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提问:一种以微探究为载体的有效实践

2015-04-29吴颖姿颜敏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植树硬币客人

吴颖姿 颜敏

自我提问即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一些比较复杂、难以厘清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实际问题时,让学生在疑难处学会“自我提问”,常常能帮助学生疏通思维渠道,拓展解题思路,从而找出解题的途径。

近年来,自我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广为运用,具有十分鲜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在肯定自我提问积极一面的同时,还要充分关注到教师在开展自我提问中会受到的一些限制,比如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课堂探究很难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时空,如何解决学生的“充分探究”与“课时限制”的矛盾呢?笔者认为与时尚“微博”“微课”“微课题”等对应的“微探究”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通过设置情境及观察引导,激发自我提问的兴趣

【案例1】苏教版四(上)《找规律》

本课主要让学生探索物体的间隔排列规律,即“植树问题”的规律。通过给一条规定长度的马路植树,要求每隔几米植一棵树,通常我们用n表示间隔,由于要考虑马路的起点或终点也要植树,所以结果是求出间隔之后,还要加上1,用n+1表示。我们觉得这一过程看似很好理解,但较为简单,也有些突然,学生只是在教师制定的框架内机械学习,自然难以理解植树问题的本质。如果机械地进行植树问题的教学,就不能充分激发问题的思维价值,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我们进行了一些微探究。

1.微探究流程

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

课前将7个硬币放入黑色布袋,教师拎着布袋在教室里来回踱步,引发学生特别是前排学生的注意。

师: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你们可以提些问题我来作答,我不会直接回答是什么。

第二步,发现提出问题

师(学生根据发出的声音辨别出袋子里装的是硬币后继续提问):“不打开袋子,你们能猜出有几个硬币?”

老师把手伸进袋子抓着硬币逐个投放,学生们闭上眼睛听响声,继续猜测有几个硬币,待大部分学生猜是6个硬币时,慢慢打开袋子检查。

第三步,观察思考问题

师:有什么疑问?

生:“明明听到6声响,怎么会有7个硬币呢?

此时教师打开黑色袋子,再一次演示硬币掉落场景,学生很快发现第1个硬币掉下时是没有声音的,只有当第2个硬币撞上第一个硬币,才会发出声音,第1个硬币被忽略了,应该算上。

第四步,归纳总结策略

师:上述结论,如果用n表示听到的声音,大家能用文字语言、符号算式来表示硬币的个数吗?

几个同学归纳补充,教师板书,从而得出简洁、清晰的植树问题中关于间隔排列的规律。

2.微探究点评

这个微探究时间约为10分钟,其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结论”。学生自己找到了间隔排列规律,以自我提问的形式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加1?这个1是指什么?激发了探究兴趣,激活了思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

二、采用数学实验及语言引导,揭示自我提问的技巧

【案例2】苏教版五(下)《倒推》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明白在解决一个量变化的问题时,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也有学生会选择用方程来解决。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倒推是倒过来推想,而方程则是顺着想。但在解决两个量变化的问题时,如果学生还用解方程的方法,顺着想的话,必须画出一些线段图、列出一些表格整理信息,用于理解题意。这种思维训练方法虽然多数学生表面上也能理解,当堂检测也不会有大问题,但由于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思考问题,学生自然不能灵活运用。

1.微探究流程

第一步,初步表征问题

古时候有位秀才过生日请客。到了时间,有些客人还没来,便急着说:“怎么搞的,该来的不来!”来的客人听到后心想:“那我是不该来的?”一半客人给气走了。秀才越发着急,便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呢?”剩下的客人想:“我是该走的吗?”又气走了10位客人。接着秀才自言自语道:“我又不是说他们。”这下又有一半客人走了,结果只剩下2位。问:原来到了多少位客人?

第二步,倒推提出问题

师:从问题出发,倒过来推想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称之为倒推。小组内讨论并用倒推法提出问题。

(提醒学生,不管是顺着整理,还是倒着推想,都要有序进行。板书:有序)

生:原来有多少位客人,就要知道一共走了几批客人,每批多少,最后剩了几位。

生:一共走了三批,第一次走了一半,第二次走了10位,第三次走了一半,还剩2位。(如图1)

第三步,归纳总结策略

师:对上述提问,你能根据图示表述解题思路吗?

请学生归纳补充,从而用倒推法清晰表述出解题思路。

第四步,反复表征问题

交换故事中的两个情景,学生再次表征问题并寻求答案。(再次回到《秀才请客》的故事)

思考:都是有两次走了一半,一次走了10位,为什么原来的客人数就不一样多呢?

交流:倒推时要注意问题的顺序,顺序变了,开始的那个数也就不同了。

2.微探究点评

学生明白了问的重要性,认清了不问的危害之后,问的情绪高涨了,就可能会出现乱问、想到哪就问到哪的状况。我们必须及时对提问技巧加以指导,告诉学生碰到数学问题,通常从三方面提问:一是求什么,二是怎么求,三是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比如一些数学应用题、图形计算题等等,用倒推的思路,从所求问题出发,按序提出几个问题,问题的指向通常是算理方法、已知、未知条件。教师有时也可以置换角色,把自己当学生,引导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可以在每节课花上两三分钟时间,安排一些变式训练。这种不断深入的自我提问式微探究活动,用时不过20分钟左右,不仅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结论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训练思维。

三、借助媒体技术及提问鹰架,挖掘自我提问的深度

【案例3】苏教版五(下)《圆的面积》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让学生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S=ab和圆的周长C=2πr基础上,通过把圆分割合并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来求出圆面积公式,这种推导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但是前期铺垫较长,且过程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引导学生自主结合旧知进行类比迁移,借助媒体技术和提问鹰架发现圆的面积公式的本质属性,既能让学生的自我提问能力得到训练,又能加深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

1.微探究流程

第一步,回顾梳理旧知

师:前面学习过长方形的面积、圆的周长公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公式S=ab,C=2πr,并要求学生观察。

师:长方形的面积,圆的周长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乘积有关,圆周长和圆周率、半径的乘积有关。

第二步,多媒体展示类比猜想

师:圆的面积和哪些因素有关?

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动画,将一个圆分割成两个半圆,然后把每个半圆分割成若干份(32、64……),移动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师:说说观察到什么,提出疑问。

学生自主探究并猜想,理解圆的面积公式。

第三步,搭建提问鹰架

在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运用图式理论来指导学习,帮助学生搭建提问鹰架,指导学生在利用学具演示过程中分段进行思考、提问,提升问题的深度和质量(如图2)。

第四步,归纳说理验证

师:你是怎么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圆分割后拼贴成近似长方形,a=πr,b=r,S=πr·r=πr2,我们可以得到圆的面积公式S=πr2。

2.微探究点评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提问主要存在着问题凌乱、浅显、扣不住主题等现象,造成学生提问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设计的提问时间分配不合理。大多数教师将让学生提问放在导入时,而此时学生刚接触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平时又缺少训练,自然很难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而设计自我提问鹰架的做法,一改“拘谨、沉闷、缺少交流”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我们的学生有了一些变化:敢问了,他们不仅敢质疑同学、老师,还敢质疑书本、试题;会问了,他们逐渐掌握了提问的技巧,发现型和创新型问题明显多了;乐问了,提问已不再是一种心理负担,很多学生变得喜欢提问题,更积极去思考一些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成绩明显提高。我相信,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提问的精神一定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吴颖姿、颜敏,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214415)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植树硬币客人
小客人
植树
植树真快乐
做一个好客人
植树鸟的来信
被蛇咬的客人
硬币巧入盘
不常见的客人
不翼而飞的硬币
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