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2015-06-01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膜颈动脉硬化

金 涛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金 涛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46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45例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 采用彩超检测两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以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僵硬系数, 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 软斑、硬斑、扁平斑、混合斑、斑块内出血构成比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明显增厚, 僵硬系数明显增高,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临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相关性

近年来, 我国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 临床经验指出,大部分的脑梗死和颈动脉斑块有关,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本文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结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为观察组, 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47~80岁, 平均年龄53.5岁;无脑梗死病史,经MRI或CT检查, 确诊为脑梗死;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健康的4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 其中男23例, 女22例;年龄44~78岁, 平均年龄50.2岁, 经MRI或CT检查, 排除脑梗死。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超声检查仪器:日本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 MHz, 患者取去枕平卧或仰卧位, 伸展颈部, 头向一侧倾斜。由颈总动脉近心端由下而上扫查, 至分叉处, 颈总动脉和超声束平行, 纵向扫查结束后, 声束方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90°, 和血管长轴垂直, 显示血管横断面图像, 由下而上扫查。

纵向超声显像显示相对较低回声间两条细线状强回声,两线之间的距离是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于颈动脉窦近端10 mm处和心室舒张末期冻结图像处进行测量, 连续测量3次, 双侧共测6次, 1 mm≤厚度<1.5 mm判定为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

依据声学和形态学特征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共分为脂质性斑块、纤维性斑块、钙化性斑块、混合性斑块以及斑块内出血。斑块表现纤维帽与血管壁外膜前缘垂直距离≥1.5 mm, 判定为斑块形成。

测量颈动脉窦近端15 mm内径, 并记录心电图, 利用超声回声跟踪监测患者安静状态下舒张压和收缩压, 波形稳定之后进行采集, 利用4个稳定波形计算得出颈动脉僵硬系数[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构成比对比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 软斑、硬斑、扁平斑、混合斑、斑块内出血构成比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僵硬系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明显增厚, 颈动脉僵硬系数明显增高,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构成比对比(%, n)

表2 两组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僵硬系数比较( x-±s)

3 讨论

脑梗死临床致死率较高, 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多在颈动脉处病发, 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处, 其易受血流剪切力影响, 导致内膜损伤,进而形成斑块, 最终会引起血管闭塞或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理学改变主要有纤维斑块、内皮损伤、粥样硬化斑块以及脂纹形成等, 继发病理学改变则有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粥瘤形成、粥瘤样溃疡、斑块钙化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表现为脂纹形成、内膜下脂质沉淀以及内膜增厚。脂纹形时期, 内膜结构完整, 表面光滑, 血管腔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改变, 临床不会无脑缺血症状, 在这个时期, 临床给予积极的药物治疗, 控制患者饮食, 即能有效控制病变[3]。一旦内膜损害, 纤维斑块会突向管腔, 此时, 单纯纤维斑块极有可能消退, 也有可能进展为混合性斑块。

本文以2011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同期来本院体检健康的45例正常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 对比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软斑构成比高于对照组, 硬斑和扁平斑构成比低于对照组, 这说明, 斑块的性质及其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患者脑血管的状态, 可以通过跟踪斑块的发展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另外, 观察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明显增厚。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形态学指标, 其余冠状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腹主动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是脑梗死风险升高的主要标志,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动脉僵硬系数是评价动脉随心脏舒张、收缩而回缩或扩张的弹性特征指标, 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是否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依据, 本文研究中, 观察组的僵硬系数明显增高, 且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临床要及早诊断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从而有效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意义重大, 值得应用。

[1] 邹积明, 韩超, 宇仁平.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8):3355-3356.

[2] 唐妍妍.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医学综述, 2012, 18(6):2728-2729.

[3] 邓姗, 余军红, 翁保慧, 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医学综述, 2011, 17(24):3835-383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8.046

2014-11-26]

45000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门诊部

猜你喜欢

中膜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心电图异常和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DSA引导下注射聚多卡醇和鱼肝油酸钠硬化剂对比格犬隐静脉的影响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血管中膜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