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主管理中的协商民主机制研究

2015-05-18王华林

企业导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高校机制

王华林

摘 要:本文从高校协商民主内涵、建立意义、机制模式、保障措施等四大方面对高校民主管理中的协商民主机制做一探讨。

关键词:高校;协商民主;机制;研究

一、高校协商民主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兴起了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热潮。不同国度和学术背景的学者如哈贝马斯、罗尔斯、吉登斯、米勒等都孜孜埋首于探求这种新的理论转向的内在理路。梳理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关于“协商民主”的内涵无外乎是:协商民主是一定的协商主体通过对话、讨论、审视等方式及机制实现有序协商参与,从而赋予决策和立法合法性的一种治理形式。与“协商民主”相比,“民主协商”则专指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实行互相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长期合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协商民主比民主协商涉及的范围更广,民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协商民主衍生的“高校协商民主”则是指在高等学校中,党内人士、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在校学生之间通过对话、讨论、协商、审视等方式,参与高校教学、科研、师德、学风、文化、后勤等方面活动,从而为高校决策提供建议或意见的一种民主管理形式。

二、我国高校建立协商民主机制的意义

(一)扩大了民主管理参与范围。根据《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11第32号)规定: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我国各类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然而,由于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参会者是教职工的代表,故在高校民主管理参与的广泛性上,教职工代表大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协商民主的参与者涵盖了党内人士、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及在校学生。

(二)深化了民主管理公平内涵。教职工代表大会下的高校民主管理是一种传统代议制的自由主义民主,传统民主理论的公平只体现在投票形式上,缺乏充分掌握信息的公平,参与集体决策过程中发言机会的公平。高校协商民主强调协商的参与者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公平,力求重塑高校师生参政议政的热情与信心,担负起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者们在一起求同存异,只要是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好建议、好想法都可以畅所欲言,有利于营造民主的气氛,有利于畅通民主渠道,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这种广泛的代表性、包容性,使得高校更好地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建设。

(三)保障了民主管理决策质量。在现行的高校民主管理中,决策参与通道狭窄、决策过程不透明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反映了在决策中没有体现平等参与、讨论协商的决策理念,这直接影响了高校决策的质量。广泛性参与的高校协商民主,一改现有高校内部决策过程的一团和气状况,往往通过论辩的形式,各抒己见,将众多不同意见在一起相互磨合、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形成较为科学的决策。并且建立决策反馈机制,在决策产生以后,对多方面、多层次的反馈意见,通过个人(校长信箱)和群体反馈机制(工会、团委、学生会等)对决策及时检验与评估,影响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主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

三、我国高校协商民主机制模式

(一)广泛性。目前,高校需通过搭建全方位的民主参与平台,来容纳各类行为主体进行民主参与。(1)以教职工代表大学为基础,加强校、院(系)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建设;(2)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立和运作方式,构造更多更细的参与机制,提高广大党员在学校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3)完善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构造校园献言献策、多党合作的制度平台,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决策作用;(4)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建设,畅通利益诉求和表达的渠道,充分尊重广大学生的决策主体地位。

(二)公开性。当前,高校公共事务的公开性已由高校现行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度做了保障,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在一些复杂问题上,有的领导从稳妥出发,剥夺了广大师生的知情权。高校协商民主要把握好协商的形式与内容。在形式上,尽可能举办民主恳谈、民主议事会,学校重大会议的参会、旁听,以及网络参与等,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事务的协商之中,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在内容上,要包涵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高等教育的职能发挥上,提出真知灼见。另外,还要及时反映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根本利益的要求和意愿,最大限度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校园和谐。并使得协商民主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发挥出协商民主的效果。

(三)价值性。高校协商民主的最终成果是形成科学的、民主的决策,从而指导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切实维护高校党内人士、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及在校学生的权益,是高校协商民主决策的核心。高校协商民主在协商主体广泛性参与,扩大协商民主公开性基础上,应有讨论与论辩的程序设计与制度安排,应强化政策论证的力度。这样的目的在于:使不同众多参与主体的分歧与对立的观点,通过论辩来剖析和论证, 缓和与消解利益的冲突,从而形成较为有效的决策。另外,实际决策必须对参与观点有所回应,经过充分协商的决策方案,应该充分考虑参与过程中各类观点的应有价值,公开评判,合理取舍,对于没有采纳的意见、建议,也应向当事人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以期取得理解和同意,由此才能保证参与行为的有效性。

四、如何保障我国高校建立协商民主机制

(一)明确高校协商民主的基本问题。明确高校协商民主“与谁协商”、“协商什么”、“何时协商”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目的即是:扩大协商主体范围、明确协商内容、增强协商价值。

(二)规范、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定期化。教职工代表大会必须按期召开,一般一到两年召开一次;(2)具体化。学校的哪些问题必须交给教职工代表讨论、协商和决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3)程序化。学校的重大决策要有法定的程序,这些在学校教代会实施细则中要有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4)民主化。参加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教职工代表要通过民主渠道产生,要考虑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使代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5)规范化。学校的重大决策一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商讨决定,必须执行,一定要规范。否则,教代会就会流于形式,丧失它的权威性和吸引力。

(三)完善高校协商民主机制。高校协商民主应建立四种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协商内容的酝酿确定机制;二是建立协商活动的组织安排机制;三是建立协商成果的整理报送机制,协商成果的整理与学校党政部门的办事程序相衔接,使每次协商建议能够及时进入党政工作程序;四是建立高校协商意见建议的促进办理转化机制,即坚持和完善“党委书记促办—行政校长领办—职能部门或学院承办”三级联动机制,把办理建议和协商办理实现有机结合。

(四)重点发展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到学院基层,采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辅之以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等)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类似于行政法学上的听证程序,在高校重大决策中使用的还较少。尤其是听证制度中的代表发言及论辩尤为缺乏。论辩主体反省自己与接受对方,两相启发,取长补短,都会带来对决策问题及最优决策方案的崭新理解,都有可能对科学决策有所贡献。另外,整个协商的过程需以允许旁听,以及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时发布等形式公开,从而保障协商民主的价值性。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高校机制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