晚而由当事者本人所作成的史料,亦即补记比较精密者。古文也往往述及过去发生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亦属此类。三等史料:将一等史料和二等史料接上,使之能相互联系的最上乘的家谱(族谱)、传记,备忘录等归于此类。四等史料:大体上看来,年代、地点、人物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不太清楚,或者虽然清楚,因其太古老而被传抄,致应有掺和、脱漏、变化成分者,建筑物地理等即属此类,图书亦多属此类。以上四类为根本史料。五等史料:编撰物中的上乘者,亦即根据本(原始)史料作科学的审查,然后以公平态度加以编撰者。还有等外史料:价值更低一层的编撰品、传说、美文、历史图画及其他。

纵览以上六等史料的划分标准,显然是依据史料的可信性和可靠性来界定的,九个版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使用的油画可归入“等外史料”,而旧址则可归于“建筑物地理”一类,属于“根本史料”中的“四等史料”。

或许有人会以历史学最基本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为根据,以为用油画更好,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也是这么认为的。但通过网络检索名为“南昌起义”的油画,可以发现莫朴、李震坚于1956年、莫朴于1957年、戴泽于1959年、陈衍宁于20世纪70年代、王征骅等人于1977年、韩硕于2009年都作过《南昌起义》油画。其作品都有周恩来为首的起义军,也都有江西大旅社这一标志性建筑,但绘画中的人物则神态各异、数目不等,莫朴的《南昌起义》还在2009年上了央视《国宝档案》节目,看过节目或浏览过上面的同名画作的师生不禁要问,哪一幅画更接近历史本真?那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用批判性思维组织教学引来一渠活水

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史学及地理学的基本常识,就将一渠活水引入了沉闷的历史课堂。

我对所教的37名高三文科班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根据你的印象或想象,请画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示意图。(调查结果见图3)

近一半的学生画出的是井冈山会师时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模样,这毫无疑问是受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林岗所作的《井冈山会师》油画的影响,包括“仅画出党徽”和“仅画出五星”的38%的学生也是根据对此有一点残存的记忆来再现的;仅有8%的学生画出“八一”字样。

生活中,我们称人民解放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称人民军队是“共和国的钢铁长城”,而我们即将成为“天之骄子”的高三学生却没有一个人能画出人民军队的标志——军旗,不能不说是我们历史教育特别是国防教育的缺失。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弥补这一缺失?我在高一教授“国共十年对峙”一课时,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出发,借用1997年中共中央领导人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的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诸如“为什么说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起义升起的军旗是什么模样的?”“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是不是从南昌升起的?”“秋收起义的旗帜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到底是什么模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培养运用史料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学生有了这样的答案: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强调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6月,在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文件,定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南昌起义打出“左派国民党”旗帜,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使用类似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旗(见图4)。

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见图5)是1927年9月由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参谋何长工、参谋处处长陈树华和副官杨立三设计、制作的,而早在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以湖南省委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信,明确提出要抛弃国民党这面“黑旗”,打出共产党的“红旗”。这应是中国共产党打出“红旗”的源头,诞生于秋收起义过程中。

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演变过程,其先后顺序为:①国民革命军(八一南昌起义);②中国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③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时期);④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抗日战争);⑤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派出军队)。在教学过程中,既对前后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又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爱军教育,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

哈佛大学现任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新知识来自无尽的探讨、辩论、思考和一种怀疑精神。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做学问,每条道路都可能通向新的答案,所以每条道路都应该开通。”运用批判性思维,将原本是过去的、死的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使之鲜活起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是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历史教科书,进而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斯特凡·约尔丹.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M].孟钟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吴文文.试析高中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模式[D].温州大学,2012.

[3]郑梁生.史学入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批判性思维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