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与霾》课堂教学实录

2015-04-29孙双金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戏说云雾庐山

编者按:2014年,我们推出了“课例研究”栏目,我们力图呈现的课例不是面面俱到,完美无缺,而是要蕴含鲜明的研究主题,反映耐人深思和寻味的教学问题,呈现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 和探索性实践。因此这个课例不一定是一个示范和样本,而主要是一个蕴含了问题和研究的情境,一个可以讨论和拓展的话题,一条可以引发思考和实践的线索。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聚焦一线课堂,拓宽视野和研究深度,采用多种形式呈现老师们在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

如果您有这样的好课,有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意思的问题,更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深度研究和思考,欢迎给本栏目投稿。

执教者简介:

孙双金,教授级高级教师,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情智语文创始人,教育部师范司《教育家成长丛书》首批20位入选者之一,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专家”等称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有《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情智教育十日谈》《听孙双金老师讲语文》等多部教育教学专著。其自成一派的“情智教育”在全国广有影响。

教学实录:

一、用说词法引入新课

师:(点击课件——雾的图片,播放音乐)有时,它像薄纱笼罩在山间;有时,它像棉被覆盖在山顶;有时,它像白色的巨龙游荡在山谷;有时,它像一头雄狮腾跃在山峰。(关闭音乐,打开图片)你看到这四幅画面,它是什么呢?

生:它是雾。

师:雾。(板书:雾)你能用带“雾”的词语形容形容这画面吗?

生:云雾迷蒙。

师:真好,还有吗?

生:浓雾,雾霾。

师:你看到的这个是雾霾吗?同学们笑了,你好像说的不大准。请坐,没关系。你来说。

生:雾蒙蒙,云遮雾涌。

师:都用带“雾”的词语来形容,你可以用哪些不带“雾”的词语来形容形容这些画面呢?不带“雾”的,不要查资料,就看着画面说,调动你脑子里原有的积累。

生:白茫茫,千变万化。

……

师:同学们的词语积累真丰富。好的。大家看到这四幅画面,有的是朦胧的雾,朦胧美;千变万化的雾,变化美;壮丽的雾,气势美。雾啊,孙老师也特别喜欢。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春秋两季的时候,经常看到田野里、小溪边,朦朦胧胧、飘飘渺渺的白雾。在白雾当中行走回家,头发是湿的,眉毛是白的,都沾的是水珠。这雾啊,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多少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飘渺虚幻的云雾当中,好不好?

生(齐):好。

【教学说明:为什么要用“说词法”?用意有四:一是调动学生原有的词语积累。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温习故有的,既是对学生原有经验的了解,也是让学生展示个人的语言积淀。二是直奔重点。本课教学是雾与霾,上课伊始,老师不枝不蔓,直入中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三是适当降低教学起点。借班上课,师生之间互不熟悉,如果刚刚入课,就抛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常常会把学生“一棍子打闷了”,课堂一下子就沉闷下去了。俗话说“好戏在后头”,起始问题一定要逐步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四是突出语文课的味道。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如何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所见的事物。让学生用词语表达所观察的景物,就是训练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用比较法学习第一段

师:我们先来学的第一篇文章叫什么?(点击课件,显示《庐山的云雾》第一段)

生(齐):庐山的云雾。

师:谁来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太棒了。我们一起像高瑞那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好,老师心里面也痒痒的,想读一读。听我读,我读的和课文中有的地方不一样,请你们把耳朵竖起来听,什么地方不一样?我这样的不一样行不行?是我这样改得好,还是书上的好?请听:“景色秀丽的庐山……飘飘悠悠的感觉。”什么地方改了?

生:本来是“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老师把它改成“有高峰、有瀑布、有幽谷,有溪流。”

师:小耳朵真灵,眼睛非常地专注。你觉得我这样改好吗?

生:我觉得这样改不好,我觉得“有高峰、有幽谷”这样读起来稍微顺口一点。

生:我觉得这样不好,因为它第一个是高峰,高峰肯定是有山谷的,下面不能先有瀑布。为什么高峰下面会有瀑布?会让人产生疑问。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我就喜欢听不一样的。

生:有高峰、有幽谷就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有瀑布、有溪流也是一个强烈的对比。

师:高峰和幽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强烈对比?

生:一个是高的,一个是低的。瀑布和溪流,一个是流得快的,很急的,一个是流得缓的。

师:高峰、幽谷都是写山;瀑布、溪流都是写水。它是一组一组形成对比的,所以我们不能打乱了说。先说高峰,再说瀑布;又说幽谷,再说溪流。所以中国语言在组织的时候,它是有规律的,这个词组排列是有规律的。我们再把第一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齐读)

师:第二处改了什么地方?你来说。

生:“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老师把它改成了“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师:你觉得这样改好不好呢?

生:不好。因为它有雾是非常“神秘”的,不是“美丽”的。

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是经常用“美丽”这个词吗?都是美的,“神秘”不也是美吗?

生:因为雾并不是“美丽”的,它是白茫茫的,是给山谷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所以这样改是不对的。

师:这是“神秘”不是“美丽”。这是她的观点。

生:我觉得“神秘”是一种朦胧的美,比“美丽”更加突出它的美。

师:美,有各种各样的美。你们来给我说说有哪些美?(示意举手)

生:有朦胧美。

……

师:有色彩美,有造型美、变化美,还有气势美。美是一个大的概念,而云雾的美,最主要是什么美?神秘的美。这个神秘,就抓住了“雾”这个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所以你们平时写作文的时候,不要总是美啊美的,要把它具体是什么美要写出来。这就抓住了本质的特征,我们再来把第一句读一读,好好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

(生齐读)

师:“神秘”到什么程度呢?“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

生(齐):飘来的云雾。

师:就在仙境当中,神秘到什么程度呢?“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

生(齐):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作者这样叙述描写是笼统的。那美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具体走进庐山当中(点击播放第二段),谁来读第二段?

(生读第二段)

【教学说明: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第一段教学中,我两处都用了比较的方法。第一处,我故意把课文中的顺序“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改成“有高峰,有瀑布,有幽谷,有溪流”,让学生品读比较。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发现“有高峰,有幽谷”都是写山,“有瀑布,有溪流”都是写水,虽然是四个短句,但作者由山而水,有层次,有顺序。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时几乎不考虑这样的语言逻辑,设计教师故意出错这一环节,就是为了提醒学生关注行文的细节。第二处把“神秘”改成“美丽”,也是从学生作文中受到的启发。学生作文中常常会用“美丽”一词,因为“美丽”是个大帽子,戴在哪个头上似乎都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神秘”才最准确地写出了云雾的特点,以后我们描写事物时应运用最准确的词语,不能用大众化的“好看”“美丽”替代。】

三、用联想法学习第二段

师:不错,我们一起读一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段。

(生齐读)

师:拿出笔来,把这段的中心词圈出来。这段当中的中心词是哪一个词呢?一起告诉我。

生(齐):千姿百态。

师:(板书:千姿百态)“千姿百态”,你能把“千姿百态”换一个词语说说吗?还可以说什么呢?

生:形态万千。

……

师:“千姿百态”用你的话解释就是,千百种姿态,可以换一换叫“千百姿态”。就是讲它有许许多多的姿态,叫千姿百态,千百姿态,姿态万千。这都是意思相近的。那么,这段当中写了庐山的云雾的哪几种姿态呢?第一种姿态像什么?

生: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师: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绒帽圆圆的,什么颜色?白色的,白白的,圆圆的,这是一种姿态。一态。

生: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长长的,白白的。二态。

生:像茫茫的大海。

师:像茫茫的大海,辽无边际的,广阔无垠。三态。

生:像巨大的天幕。

师:四态。写了四态是不是?我们来读读看,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我们来欣赏庐山山顶的四态云雾。“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

生(齐):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师: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

生(齐):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

生(齐):茫茫的大海。

师: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

生(齐):巨大的天幕。

师:明明是“千姿百态”,后面的四态怎么能体现它的千姿百态呢?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就是这四种姿态啊?

生(齐):不是。

师:还有什么姿态你说说看?那个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永远像一个白色的绒帽吗?它会变化,会变成什么?请你展开想象。

生:还可能变成软绵绵的棉被。

师:变成软绵绵的棉被,这是一种姿态了,五态了。还可能?

……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是丰富,如果这样写下去那才是真正的“千姿百态”。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它个十态,二十态,他就写它的四态呢?

生:如果一直写下去,就没完没了了。就把这四态拿出来,让你能联想到另外的几百种形态。

师:只能列举典型几态,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生:作者他是先写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然后再写缠绕在半山的云雾,然后接下来写弥漫山谷,最后写遮挡山峰。就是从上然后往下这样描写,其他的让我们自己去想象。

师:好极了,写得有层次,有代表性。选择几种姿态,把代表性的写出来,最美的写出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往往写景的文章,一般人不愿意读,同学们更不愿意写。为什么呢?写不具体。我曾经听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老师说过一段笑话:说带四年级的学生游长城,看了一天,回来叫小朋友写作文。写了两节课,一个小朋友的作文交上去,是这样写的:“啊!长城真长啊!啊!他妈的真长啊!”他憋了两节课,最后把脏话都憋出来了。他不知道怎么写这个长城,写景的文章难写,对不对啊?这篇文章教给我们很重要的一种写作方法(板书:联想),叫什么?

生(齐):联想。

师:最典型的是用什么?(板书:像……)比喻句,“是”也是比喻句,“似”也是比喻句(板书:是……似……),还有什么?

生(齐):如。

师:(板书:如……)“如”也是比喻句。对不对?当你说不清楚的时候,就打个比方,这是写景文章中很重要的方法。像什么、是什么、似什么、如什么。跟它相近的事物拿过来,把它写美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欣赏一下。

(生齐读)

师:看看你们真的懂了没有?是不是真的会联想?我要考一考你们。

(出示文字:仿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围绕在山头的云雾,像是   ;那些流淌在山谷的云雾,像是   。云雾风起云涌时,它像   ;云雾轻舞曼妙时,它像   )

师:请你展开联想,写四句话。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课文是笼罩在山头的,我把它改成:那些围绕在山头的云雾,像什么?那些流淌在山谷的云雾,像什么?云雾风起云涌时,它是什么?云雾轻舞曼妙时,它是什么?请你拿出笔来,就把“像”后面,“是”后面的句子写在课文的旁边。

(全班齐写)

师:写好的举手,示意一下。才思敏捷啊,了不起。已经写好两句的请举手,我认为写好两句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来读你的两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围绕在山头的云雾……

生:像暖和的围巾。

师:那些流淌在山谷的云雾……

生:像一条巨大的白龙。

师:好,给他掌声。(全班齐鼓掌)还有写好两句跟他不一样的吗?我们听听不一样的看法,你来。

生:那些围绕在山头的云雾,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唱着;那些流淌在山谷的云雾,像缓缓流着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着。

师:流淌在山谷的云雾,像小河叮叮咚咚地流着。这里面的比喻句,我们探讨探讨。那些围绕在山头的云雾,像一只鸟吗?一只鸟怎么围绕在山头呢?这个联想有点不太相似,你再想一想。

……

师:好极了,请大家把手放下。展开联想的时候,注意你想的事物和原有的事物,要有相似的地方。像棉被、像围巾、像长长的白色领带、像白色的跳绳,这都是想象的,事物之间是相似的。把一个巨大的云雾,比作一只小鸟的时候,就有点不大恰当了。所以,要考虑两个事物之间要有相似的地方。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板书:姿态美),这是写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美?

生(齐):姿态美。

【教学说明:学习语文要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因为语文,特别是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说话的。本段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打比方。学习这段语言,我先让学生理解作者打比方的妙处,这是理解层面。但学语言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层面,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语感得不到培养,创造能力更得不到发展。因此,我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超越文本,展开想象,创造自己的语言。】

四、用仿写法学习第三段

师:(点击课件,显示第三段)庐山云雾还有什么美呢?第三段,我们一起读一读。“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生齐读)

师:第三段和第二段在写作结构上、方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三段的中心词是什么词?

生(齐):瞬息万变。

师:告诉我“瞬“字怎么写,左边是个什么?

生(齐):“目”

师:“目”字旁(板书:瞬息万变),这个“目”字旁跟什么有关系?

生(齐):眼睛。

师:那么这个“瞬息”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眨眼。

师:一眨眼的功夫,它就发生哪些变化啦?

生(齐):千万种变化。

师:千万种变化,它的变化是多么快(板书:变化美)。如果说上面是写出了它的姿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它的什么美?

生(齐):变化美。

师:快到什么程度呢?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什么?

生(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师: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什么?

生(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师:刚刚还是,注意这个词语:(点击文字,关键词语刷红)“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这样的句式,你可以仿造说一句话吗?

生:弟弟明明是满脸笑容地问我,转眼间就变成一脸迷茫地问我。

师:弟弟的表情变化真快啊!好。

生:孙悟空刚刚还是一只小苍蝇,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明明是一匹白马,他又变成了一只凶猛的大老虎。

……

师:这就是变化之快,瞬息万变。庐山的云雾也就是那样瞬息万变,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你能把它背下来吗?给你们一两分钟,好不好?试试看背一背,开始。

(全班试背诵)

师:好,时间到。把课文合起来,把眼睛闭上,试着背背看。

(生背诵)

师:我听了,什么地方难背呢?关键是事物之前的一个修饰语,大家不容易记住“明明还是一缕轻烟”,简单的句子是“一缕轻烟”,它前面加了一个什么词?“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它这一缕轻烟是“随风飘荡”的,这个词语加得好。“转眼间就变成了九天银河”,它在“九天银河”前面加了个什么词?“一泻千里的”。这两个词一加,语言就丰富了,就更具体了。“明明是一匹白马”什么样的白马?

生(齐):四蹄生风的。

师:“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座冰山。一座什么样的冰山呢?

生(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师:体会到了没有?在一个具体事物之前加上一个修饰语,“随风飘荡”“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漂浮在北冰洋的”这些修饰的词语,就让你的句子更具体、更形象,看得更真切。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浮现在你的眼前。我们再来背一遍,实在不行你就睁开眼睛读一读。

(生齐背)

师:马上掌握了,这就是背诵的技巧,也是学习语言的技巧。那么我问同学们,庐山的云雾就写它“千姿百态的姿态美”“瞬息万变的变化美”,庐山的云雾除了姿态美、变化美之外,你想想看还应该有什么美?

生:朦胧美,神秘的美,色彩的美,还有外表很美。

师:外表是个大的概念,形状、色彩、姿态都是它的外表、外形。人讲“表”,物讲“形”,注意它的区别。说得非常好,同学们说的庐山的云雾还可能有它的朦胧美(板书:朦胧美),还可能有它的神秘美(板书:神秘美),还可能有它的色彩美,作者都省去了。抓住最典型的姿态美、变化美来写。朦胧美呢?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让我们从平原走向山区看一看山城的朦胧美(点击课件,显示山城的雾),课文当中有没有?

【教学说明:学习就是模仿,学习就是举一反三,本段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特点说话,是很好的语言训练。“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这样的句式突显了事物变化之快。学生的领悟能力很强,迁移能力也很强,他们从云雾迁移到日常生活,想到了弟弟、孙悟空、妈妈、天气……】

五、用拓展法学习《山城的雾》

(生读资料)

师:作者写文章、写诗,往往都会用一个中心词、关键词。你看“千姿百态”,你看“瞬息万变”,这首诗当中的中心词是什么词呢?

生(齐):无比奇幻。

师:(板书:无比奇幻)无比奇幻,作者展开联想,奇幻在哪儿呢?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山城变成了什么?

生(齐):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

师:这是什么样的宫殿?

生(齐):谜一样的宫殿。

师:你换一个词,不说谜一样的宫殿,在你的心目中像什么样的宫殿?

生:像一座神奇的宫殿。

……

师:像天上的仙人的宫殿,在我的心中像童话般的宫殿。想象可以更丰富一点吗?更奇妙一点吗?太阳一出山便被罩住,天空只剩下一个淡淡的什么?

生:圆。

师:你能给他说个比喻句,说得比他更美一点吗?太阳一出山便被罩住,天空只剩下一个……

生:太阳一出山便被罩住,天空只剩下一个大火轮似的圆。

……

师:读诗的时候你也可以做诗人,创造诗。现在就是你们的创造,你再来创造一下

生:太阳一出山便被罩住,天空只剩下一个又大又红的圆苹果。

师:大车小车都提着红灯笼,像老爷爷走夜路,缓缓向前。只听见雾中哒哒的脚步声,看不清路上行人的脸。看不见枇杷山顶的红灯,看不见电视塔的塔尖……汹涌的雾在翻卷,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汹涌的雾在翻卷,请你打一个比方?(示意举手)

生:就像一条蜿蜒的龙。

……

师:汹涌的雾在翻卷,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写诗,最需要的一种能力叫联想(板书:想象)和什么?

生(齐):想象。

师:对,这联想和想象能力是诗人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钱钟书的《围城》,我们都喜欢看。我在读钱钟书的《围城》的时候,特别欣赏他书中有无数奇妙的的比喻,这叫作“钱氏比喻”。钱钟书的比喻独特。讲一个人是不是有才华,是不是才子,就是看他联想丰富不丰富,能不能有奇妙的比喻。说不清的时候来一个比喻,这是写诗写作品写文章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同学们,美丽的雾啊,让我们神往;美丽的雾啊,让我们留恋;美丽的雾啊,让我们沉醉。但是,自从我十年之前调到南京之后,我就再也看不到雾啦。你知道,我看到的是什么?

【教学说明:《山城的雾》是拓展课文,属于略教的范畴。教学重点要学得扎实,学得有效,如上面的《庐山的云雾》教学。次重点要教得巧妙,教得得法,起到烘云托月的功效。《山城的雾》教学紧紧扣住一点——联想,继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山城的太阳被云雾笼罩住了,还可能像什么?山城被云雾迷弥,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在你心中,山城还像什么呢?汹涌的雾在翻卷,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你还可以打一个不一样的比方吗?好的课堂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我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六、用说文解字法学习“霾”

生:霾。

师:(板书:霾)看到的是霾,“霾”和“雾”本来同出一家,它们都是什么头?

生(齐):“雨”字头。

师:都有“雨”,都是水做成的。但是,它们不同在哪里呢?说说你了解中的“霾”是什么呢?

生:“霾”是尘埃和灰尘组成的。雾是不害人的,霾是害人的。还可以直接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

师:这个“霾”中有毒的东西吸到你的肺里,排不出去的。

生:霾中还有PM2.5。霾是由很多有害的物质组成的,所以一吸入我们的口腔道会产生很可怕的疾病。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把手放下。你知道这个“霾”,古时候有没有?

生(齐):没有。

师:(显示“霾”字)那我们就来说一说“霾”。我们从文字的角度来说一说“霾”,“霾”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可以把它分成什么头?(点击课件,显示“雨”字)

生(齐):“雨”字头。

师:“雨”字头,下面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个什么字?(点击课件,显示“豸”字)你能猜出来,我就拜你为师,你就是我的老师。这是什么字?

生:“虫豸”的“豸”。

师:你姓什么?

生:王。

师:王老师,握个手。太厉害了,这把我吓到了。这就读“zhì”,跟我一起读。

生(齐):豸。

师:你知道这个“豸”是什么意思吗?

生:“豸”就是一种虫豸,连在一起的话是一种虫子,现在比喻那种非常懒的小虫子,人也可以这样来比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学校最近有汉字听写大赛,正好听写到这个字。

师:好。“豸”是没有脚的虫子。古人造字太厉害了,他怎么知道“霾”里面就有虫呢?并且就知道霾里面的虫,还没有脚呢?他怎么能预见到我们现在的霾里面是有虫的,虫还是没脚的呢?

生:我想可能他们古时候也可能有霾。

师:他说古时候有霾。

生:古时候的霾,可能比我们现在还要厉害。古时候人们都烧火,一定会产生一些雾霾,也许古人都觉得雾和霾不一样,是像沙子一样的,以为那种是一种没有脚的虫子。

生:古时候那边的霾就像一个没有脚的虫子,在空中飘着,所以古人以为它是一只没有脚的虫子。

师:你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很有意思。

生:那些古人发现霾可以直接进入身体里,就像肚子里的蛔虫,对人是有害的,所以就把它当成虫子。有可能古时候这个“霾”字和现在的“霾”字,意思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霾,现在是代表有害,而古时候可能这个霾字代表其他意思。

师:没有这么可怕,我们再看看“霾”,古人还怎么造的。下面右边是个什么字?

生(齐):里。

师:我们再把它拆开,上面是个什么字?(点击课件,显示“田”字)

生(齐):田。

师:下面是个什么字?(点击课件,显示“土”字)

生(齐):土。

师:“霾”是田里的土,被风吹起来,土里的小虫子,飞扬在天上。刮着大风,湿度很大,沙土飞扬,小虫子裹挟在沙土里面,这就是古时候的霾。那时候的霾,只有沙土,只有土壤里的小虫子。我们今天的霾,工业社会的霾,和原来的霾里面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现在的霾里面加了什么?

生:我们现在的霾里面加了PM2.5和空中的污染。

生:汽车的尾气。

师:汽车的尾气,古时候有没有?

生(齐):没有。

师:没有。我们现在的霾里面还加了什么?

生:还加了烟花放出来的纸屑。还包含工厂放出的废气。

师:工厂废气。同学们,我今天早晨7:30从南京坐火车过来,进到你们杭州城北,我就拍了几张照片,全是工厂里的烟囱,冒着滚滚的白烟,在你们杭州城的北部。我们现在好多城市的周围,被许多化工厂包围着,滚滚的浓烟弥漫着。原来,化学工业排放出来的有毒气体排放到了空中,到了霾中,对我们人体产生了伤害。中国的古人造汉字很有意思,从这个“豸”字我就看到古人造字的无穷的智慧。看到一幅图,是把现代的霾放大到一千倍,这个一千倍的霾当中,有许多虫子,没脚的虫子。最早诗经当中就说到了“霾”,诗经当中有首诗叫《终风》。第一段“终风且暴”,这个“终”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解释一下?给它组个词语。

生:意思是“终于”。

师:不是。(示意举手)

生:始终。

师:有点这个意思了。

生:应该是最后。

师:从头到尾。

生:“终”应该是终日,就是每日的意思。

师: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就是一年到头都不化。终,就是“一直”的意思。“终风且暴”,这个天一直是暴风雨。第二段“终风且霾”,这个天从早到晚,天空中刮的都是雾霾。古代《诗经》的时候就有这个“霾”了,但是那个时候的“霾”不像我们今天之“霾”。下面给大家看一篇文章,是我们北京东路小学赵昂同学写的一篇“霾”的自述。我让你们用一分钟迅速看完,看完之后用一句话表达你阅读的感受。开始。

(全班阅读)

【教学说明: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清代王鸣盛说:“《说文》天下第一种书。遍读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说文》为文化学百科全书。仔细研读“霾”字,你会发现古人造字的智慧。难怪《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霾”可分成“雨”和“豸里”两部分,“豸里”又可分成“豸”和“里”两部分,“里”又可分成“田”和“土”两部分。《说文解字》上说:霾,风雨土也。从雨豸里声。《诗》曰:“终风且霾。”篆文“霾”=雨(雨,降水天象)+豸(豸,野兽)+里(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埋”的省略),强调沙尘暴的“埋兽”现象。造字本义:猛烈的沙尘暴淹没树林、走兽。我在教学里就“豸”(zhì),无足的小虫拓展开去,联想霾中包含大量有害病菌,给人体带来极大伤害,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吧。】

七、文说、诗说、图说“雾霾”

师:读出你的一句话。

……

生:神州三月飞尘埃……密林鸟鸣百花开。

师:给他掌声,读得真棒。

(全班齐鼓掌)

师:这首诗你们喜欢吗?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好?你喜欢它什么地方?

生:它每一行的字都是一样的,读起来比较顺口。

师:顺口就是押韵。一般诗讲究二、四、六、八、十、十二的押韵,我们来看看它是不是这样押韵的:埃、害、癌、埋、来、盖、淮、灾、开,都是押韵的,读起来就朗朗上口。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押韵、上口。

生:里面还包含了告诉我们很多霾的信息。

师:霾是怎么来的呢?天昏地暗、秸秆焚烧、尾烟缭绕、汽车尾气、高楼大厦沙中埋——沙尘、病菌、雾霾是从这么些东西来的。

生:我认为它的语言非常简练。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如果说前面是“字说”“文说”,(板书:诗说)这里是“诗说雾霾”。还可以哪些形式来说雾霾呢?我们再来看一看(点击课件,显示:沁园春·霾),还可以戏说霾。(板书:戏说)看看戏说是怎么说的呢?听孙老师读一读。“《沁园春·霾》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戏说,这是把古诗词改了戏说。还有这样戏说的短信当中:《喂人民服雾》(点击课件,显示:喂人民服雾)。“网上大家都在议论要给PM2.5取个中文名。严肃点叫公雾源,高端点叫京尘,霸气点叫尘疾思汗,乐观点叫尘世美,但总是觉得差了点什么,直到那五个字映入眼帘,才知道中文的强大,”什么?

生(齐):喂人民服雾!

师:我问大家一个严肃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戏说它呢?为什么不好好地说?要戏说它?

生:在人们笑的同时,让人们在笑中感觉到这个雾霾的可怕。一边让他开心,一边知道雾霾的可怕,这样就可以避免雾霾了。

师:这叫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生: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师:伤害,那就痛斥它,骂它,批判它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戏说?

生:好笑,是作者在讽刺它。如果是很正式地说的话,有些人知道要保护环境,但他不肯去做。要是像这样戏说的话,他们就会记在心里。

师:戏说的几大好处:第一大好处,大家开心;第二大好处,大家记得牢;第三个,表达人们战胜雾霾的乐观主义精神;第四个,在戏说的笑声当中背后也含着泪,大家对它无可奈何,对它无奈,透着悲凉。我们除了戏说,还可以怎么说?(板书:图说)

生(齐):图说。

师:(点击课件,显示图片)不是胡说,是图说。这幅图,他已经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雾霾中的国”。我要考一考你们,能不能起一个不一样的名字?反映出你的才华和智慧。给一幅图起一个名字,是一个人重要的语言能力。

生:中国霾,霾的游乐场。

……

师:我昨天看到百度上一则新闻:德国的外长访问中国的石家庄。外国的媒体是怎么报道的呢?说石家庄是中国最肮脏的地方。《参考消息》是这样报道的。所以我们在笑的背后,我们感到沉甸甸的悲哀。美丽的中国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你看(显示图片)天安门,看不见毛爷爷;你看所有的房子都戴上了口罩,十面“霾”伏;你看戴上了防毒面具、霾中的人怎么生存?(显示参考题目)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美丽的雾、神秘的雾、朦胧的雾、千变万化的雾,多美啊!后半程学习了可恶的霾,字说、文说、诗说、戏说、图说。下面请你们用雾和霾为内容,写一段话。可长可短,定个题目,给你5分钟时间。可以写美丽的雾,可以写可恶的霾,开始。

(全班齐写)

师:好,时间关系我们请几个学生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的作品。一个同学他没有写完,写多少读多少。你写的是什么?他写了一首诗,诗名叫什么?

生:《全是霾》。

师:作者的名字?

生:王忠益。

师:诗《全是霾》,作者名字王忠益,开始。

生:令天长哭全是霾,就连狗也要悲哀。就算全国戴口罩,也要把人送天台……

师:打油诗,顺口溜。给他掌声,还有一个更有才的,你的词的名字叫什么?

生:《忆雾霾》。

师:他套用了《忆江南》,你来读一读看。

生:雾霾好,雾霾就成埃;雾霾一来就停课,雾霾一来就生病,能不忆雾霾?

(全班鼓掌)

师:他有幽默的才能。大家对雾霾看样子充满了痛恨、充满了调侃,也用一种乐观的、诙谐的语言来表达,可以的。我还看到好多女生是写的雾,用一种优美的语言来描写雾。愿我们杭州的天空,愿我们中国的天空永远笼罩着那朦胧的、神秘的、美好的雾吧!今天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教学说明:这部分的设计有几点考虑:一是通过文说、诗说、图说等形成一个微课程雏形,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增加教学容量,让教学内容更加饱满。我在一篇《语文教学的五点主张》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起点要高一点,容量要大一点,难度要深一点,视野要宽一点,积累要厚一点。”三是引入网络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时代性,让语文教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关注时代,关注当下,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应是语文教学的应有担当。语文教师可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执教: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210000;整理:詹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戏说云雾庐山
云雾
拨云雾 识压强
云雾是山做的梦
庐山 牯岭!Cooling!
云雾缭绕宜昌城
做一次庐山客
戏说自行车行业 3大最“苦”的工作
戏说老公
毛泽东登庐山
戏说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