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视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模式实践

2015-05-30董德兵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应用模式科学教学微视频

董德兵

摘 要:近年来,教学“微视频”、“微课”的资源建设与应用逐渐成为广大师生的关注点。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好“微视频”,发挥“微视频”的示范指导作用,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励作用,提高课后拓展的效果。

关键词:微视频; 科学教学; 应用模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071-001

近两年,最热门的教育话题非“微课”,“微视频”,“翻转课堂”莫属。“微课”、“微视频”等形式能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的要求,正成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尤其在课外的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笔者通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认为“微视频”可以让科学课堂教学环节变得更有效、高效、有趣。本文旨在介绍“微视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模式实践,以期能为科学教师提供借鉴之处。

有关“微课”、“微视频”的应用,在理论和实践中有许多主张,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认为应该效仿国外的做法,主张“微课”、“微视频”应该聚焦课前学习阶段,实现反转课堂;一类认为应该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实现本土化应用与尝试。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应该是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科学学科,聚焦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后拓展阶段,更能体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微视频的有效性、高效性、激励性和引导作用。

一、聚焦实验,突出“微视频”的指导示范作用

小学科学是以科学实验为支撑的学科,学生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为了让学生的实验更有效,熟练掌握科学实验的技能,教师的演示、指导实验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低中年级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的获得操作的指导,能顺利的完成实验操作,教师们往往现场演示、亲自示范,但是现实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班级学生数较多,学生离教师较远,操作器材体积太小……这样的演示效果就大打折扣,不能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这时,提前录制的实验“微视频”能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在利用稀盐酸来鉴定岩石的种类的实验操作中,涉及了滴管的使用、稀盐酸的危险性提示,在制作視频时,视频中首先整体出示所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然后边示范边讲解如何夹取滴管(镜头特写),取用稀盐酸,将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拉近镜头观察冒泡的现象,并对为什么会这样进行讲解,介绍稀盐酸具有腐蚀性,在使用时要小心,避免碰到皮肤和衣物。通过实验对比,在用“微视频”进行实验操作讲解的班级,学生的操作要比课堂上做演示实验的班级要好许多。诸如酒精灯、温度计、量筒的使用等需要近距离观察指导的操作,均可以在“微视频”中较好体现出来,而且播放“微视频”时,教师随时可以进行暂停,补充讲解,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二、聚焦知识,突出“微视频”的高效性

科学知识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内容,除了科学实验获得的知识外,教材往往拓展了较多的科学知识。集思广益、独辟蹊径的教学“微视频”的呈现,比学生的阅读更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球的内部》一课中,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波是如何告诉我们地球内部情况的,这些知识仅仅通过教材中几行文字的阅读是没法理解的,课前结合书中的文字制作了一段人类通过地质钻探探索了地下十几千米,通过地震波推测地下几个圈层物质不同,进而人为划分地球内部结构的视频,有了图像和动画的帮助,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时更直观、更清晰了。《有利于生存的本领》的教学中,截取BBC的纪录片《生命》中植物、动物的生存本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聚焦展示,突出“微视频”的激励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评价可以让人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显著效果,从而促进学习。对于评价与激励,方法多种多样,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微视频在课堂评价,激励学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

对于刚开始学习科学的三年级学生,对科学学习充满热情和兴趣,及时的保护好这样的热情与兴趣,将使得学生更爱科学课。在课堂上探索了纸鹦鹉的秘密后,布置学生在课后思考如何将一支铅笔立在手上,提醒他们如果完成了一定要在下次上课之前找一找老师。后来我将这些完成了挑战的学生的笑脸和他们立在手指上的铅笔都拍进了镜头,在下节课上进行了播放。后来有语文老师告诉我,有好多孩子在作文中提到了这件事,说感觉像明星一样,这些孩子都充分的表达了非常喜欢科学课的感情,可以相信他们在以后的科学课堂上一定是表现活跃的。

四、聚焦拓展,突出“微视频”的引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光靠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不断地拓展科学课外活动,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利用好“微视频”,将课堂研究带到课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在认识水的本领时,学生通过在硬币上滴水滴,在滴了许多滴之后,硬币上的水成了鼓鼓的形状,但就是不容易破裂,学生认识到了水具有很大的表面张力。我在课后的微视频中录制了一段在装满水的杯子里放硬币,探究放了多少个硬币水才会流出来的视频,让学生继续探究假如在水里滴了洗洁精,表面张力会如何,牛奶的表面张力如何,食用油的表面张力如何……进一步了解表面张力。在课堂上认识到了圆形纸筒比方形、三角形截面的纸筒承重能力更强后,录制了探究这些纸筒能承受多大的重量的视频:将一张A4纸分割成几份,制作成高度高于5厘米的纸筒,探究其承重。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案,挑战老师的方案。像这样的微视频带来的有趣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非常的高,真正实现了课后的拓展与延伸。

教学“微视频”是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信息时代学习形式的发展和趋势。在小学科学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时机、恰达的环节,利用好“微视频”,必能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兴趣的提升,最终实现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金磊.微视频——最受欢迎的教学形式,南京大学,2013

[2]陈玲,汪晓凤.微视频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2013

猜你喜欢

应用模式科学教学微视频
连翘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模式初探
试析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思路与技术方法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探析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