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学视域的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兼论社区博物馆导向下的福州三坊七巷

2015-04-17邱志玲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福州博物馆

邱志玲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传播系, 福建福州 350012)

文化生态学视域的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兼论社区博物馆导向下的福州三坊七巷

邱志玲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传播系, 福建福州 350012)

文化生态学理论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具有指导作用。社区博物馆作为一种保护文化生态的理念,运用于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开发,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的具有地方历史人文特征的文化景观。在建设福州三坊七巷生态社区的过程中,文化价值与经济利益间的矛盾、保护与利用如何有机结合等问题仍成为打造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化生态学;历史街区;社区博物馆;福州三坊七巷

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各地城市把“文化定位”作为城市关注的焦点,各地历史街区的改造开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文化生态学作为具有实用功能的文化建设学,其关于文化的共生性、多样平衡性理论,对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具有指导作用。如何运用文化生态学的资源观,发掘历史文化景观的潜力,保护开发好我国的文化古迹和历史名城,使文化资源的优势和价值得到综合发挥,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 文化生态学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

(一) 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1]。它诞生于20世纪中期,以J.斯图尔德(1902~1972)的著作《文化变迁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 的发表为标志,这部著作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其主要观点包括:1.共生观,即文化的共生。2.多样平衡观。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调节能力的大小依赖于系统内部文化因子的多样性。3.动态开放观。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4.层次结构观。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

(二) 文化生态学与历史街区的保护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提到历史街区的概念,提出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雅典宪章》指出“真能代表某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初步揭示了历史建筑与地区的文化意义一一“可以教育人民”。历史街区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类,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可以让人们了解自身的历史以及生活的意义。可见,保护历史街区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197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肯尼亚首都通过了《内罗毕建议》,文件拓展了历史地段的概念和“保护”的内涵。建议认为:“每一个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和它们的环境应该作为一个有内聚力的整体来看待,它的平衡和特点决定于组成它各要素的综合,这些要素,包括最普通人的活动,都应对建筑群有尊重的意义。”文件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的整体性原则,从中可以看出,建筑史上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吸收了文化生态理念,强调物质的建筑物要在具体的自然社会环境中、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保护,要把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保护。世界各国对历史文化名城、地段、街区的保护实践和研究表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只有建立在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推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虽然如此,但在国内各地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已成为发财的手段,历史文化变成经济发展的附庸,历史街区长久以来形成的独特文化及其多样性正在被肆意蚕食、破坏和割裂。基于当前历史街区改造常落入经济回报的误区,运用文化生态保护理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社区博物馆——文化生态学理论在历史街区保护开发中的运用

社区博物馆即生态博物馆,不是指自然生态,不是和生态相关的博物馆。此种性质的博物馆在拉丁美洲被称为“社区博物馆”,在美国被称为“邻里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起源于法国,强调保存社区记忆。生态博物馆理论创始人雨果·德·瓦兰(Hugues de Varine)的解释:“ecomuseum”的前缀“eco”,既不是指“economic(经济)”也不是指“ecology(生态学)”,而是指社会环境均衡系统。生态博物馆的三个要素是:生活的区域性、科学遗产和与项目联系的居民。由此,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周永明指出,“ecomuseum ”如果准确翻译,应当是“社区居民自主博物馆”[2]。生态博物馆是生态危机催生的新博物馆运动,是欧洲在工业文明背景下,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觉醒在博物馆领域的一种反映。

自生态博物馆概念引进我国到运用于实践,新型博物馆在文化生态保护领域所起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社区博物馆以“地域+传统+记忆+居民”的模式,突破传统博物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的组织模式,与传统博物馆最大的区别是将文化就地保护。从社区条件方面而言,社区博物馆建设基本具备几个要素:古迹、建筑、聚落与居民的生活空间以及丰富的地方人文历史、典故与传说等。它建立在一个开放式的空间,这个开放式空间一般是文化生态保持较好的社区,社区的居民和他们所创造的文化是博物馆的主体,同时社区里的居民也是该社区文化的保护者,他们对保护生态博物馆的原始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1998年10月31日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开馆,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落成。自此,生态(社区)博物馆理念在中国开始了不断的探索历程。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8月17日下达《关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的通知》,通知中提到:“强化生态(社区)博物馆整体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生态(社区)博物馆要保护、展现历史文化村落、街区富有地方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要将古民居及各类文物的保护、利用与相关的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保护、传承相结合,实现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要做好原有村落、社区的文化氛围和活态多元风貌的保护,村落、社区文化传承人及原住居民的保留,村落、社区文化活动的挖掘与丰富等工作,并注重遗产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做到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自然环境和谐相处。”[4]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上升到通过国家政策的制定来实施的层面,国家政策为推动历史街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整体思路。

三、社区博物馆导向下的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

(一)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之现状

社区博物馆是一种新型的传统文化保护方式,福州的三坊七巷具备了社区博物馆的各项要素。2010年底,福州市正式对外宣布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将启动中国首座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作为国家首批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的三坊七巷,共有3 7 个专题馆和2 4 个展示点,专题馆主要分为:名人故居、纪念馆、艺术馆、民俗馆、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小型传统博物馆等几类。不同的场馆和展示点各有侧重点,共同反映了三坊七巷社区文化和福州文化的具体精髓,是社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2月,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说明书,对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作了科学、详细的解说,对三坊七巷的遗存作了高度的概括:“由于‘三坊七巷’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内涵丰富,不仅集中表现了福州历史上成熟的城市建设思想、街坊布局特色、建筑构筑手法、雕饰文化艺术等,而且以众多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和民居街巷为载体,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之交融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三坊七巷’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和文化集粹地。”自2006年12月启动保护修复工程后,福州三坊七巷的游客流量从当初设计的132万人次的年游客接待人次,到2011年突破900万人次,显示出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实地考察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底,福州三坊七巷已经修复并交付使用的古民居共53座,其中向公众开放的场馆占48%,主要属于展示类场馆,内容包括:福建民俗博物馆、天后文化展示、雕刻艺术展示、非物资文化遗产展示、金丝楠木展示、脱胎漆器展示、博艺堂(古瓷展为主、棋琴书画展为辅,主要布展内容包括——古陶瓷、国家级大师雕刻品、乐器、名家书画、各类私藏品等)、周哲文雕刻篆刻艺术展示、闽都民俗大观园、福州民间藏品展示馆、田黄馆(田黄及严复字画展示)、汤志义馆(漆画展示)等,属于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会的社会合作馆的性质,主要还是以静态的文化展示为主,富有福州本土文化特色及高雅文化艺术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南后街8号原当铺旧址,福州三坊七巷美术馆,馆内陈列的所有字画,全部出自曾经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名人之手。这些场馆的设计打造了三坊七巷名人文化的轰动效应。

(二)社区博物馆导向下的福州三坊七巷存在问题与挑战

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工作应以回归生活为首要前提,从保护传统生活方式、满足现实生活需求、提高公众参与度等三方面满足生活的需求,增强公众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福州三坊七巷已经修复并交付使用的古民居中剩下52%对进入场馆的人员有所限制,展示的具体内容无法全面了解。按照福州三坊七巷遗留159座明清古建筑的总数来计算,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修复任务,而这三分之一中的一半让普通百姓止步于大门外,这样的现状与社区博物馆建设的宗旨相背离,势必引发公众的质疑。此外,2013年1月18日,大公报一篇题为《福州三坊七巷成权贵会所区 沦为酒肉坊巷》的报道中的一句“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不正在被开发商肆意肢解错位吗?”,极其犀利地直指: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违背了文化保护的宗旨。而同年2月初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三坊七巷 文保与商业能否兼得》一文,提出“在GDP跑步发展的今天,文化价值与经济利益的博弈异常激烈。”直接道出了社区博物馆导向下的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存在着矛盾也面临着挑战。

(三)社区博物馆导向下的福州三坊七巷保护措施

社区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的传统文化保护方式,是将以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经济至上”的价值观转变为“文化主导”的价值观念,形成一种新型的、动态的、有活力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模式。在社区博物馆导向下的福州三坊七巷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博物馆不再被认为仅仅是保管一个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宝库或者代理人,而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因此,应以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专业手段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举办陈列展览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提供特殊精神产品,通过不同主题、内容的陈列展览,实现其社会功能:如为观众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服务、为在校学生提供校外服务、为成人终生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服务[5]。

2.商业店铺的设计应尽量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商铺往往是展示社区民情风俗、传统手工艺的极好窗口,是避免历史街区商铺业态雷同、维护和表达历史街区独特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以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为例,其推出“缤纷之夜河坊街,市井民俗风情游”的夜游活动,提高了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鉴赏力。百年老店各自显示绝技绝活、推出自己的招牌产品。在老街夜游活动中,人们可以看到张小泉功夫剪刀系列表演、体验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百年老店的名中医坐堂门诊及现场咨询、感受形态各异的市井民俗风情小摊。凡此种种,让街区中行走的人们在观看和参与中获得对街区文化内涵的认识、感受,这对于福州三坊七巷很具借鉴意义。

3.社区博物馆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除了静态的展示,还应开发更多能够让公众参与的体验式的项目。如台湾花莲的文化生态园——“花莲立川渔场”,通过“赏蜆子文化、摸蜆子体验、品蜆子美味”把极其普通的蜆子做成极具创意的文化。

4.培养及发挥公众“文化主人的意识”。“社区参与”是社区博物馆的中心理念,原住民、旅游者、文化保护者和科研人员等共同构成社区的多元化使用主体,如何激发社区多元化使用主体的“文化主人意识”成为摆在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点问题。对于三坊七巷的居民而言,文化保护的意识亦须加强,通过政府部门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传播历史街区保护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技术,增强居民对街区的历史认同感,从对历史街区项目保护与开发的知情到认知再到自觉而为,让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实现从学术层面和大众层面表达历史文化。

[1]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9):1.

[2]张晋平.关于生态博物馆论文英文翻译的说明[J].中国博物馆,2005,(3):96.

[3]潘年英.矛盾的“文本”——梭嘎生态博物馆田野考察实录[J].文艺研究,2002,(2):76~78.

[4]国家文物局.关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的通知[EB/OL].(2011-08-23)[2014-11-4].http://www.gov.cn/zwgk/2011-08/23/content_1930809.htm

[5]金珊.地方与空间——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三坊七巷的建设刍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91.

(责任编辑:梁小红)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Street Distri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On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Oriented by Community Museum

QIU Zhi-ling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Cultural ecology theory can is important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Community museum, a concept of cultural ecology protection, is introduced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and can help to form a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with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 When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ommunity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we ne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uch 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ultural values and economic interests, the combination of protection and use, and so on.

cultural ecology; historical street district; community museum;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n Fuzhou

2014-09-09

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 文化生态学视域的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 ”(项目编号ja13432s )。

邱志玲(1970—),女,福建龙岩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学。

G05

A

1008-4940(2015)01-0084-05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福州博物馆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博物馆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