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

2015-04-29冯建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谓之树人立德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写进教育方针,它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立德树人,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时代的主题。说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只有立德,才能成人;只有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才能回归人。说它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因为当代中国出现了道德危机,迫切需要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决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够成为人。教育为人所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也是教育存在的唯一依据。因此,育人是教育的原点,成“人”是教育的真谛。这看似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教育常识。然而,我们的教育现实却常常背离这一常识。回顾新中国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我们把教育作为政治,作为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教育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甚至发展到“文革”的极端时期,亿万学生“停课闹革命”,直接投入了大批判、大夺权的大“革命”运动,教育完全成为政治的工具,早已忘记了人,也远离了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教育作为生产力的本质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受到重视,“发展经济,教育先行”成为这个时期最响亮的口号。以教育促经济增长,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力资源,而不是大写的“人”。经济化的教育与政治化的教育一样,与人渐行渐远。只有到了新世纪,伴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目的。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使教育回到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至此,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完成了从社会向人的转变,使教育回到它的原点——人,回归其本真——育人。

人作为人,不是片面的政治人、经济人,而是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司马光《资治通鉴》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们需要德才兼备之圣人或君子,但“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俗话说,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不立,不能为人,也不能成才。这是成人、成才之道。然而,当前的中国社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发展,却出现了人的道德滑坡。2011年4月14日,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感慨:“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我们的时代不得不正视这种道德危机。面对道德危机,我们的教育逃脱不了干系。因为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关心的是知识,是成绩,是升学率,唯独不是人格,不是道德。我们的教育教人如何谋生,把人打造成优质的人力资源,但却没有了人性,没有了道德,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本。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危机。

立德树人,使教育回归人,道德植于人,使人有了立根之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有人性的人。在“立德树人”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诉求。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210000)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谓之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钱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