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野下的辰州傩戏传承

2015-06-03李燕

艺术评鉴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李燕

摘要:辰州傩戏作为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地方性戏种,有非常厚重的艺术品格。从文化的事业出发,探寻沅陵辰州傩戏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古老文化重新焕发青春,适应社会不断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视野 辰州傩 传承 发展

辰州傩戏,原本是湘西地区土家族的古老风俗,发源于荆楚之地,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它脱胎于原始的宗教祈祷仪式,融合了原始戏剧和现代戏剧,宗教色彩较为浓厚。辰州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融合了太多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基因。目前,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傩文化在以前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傩戏的活跃地区不断萎缩,从事傩戏相关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而年轻人从事相关事业的又入不敷出。傩戏的传承在今天面临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所以说,对辰州傩戏所面临的传承危机提出可行性分析及应对措施,是我们民俗学和傩戏研究者的当务之急。

一、辰州傩戏面临的传承难题

(一)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

由于傩戏原本根植于宗教信仰,在建国后被当地政府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禁止了多年,在这个时期内,很多老艺人选择了改行,傩戏的发展长期受到压制。以前会傩戏的人,到现在都已经成为了耄耋老人,一些需要体力的傩戏动作他们已经无法演示。同时,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很多老艺人不愿将傩戏技术传承出来,同时很多傩戏、傩祭的枯燥无味和冗长经文,使快节奏的年青一代更不愿学习,对傩戏的兴趣进一步降低。

(二)影响范围不断缩小

目前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民休闲和艺术欣赏的选择越来越多,傩戏作为传统的戏曲类型,越来越不受群众的了解和重视,人们对其的关注程度不断降低。很多人瞧不起傩戏的从业人员,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傩戏这种艺术形式。建国初期的时候有很多乡镇都配备了傩戏的队伍,但是到目前的时代,已经几乎找不到行傩艺人以及傩戏团。傩戏的影响范围不断缩小,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急功近利,假冒傩戏败坏傩戏名声

由于傩戏在很早就成为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身是一件能够帮助傩戏振兴、让人们更加了解傩戏的好事,但是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傩戏的旗号到处坑蒙拐骗,他们表演的节目根本不是傩戏,或者仅仅学到皮毛,原汁原味的傩戏在她们那里根本看不到。这些行骗的人不能向群众展示傩戏的真正魅力,永远都为傩戏行业人士所不齿,也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批评。但是这种行为终究是败坏了傩戏的名声,给本已脆弱的傩戏雪上加霜。

(四)缺乏资金保障

我国各级政府为了傩戏的传承都做出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由于湘西地区地处偏僻,经济欠发达,又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和其直接管理部门对于艺术种类的扶持力度有限,也就无法腾出财力和时间来进行保障;同时,由于傩戏的前景比较暗淡,一般工作人员不同意专职从事傩戏相关工作。使得傩戏保护和传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五)对傩戏资料保护与传承程度不够

由于人们对于傩戏的历史与现在不熟悉,以前傩戏的手抄本已经大多数不在了。由于记录文献的逐步消失,人们对于傩戏的了解更加肤浅,无法认真加以研究,加上其他各方面因素,导致传承与保护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辰州傩戏在过去的传承过程中,全凭艺人的口传身授。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辰州傩戏的手抄本、面具、法器和经文的流失,这些口传的文化无法被完好地传承下去,辰州傩戏的前景令人堪忧。

二、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思想,保护本土文化

由于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事物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这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通过自身的宣传来使得年轻人产生对于傩戏的兴趣,要树立对于傩戏正确的态度,就应该鼓励年青人树立对傩戏客观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对傩戏文化的了解上。逐渐改变辰州傩戏的所谓的“失落的文明”的现象,使之逐渐减少同现代文明的矛盾与冲突。力求促进传统传承在现代社会之中的协调发展,这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更大程度上维持文化生态的平衡有积极的意义。

(二)保护老艺人,发掘新艺人

对于年龄较高的傩戏艺人,应该对其进行重点的保护,要及时记录下他们的艺术表现以及口传笔述的傩戏传统。同时,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挖掘潜力新人上面。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将傩戏传承给更加具有朝气的年轻人,是保护傩戏的重要手段,又是传承傩戏的必然选择。

(三)政府做好引导工作,落实相关补助

傩戏作为国务院最高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期都会收到政府拨下来的经费,通过整理资料,提升待遇,使得傩戏的队伍不断的壮大。同时,我们应该根据资金的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考虑。当地政府应该积极行使职权。设立相关的基金,保护政策向其倾斜。同时,要建立起高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参与保护工作。

(四)推陈出新,不断创新

虽然傩戏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但是为了其更好的发展,也应该适应时代的潮流,通过更好地完善和突破自我,初期要通过政府努力,让傩戏深入到当地的一些庆典活动中,或者是通过举办多种活动,向观众展示新型的傩戏艺术。同时,要客观地剔除传统傩戏中封建迷信,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辰州傩戏在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落后的地方,得以发展和传承,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赞扬劳苦大众,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传统艺术形式只有扎根于土壤才能或者更好地更新换代,相关工作人员要抓住目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通过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保护好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

本文为文化部艺术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辰州傩戏艺术形态变迁与新型产业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4DD31;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名称: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项目编号:13DH45。

参考文献:

[1]曾婷.辰州傩戏的传承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舒达.论文化生态视野下辰州傩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13,(02).

[3]李玉华.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研究——以辰州傩戏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3,(08).

[4]王淑贞,王文明.湖南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与困难[J].怀化学院学报,2010,(06).

[5]舒达.辰州傩戏音乐形态的张力[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6]谭建斌.民间遗存巫傩舞蹈艺术形态的历史演变——以湘西地区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3,(10).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