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食管反流中医证型与胃镜下食道像关系探析

2015-04-26丁文娟唐翰章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9期
关键词:胸骨食道证型

丁文娟,唐翰章 ,龚 枚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胃食管反流中医证型与胃镜下食道像关系探析

丁文娟1,唐翰章1,龚 枚2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食道像的关系。方法:观察118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胃镜下食道形态特征,并对11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分析两者是否存在关系。结果:118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胃镜下食道像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关系。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的治疗应采取微观辨病与宏观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

胃食管反流; 中医证型; 胃镜检查

胃食管反流病(GERD)指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一系列食管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典型的食管症状包括:烧心、反酸、反食;不典型症状包括:食管黏膜、口腔咽喉、气道等组织的损伤,以及胸骨疼痛、恶心、嗳气、吞咽痛、吞咽困难等;消化道外症状包括:咳嗽、哮喘、慢性鼻炎等。胃食管反流在消化科门诊就诊率极高,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西医主要给予抑酸以及促胃肠动力等治疗。西药治疗该病的优势在于较快缓解和控制临床症状,但具有停药后复发率高的弊端。患者必须长期服药以控制症状,但由于依从性普遍较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西医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中医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目前辨证分型尚未统一,医者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辨证论治,笔者观察11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镜下食道像,并对其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旨在探索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胃镜下食道形态特征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为胃食管反流提供较为客观的辨证分型,以提高对胃食管反流中医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为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8例患者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症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7例,女性71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为37岁;病程1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为1.8年。

1.2 诊断标准

①具有反酸、反食、烧心等典型的食管症状;②内镜提示有食管下段炎症;③各种辅助检查证实胃食管反流现象异常增加。患者具备①+②或①+③即可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症。

1.3 内镜下食管病变分级

根据胃镜下食管形态特征分为A~F级。A级:胃镜下未见食管黏膜破损及Barrett食管。B级:食管黏膜破损局限在1条黏膜皱襞上,黏膜破损长度≤5mm。C级:食管黏膜破损局限在1条黏膜皱襞上,黏膜破损长度>5mm;或2条黏膜皱襞破损,至少黏膜破损长度>5mm,但病灶间无相互融合。D级:2条及以上食管黏膜皱襞破损,病灶之间相互融合,但不超过食管周径75%。E级:病灶相互融合,且超过周径的75%。F级:Barrett食管-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

1.4 中医证型分类

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及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以下7个证型。①肝胃不和证: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疼痛,嗳气、反酸,两胁及胀痛,遇情志不适时症状加重,嗳气食少,胃脘胀满,舌苔薄白,脉弦;②肝胃郁热证: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烧灼样疼痛,反酸、嗳气,甚则呕吐,性急易躁易怒,头面燥热,胁肋引痛,大便干结,口苦、口干、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稍数;③脾胃湿热证: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疼痛,胸膈满闷,反酸,胃脘灼热感,纳差,口苦、口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④痰气郁阻证: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疼痛,咽中异物感或吞咽不畅,胃脘胀满,体倦乏力,纳差,声音嘶哑或夜间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⑤寒热错杂证: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疼痛,胃脘隐痛胀闷,泛酸,纳食不振,大便质稀,舌淡暗,苔薄黄,脉弦缓;⑥胃阴不足证: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疼痛,胃脘隐痛或嘈杂,纳差,口燥咽干,消瘦,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⑦脾胃虚寒证: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疼痛,脘腹胀满,嗳气,呕吐清水痰涎,神疲、乏力,怕冷,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 结果

118例患者中,肝胃郁热者共25例,占21%;肝胃不和者共27例,占23%;脾胃湿热者共17例,占14%;痰气郁阻证患者共18例,占15%;寒热错杂证患者共11例,占9%;胃阴不足证患者共9例,占8%;脾胃虚寒证患者共11例,占9%。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以肝胃不和证与肝胃郁热证为主,胃阴不足证较少。

118例患者中,胃镜下食管病变程度分级为A级患者共54例,占46%,B级患者共46例,占39%,C级患者共11例,占9%,D级患者共3例,占3%,E级患者共2例,占2%,F级患者共2例,占2%。胃食管反流病胃镜下食管病变程度以A级与B级为主,E级与F级较少。

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证型与胃镜下食管形态特征构成比如表1 所示,胃镜下食管形态特点不同的胃食管反流患者中医证型构成比亦不同,即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证型为胃镜下病变程度分级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得知:A级以肝胃不和(31%)及痰气郁阻(18%)为主;B级以肝胃郁热(28%)及脾胃湿热(22%)为主;C级以肝胃郁热证(36%)为主;D级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痰气郁阻证各1例,E级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各1例,F级患者肝胃不和证及胃阴不足证各1例。从统计结果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表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时以肝胃不和及痰气郁阻为主,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时以肝胃郁热及脾胃湿热证为主,随着疾病的发展,发展为Barrett食管时以胃阴不足为主。

表1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证型与胃镜下食管病变程度分级构成情况 (n)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目前消化科门诊就诊率极高的一种疾病,西药治疗该病的优势在于能较快地缓解和控制临床症状,但具有停药后复发率高的弊端。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具有广阔前景。由于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治疗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但中医在治疗该病上仍存在一些不足,譬如目前辨证分型尚未统一,医者多根据自己经验进行辨证论治,这些个人经验很难上升到理论水平去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其次目前关于本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和报道中,大多数中医辨证分型针对GERD和RE,而NERD及BE则较难兼顾。因此,探索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分布规律特点对提高本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胃食管反流病根据胃镜下食道黏膜损害程度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3种类型,在笔者近两年跟随导师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胃镜下食道黏膜损害程度与中医证型相关,为探索两者相关性而进行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胃镜下食道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表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时以肝胃不和及痰气郁阻为主,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时以肝胃郁热及脾胃湿热证为主,随着疾病的发展,发展为Barrett食管时以胃阴不足为主。因此在临床诊疗胃食管反流中采用微观辨病与宏观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有益于疾病的治疗、预后。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黄峻.实用内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2.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1-152.

[4] 阎清海.胃肠病诊疗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36-247.

[5] 周俊亮,潘奔前,刘友章,等.消化性溃疡胃镜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3):51-52.

(责任编辑:余 婷)

2015-05-22

丁文娟(1991-),女,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

R573

A

1673-2197(2015)19-0089-02

10.11954/ytctyy.201519038

猜你喜欢

胸骨食道证型
牛常见食道阻塞物防治办法
胸骨柄体脱位一例
成人心脏手术胸骨正中入路术后胸骨闭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食道相关的衰老与疾病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中胸骨固定中应用效果比较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胸骨结扎带固定胸骨在成人前正中切口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鸡喝水时为何要抬头?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