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流民和农民起义之关系及反思

2015-06-09何国文李凡邱国斌

科教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流民土地制度

何国文 李凡 邱国斌

摘 要 在中国古代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对于一个农业国家,土地和土地制度对国家而言非常重要,土地关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朝代的更替。本文论述了中国农民的土地情感,土地的私有制产生土地兼并继而导致古代流民的产生诱发农民起义,反思当前我国的状况。能为我国现阶段转型时期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改革趋势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流民 农民起义

中图分类号:F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6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Feudal Land System, the Displaced Peasant and Peasant Uprising and the Reflections

HE Guowen, LI Fan, QIU Guobin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63)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 land is a special commodity, because China has always been founded on agriculture, for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the land and the land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ountry, in terms of land relations and even affect the dynas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inese farmers' emotional private ownership of land, land annexation of land in turn leads to the genera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induced refugee ancient peasant uprising, to reflect the situation toda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ange and reform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system transition period at this stage.

Key words land system; land annexation; displaced peasant; peasant uprising

1 中国农民的土地情感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在中国古代,土地是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一切财富的来源,土地也是一切财富的归宿。有土斯有财,没有土地人民将无以为生。土地对农民如此重要,因此,中国农民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演化为中国农民自身的一种文化,一种“安土重迁”的文化;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五谷文化。

在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长篇小说《大地》里,男主人翁的双腿不敢脱离大地的情景令人能更深地体会中国农民的心态;在《一位哲学家的旅行日记》里,德国人赫尔曼·凯泽林经过中国腹地的时候,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从来没有见到过一幅令人难以忘怀的乡村生活图。每一寸土地都经过垦殖、耐心施肥、精心耕作,一直到高高的山顶。那些小山像是埃及的金字塔,斜坡上是人造的梯田。黄土筑成的村庄,黄土砌成的围墙,都在这种田园风光中给人以自然的形式感——它们几乎不能从褐色的背景中显现出来。举目四顾,我看到农民们在有条不紊地、认真周到地、心满意足地劳动着。正是他们赋予了这片宽广的平原以生命。他们的蓝色短褂正如被精心耕耘的绿色田野以及干涸的深黄色河床一样,成为这幅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变迁对产生流民的影响

秦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和梨使用 人口的增加和垦田扩展的趋缓。封建社会开始了漫长的土地兼并时期,并随之诞生了几种土地制度:名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是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土地的主要拥有者,他们通过巧取豪夺和土地买卖,大量地兼并土地,土地大量兼并是佃户制出现的根本原因。自秦汉以后,佃农耕种开始盛行,佃农从封建地主那里租来土地耕种。但是封建社会地主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相对地主来说,农民也难以获得永久性的租佃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虽然有些朝代地主豪强利用宗法关系和世袭占有大批同姓农民,但是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所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民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有别于中世纪的欧洲(欧洲中世纪农奴被严重禁锢于土地之上,并且农民本身也是封建领主私有的)是暂时的、较脆弱的、不稳定的依附关系。佃农转换佃主,离开土地,以至于完全脱离土地而破产的现象经常而大量地存在。这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流民的产生。

对于自耕农来说,他们虽不受地主剥削,但是封建中央王朝的苛捐杂税、兵役徭役等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名为三十税一,“实什税五”。至于徭役,更使农民不堪重负。农桑失时,“民力竭于徭役”迫使自耕农破产流亡,黑暗腐朽统治使他们受到严重剥削,加上天灾人祸和地主豪强的大量兼并土地,从而使其大批破产成为佃农,由于佃农阶层人数骤增,封建地主趁机提高地租使大批佃农破产成为流民,扩大了流民的队伍。另外在大批自耕农民破产流亡后,统治者会采取“摊逃”政策,将流亡农民的赋役负担转嫁到未破产未逃亡者的身上。西汉“中家为之包出,后亡者为先亡者服事”;唐末“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元代“见在户替代逃户差发”;以及明代的“陪纳”。“输纳之重,民所不堪”,未逃亡的农民也被迫逃亡。于是流民愈多而自耕农负担越发繁重,自耕农转化为流民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此,笔者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灾荒频繁,如水、旱、风、蝗、地震等等。由于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分散经营,势单力薄,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农民往往彻底破产甚至家破人亡,沦落为流民便成了农民的宿命。

3 流民的产生诱发农民起义

我们论述了流民产生的原因后不难得出:大批农民因脱离土地而破产流亡,必然形成流民大军,这一问题的出现,使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受到被统治阶层的质疑或否定,进而诱发农民起义。因为有了流民大军,农民起义就有了主力。为了获得土地,他们便有了起义的动力,统治阶级的大量财源和兵源将随着大批流民产生而慢慢枯竭,改朝换代也将由此拉开帷幕。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里说:“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他们多次地举行起义。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其中,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规模最大、时间最久。 中国自秦统一以后,大约每三百年爆发一次大的农民起义。其中东汉黄巾起义、两晋李特孙恩起义、元末红巾起义、清朝白莲教起义的主力多是流民。清朝末年,王莽统治后期和隋朝末期的农民起义,流民占有很大比重。秦、汉、隋、唐、元、明、清等这些朝代,不是直接被农民起义改朝换代,就是被农民起义打得再也恢复不了昔日的统治实力了。

4 土地制度、 流民、农民起义之关系反思

自从土地私有以后,土地兼并一直困扰着历代统治者,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顽疾。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统治者都采取了很多有利措施延缓这种土地兼并的进程,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王莽新政,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是我国古代统治者探索土地制度的尝试,东汉末年曹魏时期曹操实行“屯田制”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为曹操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北魏太和九年北魏政权宣布建立“均田制”,这种制度实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唐代中期两税法实施结束近300年。“均田制”巩固了政权,延缓了阶级矛盾,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的大发展。还有其他历代统治者的做法,例如:明朝劝流归农,给予流民3年免除徭役优惠;宋朝招募流民当兵和发展工商业吸纳流民等等。然而无论哪种土地制度,最终都没有解决土地兼并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封建国家土地的减少,最终形成了改朝换代,历史轮回,这不得不给我们带来深刻反思。

反思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按照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土地制度也必须与该时期农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匹配。因为土地制度也是一种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土地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必须与时俱进。就像铁器和犁的出现使土地制度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一样,它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由此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制度也必须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要求。

反思二:唯物史观之关键。

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多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统治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奋斗目标。这种以维护少数人利益为基础的唯心史观必将带来改朝换代的历史循环。在制定土地制度的时候,只有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土地制度,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经济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发展。

反思三:土地私有之警醒,社会稳定之重要。

笔者以为当前中国之人口土地现状:人口众多,人多地少。为国之稳定大计,土地所有权必须高度重视,并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另外,由于国家处于转型时期,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由此,可以推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一议题,落实到我国的土地制度未来发展趋势上是很有意义的。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流民和农民起义之关系研究,反思当前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进而为将来的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公旦.周礼大司徒.

[2] 任新民.试论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南京社会科学,1991.3.

[3] 刘煜瑞.古代文献所见国家土地管理理念的历史回溯.华东师范大学,2012.4.

[4] 池子华.中国古代流民综观.中国古代历史研究,1992(2).

[5] 池子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流民现象的发生.社会科学家,1993.

[6] 汪萍.中国人的土地情结.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5)

[7] 刘清阳.论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中的平等平均思想.西北大学学报,1995(12).

[8] 钱宗范.中国封建社会流民和流民起义诸问题探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12.

[9] 董咸明.试论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封建土地制度讨论的思考之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87.

[10] 赫尔曼·凯泽林.一位哲学家的旅行日记.

[11] 徐生终.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汕头大学学报,1999.11.

[12] 何伟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现代启示.新东方,2009.5.

[13]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出版社,1949.

[14] 季维龙.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次数多、规模大的原因.历史教学,1979.(5).

[15] 李盛,范慧.浅谈中国古代流民的成因及影响.青年文学家,2010.

[16] 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17]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

[18] 翦伯赞.历史问题论丛.三联书店,1956.

[19]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0] 班固.汉书·食货志.

[21] 盐铁论·未通.

[22] 旧唐书·李渤传

[23] 胡祗遹.紫山大全集(第23卷).民间疾苦状.

[24] 赛珍珠.大地.

猜你喜欢

流民土地制度
正德年间赣南地区社会动乱的原因初探
流民身份的自我放逐
铁器、流民、粮食农业经济学
英国16世纪圈地运动备受关注的原因
东晋初期的流民现象及其影响
土地开发权与我国土地管理权制度改革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与土地制度改革初探
广州市小产权房的现状与出路研究
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中的若干关系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农民土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