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探究

2015-06-02李丽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多媒体

李丽

摘 要:物理学习兴趣对高中学生物理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影响更加显著。如果高一学生能对物理学科兴趣浓厚,学起来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反之,如果高一学生对学物理没有兴趣,学起来会很吃力,成绩也不能提高。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年龄在十四五岁的高一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方能进入积极求知状态。教师要善于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物理 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 实验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c)-0124-02

物理是一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态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学习难度比数学更大。我任教的班级成绩优秀,各科成绩在年级中都名列前茅。但是,学期伊始制定本学期学科目标时,学生将其它科目的期末目标都定为“一”,只有物理学科的期末目标是“二”。我好奇地向学生询问原因,学生的回答:物理太难了,对考到第一没信心。从中我看到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态度和畏难心理。这种现象的成因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智力因素,只能通过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通过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促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变得丰富而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诸多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项。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呢?

1 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物理知识广泛存在与生活、生产之中,并与其他学科有很广泛的交集,这都为教师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比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时,教师从生活常见的现象入手创设教学情境:当我们乘坐的汽车等红灯、或是坐在停止的火车上,旁边有车辆通过时,我们有时觉得我们乘坐的车在倒退,有时又错误以为静止的火车启动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的问题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内心的疑问产生了共鸣,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此时,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进入学习活动。学生会觉得物理知识不再抽象,而是真实地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且实实在在感受得到。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教学情境贯穿始终,让这些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参照物”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引用学生学过的语文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中的参照物是什么?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参照物有何不同?看到熟悉的句子,去探究其中的物理知识是何等有趣的一件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在进行习题训练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创设能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的问题。还以“运动的描述“为例,为加强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练习题:“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歌词中所描绘的运动情景,所选的参照物相同吗?试找出它们的参照物。通过对“参照物”的分析,学生对运动的概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正在成为改变物理教学枯燥单调的重要手段,也是物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不断研究、创新的课题。

2 发挥实验探究的激趣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不但具有直观展示、提高教学效率的功能,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物理是一门充满了神奇和奥秘的学科。许多物理现象,仅靠的生活经验和凭空设想学生难以相信,甚至觉得不可思议。教师可以借助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物理现象的发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存在和神奇。比如,学习“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对这个看不见、听不到、感受不出的力的存在有说不出的感觉和怀疑,总体认为那是一种可以忽视的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将两本一百页的书,一页一页交叉叠放在一起。然后向学生发问设疑:同学们,你们觉得两个人能将这两本书拉开吗?学生信心十足回答:“能!”然后让两位学生给拉住一本书脊,尝试着将两本书拉开。学生都跃跃欲试积极参与,表现出高涨的参与热情。但是很快学生就发觉看起来很容易的一件事却怎么也无法做到。到最后学生会发现:即使让班内两个公认最强壮的男生也无法将这两本书拉开。这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实现变抽象为具体的教學目的,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对“摩擦力”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某些时候,已有知识会成为学生学习、认知的障碍。比如,因为在小学教育中学过“浮力”的相关知识,学生会受到小学学习结果的限制,在头脑中先入为主地认为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有关,完全忽略了液体方面的因素。此时,教师设置一个通过改变液体的浓度来改变物体浮沉状况的实验: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容器里,放进一块木头,木头浮于水面;放进一颗石子,石子沉入水中;放进一颗鸡蛋,鸡蛋悬浮于水中。然后,向容器中不断加盐,学生发现:鸡蛋慢慢浮起来了。然后,将鸡蛋取出,放入另一个容器的清水中,鸡蛋沉入水底。让学生通过神奇的实验,切实感受到影响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不仅仅是物体本身的因素,还有来自液体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思考相关的物理知识。这样,既能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是本功倍的目的。

借助实验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神奇,以奇妙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是优化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3 借助多媒体丰富物理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重要标志,成为优化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学校都在教室内配备了多媒体设施,为教师打造现代化课堂、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供了手段保障。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神奇的物理现象,并通过FIASH动画的形式演示物理原理,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增加课堂教學活动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重力“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一系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苹果从树上落下来、雨滴从天上降下来、流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人跳起又有回到地面;然后播放一段宇航员在宇宙飞船的失重状态下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重力的存在,以及重力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常见现象和始终状态的对比,切实感受到重力的无处不在,并思考在失重状态下重力又会发生怎样的转化。

有些物理现象很微妙,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学生近距离、认真观察的实验,方能去的较好的效果。然而,目前的班容量大,只能保证小部分学生近距离观察,大部分学生还是依靠听教师的实验解说学习理解,学习兴趣和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实验的视频,教师根据学习需要具体操作,该慢放时慢放,该定格时定格,该特写时放到特写,实验的现象会更加明显,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还以其声、光、电的优势,实现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有趣,最大程度激发、发展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学习效果。

当然,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认识、理解物理知识,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鼓励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物理小实验,以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实现课内外学习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感受物理的魅力;利用丰富的网络知识拓展学习的外延,让学生感受到课本外的乐趣等。只要我们坚持课程改革不动摇,并有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念,将教育事业和课程改革当作一项神圣的使命,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我们一定能寻找到更多激发出学生学习热情、探究兴趣的途径,让学生在快乐中积极求知、愉悦学习。

参考文献

[1] 杨文印.浅议如何培养高中物理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2] 王飞.探究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激发的策略[J].中学时代,2012(12):26.

[3] 宋兵凤.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技术物理教学,2012(2):9-10.

[4] 张建喜.浅析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2(13):38.

[5] 沈延林.新教材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2(4):17-18.

[6] 陈世兰,范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中,2012(4):41.

[7] 韩友庆.浅谈高中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31.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