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诗意回归
——解读《赫索格》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2015-04-17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贝娄摩西小说

林 崴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福建福州 350012)

心灵的诗意回归
——解读《赫索格》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林 崴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福建福州 350012)

索尔·贝娄是美国当代文坛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4年出版的《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次年为贝娄赢得了美国全国图书奖。通过文本细读,探寻贝娄文学作品中的主题特征;分析以主人公赫索格为代表的美国知识分子面临的精神危机的原因;赫索格最终探寻到走出精神困境的途径——回归自然;这些与贝娄本人深受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密不可分。

索尔·贝娄;《赫索格》;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美国超验主义;回归

索尔·贝娄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的发言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贝娄继承并改写了由海明威、福克纳两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所确立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图景,并将两位作家的写作技巧推到一个新的高度。1976年索尔·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饱含着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深刻理解,精妙分析了当代美国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精神苦闷,展现他对人类命运的真切关怀。

一、索尔·贝娄的生平

索尔·贝娄1915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的拉辛。贝娄的父母是犹太人,早年生活在俄国的圣彼德堡,1913年父母从圣彼得堡移民加拿大。1924年,贝娄随父母迁至美国芝加哥定居,在此贝娄度过了人生宝贵的青少年时光,芝加哥日后也多次成为贝娄一系列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地。1933年,贝娄被芝加哥大学录取,之后转学至西北大学。

贝娄自幼便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他在大学入学时想报考英语系的重要原因。不过,当得知当时美国大学中许多英语系长期存在排斥犹太人的传统,无奈之下他阴差阳错选择了人类学和社会学专业。后来的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正是当年贝娄的这个看似不情愿的决定,选择攻读人类学和社会学专业,却对他日后文学风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1]。1937年大学毕业后,贝娄随即前往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除了早年曾短期担任记者、编辑工作,二战时期在海上短期服役之外,贝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任教于美国各所大学。他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多所高校。1962年贝娄回到芝加哥,应聘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长达30余年。芝大社会思想委员会(Committee on Social Thought,University of Chicago)在学界享有盛誉,任职的教授是来自全球人文与社科领域最顶尖的学者。

贝娄一生笔耕不辍,著书颇丰,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跨度近六十年。随着他的第一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Dangling Men)于1944年正式出版,标志着美国文坛一颗新星冉冉升起。贝娄最著名的几部小说有《奥吉·玛琪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 1953),《只争朝夕》(Seize the Day, 1956),《赫索格》(Herzog, 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Mr. Sammler’s Planet, 1970),《洪堡的礼物》(Humboldt’s Gift, 1975),《院长的十二月》(The Dean’s December, 1982),《拉维尔斯坦》(Ravelstein, 2000) 等。

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因其文学成就,他先后获得过三次美国国家图书奖,1976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二、美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赫索格》是贝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64年,一经出版便走进畅销书的行列,纽约时报将其列入畅销书单长达一年。

《赫索格》这部作品一个鲜明的主题特征在于该小说真实、集中地反映了在当代美国社会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面临的精神危机。贝娄在书中,试图通过描写主人公赫索格在现实社会中的遭遇、面临的精神困境、以及为摆脱困境所进行的不懈的精神探寻,揭示出以赫索格为代表的一批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面临的生存困境。

(一) 赫索格面临精神危机的表现

1965年,贝娄凭借《赫索格》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这部小说是贝娄小说创作中叙述技巧使用的典范之作。故事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人公赫索格是在芝加哥任职的大学教授,故事发生时他47岁。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精通思想史的学者,他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颇有建树,发表了《浪漫主义和基督教》等颇具水平的论著。然而,现实生活似乎总是和他过不去,他有过两段婚姻,最终都以离婚告终。特别是与第二任妻子马德琳的婚姻,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马德琳婚后出轨,与他最信赖的好友瓦伦丁·格斯贝奇私通,把他撵出了家门。被迫离婚的赫索格还失去了心爱的女儿琼妮的抚养权。赫索格对于自己为何离婚还全然不知,还是从好友、动物学家卢卡斯口中得知马德琳和瓦伦丁的关系。得知真相后的赫索格,精神颓废沮丧,濒临崩溃。内心痛苦、孤独的他时常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精神疾病,为此经常向精神病学专家寻求帮助。

作为一位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学者,赫索格专长社会学和历史学。他试图探究人类生存的目的和意义,他习惯于对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精神困顿、迷惘进行剖析,一直想要找到避免人类精神世界堕入深渊的办法。为使自己对这个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了缓解精神压力,为自己找到精神出路,他整天精神高度紧张,不断思考,忙于写信[2]。而他写信的对象与常人不同,除了给亲人、朋友写信,他还写信给政治家、神学家、哲学家等知名人士,给纽约时报这类的报刊杂志写信,给已经去世的人写信,自己甚至上帝也成为其写信的对象,这些上百封的信件他却并未寄出,他不停的写信,不断的思考,对人生、社会等进行深层的精神探寻,以此疏解内心的焦灼情绪。通过与形形色色的人物写信,他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一一呈现。

这些信风格各异,有的语调幽默诙谐、有的忧伤愤怒、有的言辞尖锐激烈、有的则充满温情。有的信件洋洋洒洒,多达几十页;有的信则在他写好第一句后,戛然而止,这都反映出赫索格焦灼混乱、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

(二)赫索格产生精神危机的原因

1. 赫索格所处的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现状

主人公赫索格面临的精神危机与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同盟国之一的美国最终赢得胜利。战后,美国经济快速恢复崛起。贝娄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设在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科技业发展日新月异,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相继涌现。同时,从1961年初到1969年中期,美国的经济经历了将近10年的稳定增长期。这一时期美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从而滋生出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极度苦闷,内心孤独、绝望,找不到精神出路。大量积累的物质财富没能为人们带来精神世界的富足;相反,人们的空虚感、孤独感愈发强烈、继而产生了疏离感。社会生产以及分工更加细化、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这都使得疏离感进一步加剧。

在《赫索格》中,芝加哥和纽约这两座城市是使赫索格产生危机感、忧惧感的地方,贝娄之所以将地点设定在此,有其深层的原因。纽约和芝加哥是最能体现美国现代文明发展程度的城市,身处这样的都市之中,赫索格努力坚守自己的犹太性,尽量做到不被西方社会同化,这使赫索格发现自己的想法、行动总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进而产生了疏离感。

2. 赫索格的犹太身份

赫索格的精神苦闷、内心迷惘与其犹太人身份密切相关。贝娄将主人公名字定为赫索格,有其特殊的用意。

小说主人公赫索格的全名是摩西·埃尔凯纳·赫索格(Moses Elkanah Herzog),这个名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圣经中的摩西这一人物形象。贝娄试图要在二者之间建构某种特定的隐含联系。

在《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等书中所记载的摩西(Moses),是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他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根据《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的记载,摩西奉上帝之命,带领饱受奴役的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历经四十多年的艰难跋涉,来到应许之地。在摩西的带领下,希伯来人最终摆脱了被奴役的悲惨境遇。

小说中,贝娄精妙地将赫索格和摩西二者建立联系,这样的写作构思、安排体现出贝娄本人具有强烈的犹太文化背景,以及对犹太文化怀有的浓厚感情。贝娄表达了他对犹太民族身处异质文化之中所遭受的身份危机的深深关切,并试图在这个混乱世界中寻求救赎之道。

小说中,贝娄有意识地不断变化赫索格的名字,主人公眼花缭乱的名字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即赫索格模糊的个人身份的本质。在小说的开篇,我们不难发现当描写到赫索格的孤立感和疏离感时,他的名字中只出现了“姓”(last name)赫索格(Herzog)。而我们第一次知晓他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摩西(Moses),则是从芝加哥精神病专家埃德维医生口中所念出。而当小说中出现其婚姻破裂这一幕场景时,我们才得知他的全名是摩西·埃尔凯纳·赫索格(Moses Elkanah Herzog)。接着,在小说的后续篇章,贝娄在不同的场景中不断变化地使用了摩西、赫索格、摩西E.赫索格、以及他的全名,这一精心安排耐人寻味,其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总体说来,当我们研究某个民族文学流派时,我们同时也会关注这个民族的宗教。这些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会显现、透露出作者本人的宗教观。换言之,通过仔细阅读其小说文本,读者可以挖掘其中隐性的文化、宗教等信息。

贝娄给主人公设定的名字,有其隐含意义。摩西与小说中的赫索格二者之间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他们都出身于犹太家庭,有着犹太血统,却都有着在异国文化中成长的经历。摩西被埃及法老的女儿救下,收养了他,并把他养育成人;而赫索格则成长于新时期美国主流文化的环境中。历史上,摩西担负起解救族人和犹太民族的使命,而贝娄将二者建立联系,其目的在于表现在赫索格的肩上也承担着同样不可推卸的重任。

与摩西带领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摆脱奴役相似,在小说中贝娄也赋予主人公赫索格特殊的使命,即为生活在混乱的外部世界中、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的人们,探寻人类觉醒之路,这也是赫索格为何总是不停思考的缘由。

在小说中,贝娄对赫索格的定位刻画也与他的犹太裔背景密切相关。贝娄的父母早年生活在俄国圣彼得堡,那时的东欧血雨腥风、随着欧洲反犹思潮不断涌动,对犹太人的迫害也在逐步升级,持续发生血腥屠杀犹太人的事件。从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将近二十年里大约有50多万的东欧犹太人飘洋过海来到美国;而从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十几年中,大约有150万左右的东欧犹太人逃往美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贝娄的父母于1913年从俄国逃往加拿大,两年后贝娄出生,9岁时又随父母移居美国芝加哥。童年时候,贝娄就在母亲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的犹太经典著作。犹太文化扎根于他的思想中,对其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3]。

在《赫索格》中,贝娄通过赫索格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心理解析,塑造了赫索格,一个“晃来晃去”、“精神受难”的美国高级知识分子形象。而如何走出困境,正是贝娄在小说中所深切关注的。

三、走出迷惘,回归自然

贝娄对现代社会的人们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解。因而在《赫索格》中,他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塑造了以赫索格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在纷乱复杂,压力与诱惑并存的现实世界中,不断地彷徨和探寻,寻觅符合个人理想的栖居之所。贝娄小说中的人物最终都没有在沉沦中走向自我毁灭或死亡,他们在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的思想探索后,漂泊的灵魂最终找到了诗意的栖居之所,最终实现了回归自然。

在《赫索格》中,主人公赫索格时常对哲学问题进行深层的探讨,比如“活着还是死去”就是他一直思考的哲学问题之一。贝娄小说中的人物在历经了一系列的精神受难后,最终都没有选择消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也没有采取自杀等极端方式,以求得到所谓的彻底解脱。同时,贝娄也不会将他的主人公永远置于困顿与惆怅中。贝娄所希望的他笔下主人公的最终归宿是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里,恢复生命的活力,寻求心灵的安逸。

贝娄这一独特自然观的形成与美国超验主义密不可分。

美国超验主义也称作“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是美国的一种哲学和文学运动。它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其影响后来逐渐波及全美。最终发展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被称为“美国文艺复兴”。其领导人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美国作家、哲学家、诗人亨利·戴维·梭罗等是其重要成员。

美国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认为这是宇宙极为重要的存在因素。这种精神,或者也称为超灵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所属,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第二,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他们提出个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创新变革只有通过个人自我修养的逐步完善才能实现。强调个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完善自身。第三,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这一独特的自然观强调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不只是单一的物质世界,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它也是生命的存在,是精神(超灵)的外衣。自然界万物具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美国超验主义者主张回归自然,强调人类应接受它的影响,使自身在精神上成为完人。这一哲思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遗产。

贝娄全面继承并发扬了美国超验主义作家的思想,而贝娄本人也在许多场合多次提及爱默生、梭罗以及惠特曼等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作家[4]。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就是一个生活在道德缺失、精神混乱无序的世界中,这一类美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们为摆脱自身的“混乱”以及“大规模精神错乱”,最终选择通过回归自然的方式,来愈合精神创伤,回归内心的宁静。在小说结尾处,赫索格回到家乡路德村,居住在乡间古屋。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幽静的环境,抚慰了他的心灵,给予他心灵上的启迪,让他对生活重燃希望。小说中最后一句话是:“现在,他(赫索格)对任何人都不发任何信息;没有,一个字都没有[5]。”当初疯狂般想给别人写信的冲动,如今已经消失,他终于完成了精神受难—探索—自我救赎(回归)的过程。

四、 结语

《赫索格》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重要代表作。在《赫索格》中,贝娄成功塑造了一位美国中产阶级高级知识分子,赫索格的形象。他善良敏感,在现实生活中却屡遭挫折,开始变得失望、彷徨、游离于真实世界。然而,他并未放弃希望,而是积极追寻和探索自我救赎之路,最后,他探寻到走出精神困境的途径:即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生存的立足点。

作为贝娄小说叙述艺术的典范之作,贝娄在《赫索格》中巧妙地把主人公内心活动和外在世界,现实描写和历史回忆交织在一起,使读者可以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生活的现实世界。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辛西娅·奥齐克(Cynthia Ozick)1984年在她为纽约时报撰写的评论文章中写道:“如果文学的灵魂应该是最纯真、最清澈、最繁忙也是最深远的,那么贝娄的贡献就在于修复了美国文学的灵魂[6]。” 《赫索格》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的佳作。1965年该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从1923年创刊以来至2005年为止,“100部最佳英文小说”,《赫索格》名列其中。

[1]Andrew Bennett, Nicholas Royle.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 [M]. London: Pearson Longman, 2004.

[2]Peter Hyland. Saul Bellow [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2.

[3]Liela H. Goldman. Saul Bellow’s Moral Vision: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Jewish Experience [M]. New York: Irvington Publishing House, 1983.

[4]Mohammad A. Quayum. Saul Bellow and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M]. New York: Peter Lang, 2004.

[5]索尔·贝娄. 赫索格 [M].宋兆霖,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Cynthia Ozick. “Farcical Combat in a Busy World.” Review of Him with His Foot in His Mouth and Other Stories, by Saul Bellow [N].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984-5-20.

(责任编辑:梁小红)

The Recovery of Soul: A Study of Intellectual’s Spiritual Crisis inHerzog

LIN Wei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Saul Bellow is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novelist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ry circle. In 1976, Saul Bellow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Herzog, published in 1964, was one of Bellow’s masterpieces, and won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in the next year.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 of close reading to explore the thematic features in Bellow’s literary works, and then analyzes American intellectuals’ spiritual crisis. Herzog’s returning to nature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symbolizes his regaining spiritual freedom. Such plot arrangement of the novel has demonstrated that Bellow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Saul Bellow;Herzog; intellectual; spiritual crisis;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return

2014-12-20

福建省教育厅B类课题“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的研究” (JB12485S)

林崴(1981—),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H364

A

1008-4940(2015)01-0079-05

猜你喜欢

贝娄摩西小说
得到的都是笑脸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摩西奶奶
索尔·贝娄的婚姻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论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
《摩西,山之人》主题研究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
摩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