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诺生命的白衣天使

2015-05-11施伯冲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医学界血液科血液病

施伯冲

施菊妹是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兼任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苏洲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头衔:美国血液协会会员。作为江海平原上走出去的东方女性,能够进入全世界最具权威的治疗血液病前沿阵地,并被接纳为血液协会会员,这在华人世界是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严谨的治学精神,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美国阿肯色洲的血液病治疗中心获得同行的尊重,成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求诊者指名道姓挂号门诊的专家。

2009年,施菊妹离开她工作了八年的阿肯色洲,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待遇,决心回到家乡,报效祖国。当她拖着简单的行李箱,走出虹桥机埸的东大厅,不会有人想到大江南北的血液病患者,正是由于这个白衣天使的出现而改变了生活的命运。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血液科成立于1958年,当时只能做一些血常规的检查。施菊妹的回归,带回了国际上先进的医疗技术,随着施菊妹团队的形成,迅速地缩短了血液病治疗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近五年来,施菊妹团队承担七项国家级、五项部级项目的攻关任务,创造了一项又一项骄人的纪录。使本是绝症的血液病,生存期大为延长,几近治愈。每当面诊病情,施菊妹总是以肯定的口吻给予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甚至会说:“你那毛病能治,第一疗程挂四天盐水就可以回家。”

像这种门诊时就预设治疗结果的承诺,在医学界并不多见。没有扎实的医学功底,不可能作出如此庄严的生命承诺。正是这种勇于担当的负责精神,使上海第十医院的血液科声誉雀起,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施菊妹成了应接不暇的大忙人。病家有的说找施主任,有的说找施医生,而科室里的同行则称施菊妹是他们的“老大”。但施菊妹看上去与一般的医务工作者没有什么两样,穿着白大褂的她总是会悄无声息地准时出现在血液内科的走廊,在医生办公室集体研究医案,与实习生一起参加每天早晨的会诊。全科50多张病床总是不够,加床是免不了的事情,施菊妹对每一位患者的案例都会小心求证,与同事们共商最佳的治疗方案。星期三和星期五是施菊妹专家门诊的日子,即使离开门诊已过了下班的时间,施菊妹仍然会回到十二层楼的血液内科,了解当日的治疗情况,仔细察看治疗纪录,踏进有关病房当面会诊,对随后的治疗方案没胸有成竹不罢手。

医院不在大,有好医生则名。这座地处上海延长路的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血液科异军突起,成了医学界瞩目的中心。以施菊妹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发表了一篇又一篇重量级的医学论著,施菊妹被国际血液杂志聘任为资深编审。

2014年12月5日,对上海第十医院乃至整个医学界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天。这一天,施菊妹团队首例自体于细胞移植获得成功。患者吴先生先后历经14次化疗,传统的医疗方法一时难以奏效,异体于细胞找不到合适的配对,根据患者的体质一旦出现排异现象将危及生命。施菊妹团队在院领导的支持下,采用吴先生自体的血液配制于细胞重新输回体内,经20多天的观察治疗,使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恢复了正常。出院那天,吴先生感谢施菊妹团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站在二楼的病房门口,与施菊妹和吴护士长留下了难忘的合影。类似吴先生这样的患者,施菊妹团队一个月做了四例,都获得了成功。但施菊妹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在论文中提出利用维甲酸受体基因的导向信息,对血液中的恶细胞采用靶向清除,从而克服化疗两败俱伤的弊端,使原来认为不治之症的血液病在本质上得以治愈,为广大的患者带来生的福音。

责任编辑/赵吉政

猜你喜欢

医学界血液科血液病
叙事关怀护理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初期的影响
浅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当今医学界的应用与发展
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确定高危跌倒人群对预防血液病患者跌倒的影响研究
血液科化疗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血液科患者感染危险预见性护理
MICM分型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血液科患者的效果
调查探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活血化瘀法治疗血液病的体会
这10种人难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