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利率市场化对小微企业业务的影响及对策

2015-05-18杨辛

企业导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小微企业货币政策市场化

杨辛

摘 要: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利大于弊,同时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要有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正确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正确选择之一。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小微企业;货币政策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根据央行报告的定义,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央行《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即利率的决定方式由行政手段改为市场化手段。也有观点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官方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利差保护的过程(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2012)。从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指央行不再指定存款利率,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形成一个基准利率,由金融机构据此形成其他利率。央行对利率水平、利率种类等仍有影响但影响方式和控制力发生改变。

二、利率市场化的推动

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中国人民银行要制定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进一步理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有价证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各类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风险的区别,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13年7月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后,截至目前,除人民币存款利率、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部分币种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外,利率体系中其他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

(一)央行推动。央行对推进利率市场化完成已有方案。根据央行副行长胡晓炼2013年年底在《财经》年会上的发言,后续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走完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完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基础利率、报价机制,推出面对金融机构的大额存单,并逐步对企业、个人开放,逐步提高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定价的市场化程度;第二步是探索建立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框架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逐步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以数量型为主向以价格型为主转变;第三步是在条件基本成熟的时候,择机放开存款利率管制。

(二)市场推动。对存款有替代作用的产品的发展,使受利率管制的存款规模增长放缓,对存款利率市场化起到倒逼作用,典型的例子是近年来互联网渠道货币基金销售规模的迅速壮大,把利率未市场化的活期存款转化为利率市场化的协议定期存款,使银行面临活期存款流失和成本上升的压力。而一些银行为应对互联网理财对活期存款的冲击,开始主动向储户让利,把活期存款引导到收益更市场化的货币基金。

(三)推动进程。贷款方面: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在这种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未全面放开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通过核定收益来确定贷款定价模式及水平比较容易,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业务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上浮20%-30%。

存款方面: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使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较低,即使对大型优质企业的贷款利率下浮,也能取得稳定的利差收入,银行更倾向于选择大企业,而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服务中小企业。下一步央行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促使金融机构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包括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调整、贷款定价的调整、客户选择的调整等等。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目前,金融界公认,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是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的标志。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短期负面效应。不少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担忧主要来源于对利差和盈利的不利影响。(1)依赖高利差盈利模式将无法持续。在利率管制市场中,商业银行普遍表现出利息收入占比过高的问题。根据2013年国有五大银行年报统计,只有中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接近30%,其余四大行均小于

25%,农业银行甚至只有16.6%。而在全国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最低的浦发银行仅为9.8%。这与世界一流银行50%左右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在总利息收入中,客户贷款利息收入占比高达71%,可见传统信贷业务利息收入为其主要来源。Sprague 曾经指出,很多银行的经营失败,都与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价格预测错误导致的资产负债不匹配有关。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将会影响银行利差收入。当利率下降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多于利率敏感性负债与利率上升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少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都会引起净利差的减少。银行只有在资产负债生命周期完全一致时,才能避免该风险,而实质上,我国商业银行均为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的组合,存在较大的风险敞口。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后,与净利差相似,代表银行资金运用最终结果的净息差收入也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管理难度也进一步增大。这是因为银行吸收存款并不是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其中一部分将用于支付存款准备金、购买央票、债权等其他投资。这些投资收益与贷款收益加总后与存款利息比较,才是净息差收入。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全面利率市场化后,净息差将有一个先小幅度升高然后平稳回落到初始值之下的过程,表明银行最终利息收入总和有所减少。(2)收入最低保障线消失,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不稳定性提升。利率市场化前,通过限定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就确定了商业银行最低利差,相当于商业银行有了最低收入保障。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频率和范围加大,存贷利差必然会有缩小的趋势,银行利率风险控制成本也会提高。这都将增加银行财务的不稳定性。此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稳健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利率管制状态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升存贷利差帮助商业银行提升利润率,从而使商业银行获得较快的利率积累速度来降低不良贷款和提高资本充足率,从1996年至2012年,我国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1至3年期贷款利率利差一直维持在3%以上,最高曾经达到3.96%。但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没有得到市场的检验,因此没有本质上的提高。此外,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长期固定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短期存款利率价格会直线上升。这会造成部分银行短期内账面利润急剧下降乃至破产倒闭。(3)存贷款者行为改变使信用风险增加。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显著增加。由于利率具有选择功能,因此,每一个借款利率都会对应存在一个收益风险水平,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当商业银行提高利率,将会使低风险借款人被逐出市场,使整个信贷市场平均风险提升,最终形成高风险项目驱逐低风险项目的局面,产生逆向选择。同时,如果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没有形成完善的利率定价模型和风险管控措施,过于强调通过吸收高风险项目提高整体贷款利率来弥补存贷利差减少的损失,就会把提供正常贷款成本的低风险借款人挤出市场,使整个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增加,未来贷款项目违约可能性提高,使风险识别难度加大,可能会进一步提升银行不良贷款率,最终影响财务状况的稳定。另一方面,长期利率管制下产生的金融抑制效应,使替代银行存款的固定收益投资类极少,同时养老、医疗、教育等基础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利率价格不能正确反映其与存款增长速度的关系。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居民存款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存款期限的缩短和表外化趋势将加大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匹配的难度,增大利率风险敞口。例如,在利率下调时定期存款客户可仍享受当时约定的高利率;而利率上调时,客户可以提前支取后再存入套取高利息,而贷款客户,特别是重点客户,会利用其话语权反向为之,使银行资本净值下降,提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难度。

(二)长期积极效应。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下四方面的制度伴生和影响,或许将为银行能够带来更多的积极作用。(1)社会融资结构转变下的银行混业经营。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社会融资结构将由间接融资为主向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工具为主转换。相应地,商业银行也将依托综合化经营转型来探索新的盈利增长模式。我国《金融十二五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要提高至15%以上。事实上2011年末,企业股票和债券融资占比已达到14%,根据目前债券市场发展趋势,这一占比将会得到更大程度提升。在融资结构发生转变的环境下,各商业银行将积极利用自身的传统优势,打造企业融资的平台,为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从而推动银行混业经营趋势的加强。从国际经验看,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主要国家顺应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需要,先后放开经营限制,都走向了混业经营。现在国际上投资银行业务最大的金融机构基本都是商业银行,如全球跨国并购交易2011年排名前10位的财务顾问,分别是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美银美林、花旗、瑞银、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巴克莱资本、拉扎德;全球IPO交易2011年排名前10位账簿管理人,分别是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美银美林、花旗、摩根大通、巴克莱资本、瑞银、平安保险。我国《金融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2)内生动力牵引下的金融创新。放松利率管制之后,短期内存贷款利差面临缩小,银行利息收入可能减少,倒逼银行进行业务创新,研发新的服务品种,更多地赚取非利息收入。监管层也将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为根本目的,鼓励和加强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调整监管者功能定位、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实际上,金融创新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始终,或者说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本身就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一方面,金融创新对利率市场化有客观的要求,因为大部分的金融创新是在利率的不确定性基础上产生的,利率市场化给金融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使得金融创新形式更为多样。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需要金融创新,在进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变动更加频繁,市场波动加大,相应需要金融创新来控制风险。可以说,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原动力。过去的实践表明,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极大地激发了金融市场的活力,拓展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也将保障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进。(3)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利率市场化及其伴生的基于金融市场的创新,使得银行更为依赖全球金融市场的各类交易,金融市场全球性、系统性风险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同时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会更加突出,因此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让市场、股东和存款人合理分摊因银行倒闭而产生的财务损失就成为一项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国际经验表明,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是必要的选择,以有效应对少数因经营不善而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存款保险制度以来,迄今已有逾百个国家建立了这一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在防止银行挤兑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金融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存款保险立法进程,择机出台《存款保险条例》。(4)银行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型。可以预期的是,当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从利率管制的保护下释放出来,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整个银行业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银行并购重组趋势加强,一些经营管理能力低下的银行可能面临被淘汰或被兼并的危机,这也将反过来促使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在经营模式上,商业银行要彻底颠覆传统的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靠规模取胜的外延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实现内涵集约化经营,通过精细化资本管理,大力发展低资本占用、低风险和高收益的业务,以最小的资本消耗获取最大的经营收益,以持续稳定地提高股本回报和银行价值。在管理模式上,应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组织管理体制,改进绩效考核、强化风险管理、提升定价能力、优化资源整合、提升人均(网点)效能提高系统支持效率等措施,努力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四、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小企业业务经营策略调整

马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存贷款利率放开只是市场化的开始,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才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就中国而言,利率市场化会倒逼商业银行进行客户结构调整,中小企业或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主动支持的对象,并且对中小企业来说,商业银行信贷是可获得各种融资中成本最低的渠道之一。

随着大型客户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海外融资和债券市场的介入,大型企业对传统银行信贷的依赖会逐步降低。因此,商业银行也逐渐将目标客户向具有发展力的中小企业乃至微型企业转移。该类客户风险相对较高,同时带来较高的利息收入。针对这一特点,商业银行应该准确把握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首先,应该设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部门,改进中小企业授信管理办法,简化和整合中小企业贷款发放流程,提升审批效率。其次,进一步优化改进中小企业利率风险评价模型,准确界定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使得信誉好的中小企业能及时获得银行授信支持,对担保和抵押物充足的项目和企业,适当在利率价格上给予优惠。再次,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巩固中小企业客户群。

五、利率市场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1)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利率市场化能够增强整个社会的资金运用效率,也能够提高企业和银行的竞争水平和竞争力,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却有利于其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在利率市场化前,国有企业、各级地方政府是我国信贷资源的主要需求者,很多大企业获得资金容易,贷款利息低、投资成本不高,其行为的非市场化倾向较突出,这种情况使大企业通常将资本的可得性置于首位,而忽视资金成本的高低,投资易冲动、盲目,对贷款的要求更是多多益善。实行利率市场化后,贷款成本的提高,将促使企业增强资金成本意识,倒逼这些财务软约束主体改进经济行为,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够产生利润的项目中去,使原本不急需大量资金的大企业对不必要的贷款需求降低,使得有限的贷款资源向迫切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倾斜,增加了对中小企业资金的供给。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企业通过管理好自身的资产和负债,在短期资金上将可能获得更好的存款利率水平,而在贷款资金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市场的整体资金面和期限等各种因素。如果能够较好地对进行管理,那么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收益,保证了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阻滞我国经济的调结构进程。(2)中小企业通过提高对银行的报价来获得信贷资源。在目前的基准利率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之间存在较大利差,这就造成银行热衷于大量投放信贷,尤其是给大型的国有企业贷款。与此同时,受贷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银行贷款的收益与风险不对等,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不足以弥补风险损失,再加上责任认定问题等,商业银行宁愿在大型优质企业的贷款方面低价竞争,也不愿对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放贷。因此,大型企业获得信贷资源的竞争力更强,进而挤压了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而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了保护息差,银行更多地倾向于愿意支付高利率而偏好风险的借款人,因此,中小企业将能够通过提高对银行的报价来获得信贷资源。(3)中小企业可获得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贷款的供给方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推动商业银行由粗放式总量扩张转向注重资产质量的提升。利率市场化以后,存贷利差缩小,银行业竞争加剧,银行业对资产在重视量的同时,更加重视质,更加重视单位资金的成本及收益率。银行为此将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促使商业银行细分市场和客户,更加重视差异化服务及中间业务,更加重视金融创新,特别是把眼光更多地放到中小企业身上,开发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效益。

(二)负面影响。(1)利率升高导致中小企业成本增加。从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经验和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范围看,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市场利率的普遍上升,利率水平的升高会使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受到挤压。同时利率市场波动较大,使未来企业经营成本可控性降低,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2)中小企业所处的金融环境的不协调影响其贷款。目前,企业和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还存在某些不协调,都会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的帮助受到影响。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从中小企业角度看,一方面,可能出现的较差企业为取得资金而抬高市场资金价格,造成真正需要资金的好企业反而无法获得贷款这样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千差万别,因此银行会对不同中小企业采取不同的贷款利率,中小企业对于不同的贷款利率就会进行比较,这就将影响到中小企业对利率的接受,哪怕是与企业风险相当的利率,中小企业也可能难以接受。从银行角度看,一方面,受某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银行对不同中小企业不能够完全根据市场因素定价。另一方面,取消了贷款利率上限,并不等于商业银行就会积极投入到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取决于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及水平,这种能力能使银行正确识别、计量风险,进行风险定价,并确保贷款利息收益能够弥补风险损失,进而才能决定是否放贷给中小企业。从总体看,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利大于弊,同时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要有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正确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正确选择之一。因为,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上,我国整体金融环境的向好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国整体金融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小企业的融资建议和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为推进利率市场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就是企业的产权明晰,产权明晰意味着企业经营机制相对较为完善,从而减少企业资金营运风险,因为产权明晰,企业在借款时就会尽可能考虑到利率波动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以及自身的偿债能力。(2)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信用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改革初,我国企业信用观念较为薄弱,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企业的信用意识得到普遍加强,但是依旧还存在部分企业资信比较差。所以作为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培育企业家的信用观念。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和维护好与银行等机构信贷关系。为企业融资奠定坚实基础。(3)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虽然我国自1994年推行利率市场化,但是至目前为止,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企业的负债比率相对较高。因此,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对化解企业资金风险以及银行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寻找风险投资资金,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包括目前正在推行的恶创业板以及二级市场等。大力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中筹集自身短缺资金,从而化解了银行风险,也解决了企业资金需求问题。除了企业债、风险资金以外,企业还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方式去融资。(4)建立企业风险预警系统,构建风险反应机制。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对企业应对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有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应对利率波动的风险。通过对风险预警系统中的各个关键要素进行监控。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能够迅速有效的采取措施,从而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5)寻求企业融资结构的动态均衡。推行利率市场化使得企业更加重视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因此企业在融资时会尽可能考虑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的关系。通过分析市场利率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融资情况,合理确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占用资金的成本。使得企业融资结构尽可能趋向最佳融资结构。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融资风险,也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外也有学者指出当市场利率呈上升趋势时,企业融资时可选择固定利率计息,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可选择浮动利率计息。

参考文献:

[1] 2014-5-14日国研网金融研究部发布的《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2]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研究人员在《武汉金融》2014年第05期的发稿

猜你喜欢

小微企业货币政策市场化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