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的思考

2015-05-30张岚

2015年25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张岚

摘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指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成为当下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分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影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举措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行政目标,以制度规范为标准,通过对行政项目的执行把控和协调,实现风险规避和项目的有效落实。主要内容包括:保证单位行政项目的合法性,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财务管理的严密性,行政事业单位的纯洁性,公共服务的执行性。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的执行者,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和一般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企业的内部控制区分开来。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即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其项目具有社会服务的性质,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非盈利性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殊性。也正是因为资金来源有政府保障,使得利益约束条件不足,业务活动开展容易出现多而不准、滥而不精的现象,内部控制失去协调能力,财政资金大量浪费。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成为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执行效率的关键。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在内部控制普遍改革的大趋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也取得了一定的建树,工作程序得到规范,内部的监督体制逐渐建立,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得到加强,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开展出现顺畅的迹象。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仍不及企业的内部控制,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实际操作都滞后于企业,这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上先天性不足与企业,更是自身重视和执行力度远远不够的原因。就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力来说,仍然无法体现内部控制的优越性,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着很多漏洞,依然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财政资金安全和单位形象建设。从审计署实际调查中发现,近几年行政事业单位违法违规的现象普遍存在,财政资金问题此起彼伏,千亿资金被查出有违法违规嫌疑,被查处的行政官员数目更是日益增长。这直接反映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开展和运转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很多单位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味沿用原有的传统控制模式,甚至是根据经验处理单位业务,内部控制仅仅是流于形式;而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新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制度的建立过于简单和粗糙,有应付政府政策的嫌疑,并未细化业务开展过程中各个部门和环节的相关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度不高,不具有协调性、统一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甚至难以执行;另外一种就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执行力不够,一方面是单位执行配套条件不足,如单位人员对制度缺乏了解,执行过程难以保证与制度规范相统一,另一方面是单位结构设置依然只试用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实现与新内部控制制度的结合;只有极少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切实执行,但是存在监督不足的现象,制度的后续保障不足,缺乏严密的监督协同机制。

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

(一)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包括单位的组织结构、人员素质、职权分配、控制意识等重要内容。首先是合理的,能与内部控制制度相匹配的单位组织结构,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合作程度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执行环节能否达到高效率;人员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觉悟和工作能力,内部控制的执行最终是由单位员工完成的,人员的职业道德觉悟决定了内部控制执行正确与否的轨道,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干事,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道德修养和较高的党性觉悟,时时刻刻保持品性端正,确保社会服务业务的纯洁性,同时人员的工作能力是内部控制执行和落实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业务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职权分配是另一个强化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协调性的元素,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分配使得部门间的工作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整体氛围,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在好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也不能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制度执行也会流于形式,“有章不循,有律不依”的后果就是内部控制完全失去意义,因此提高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尤为重要,只有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才能将内部控制制度切实运用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中。

(二)风险评估因素

内部控制的作用对象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具体的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问题,因此风险评估成为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要依据。风险评估包括识别风险和应对风险两个方面。在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开展前做足风险分析,根据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客观的对业务进行评估,确定业务执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在实际的执行中,大多数单位忽视了风险的可变性,缺乏后期的风险评估和防范,对业务执行过程中的细节梳理和关键点的把控不足,导致前期风险评估失效。因此风险评估是贯穿于整个业务执行过程,是影响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系统和沟通因素

及时的信息共享和反馈同样影响着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是一个整体工程,对信息共享要求较高,无论是数据的共享,还是问题的沟通处理,其传达速度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效率。

(四)监督配套因素

与内部控制制度相匹配的监督机制把控着内部控制执行的最低标准,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起着扶正、稳固的作用。监督机制及时放映内部控制的进程和效果,对内部控制运行轨道进行修正,保证内部控制符合制度规范和法律。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举措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营造内部控制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的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内部控制意识,通过制度宣传和学习,使单位整体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二是干事素养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党性知识学习,培养高素质人员,同时通过内部控制技能培训,提升干事在内部控制中个执行能力,强化干事的责任感;三是调整组织结构、精简部门,通过部门之间的重组,增强部门协调性和合作能力,保证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有效合作;四是明确部门和干事职权,将具体的内部控制责任落到明确的部门和人身上,使执行者做好分内事,不越职、不越权,使内部控制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完善的风险评估记录,单位必须通过以往的风险记录,结合当前单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风险分类、分级,做好风险趋势预测,如可通过信息化处理,将风险量化和动态化。风险评估不仅仅是单位业务开展前的工作,必须将风险评估落实到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在做好风险分类、分级的前提下,科学评估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环节,并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做出相应的处理。

(三)内部控制的信息化

构建内部控制信息共享平台,将部门、人员、业务直接联系起来,及时公布内部控制近况,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如,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共享网站、内部控制信息公示栏等。

(四)建立独立的监督体系

组建独立于内部控制具体操作外的监督小组,定期对内部控制的进程和信息平台做出审核和评价,通过评价定级。监督小组有权对未通过最低标准的执行部门进行利益惩罚。(作者单位:阿克苏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1]施巧灵.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1,(16)

[2]林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探究[J].商业会计,2013,(16)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