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易激综合征肝脾不和证的辨治

2015-04-17江训猛刘桢

江西中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辨证论治

★ 江训猛 刘桢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6)

肠易激综合征肝脾不和证的辨治

★江训猛1刘桢2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06)

摘要:着眼于临床辨证具体化和实用性,对肠易激综合征传统病机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本病以脾虚为本,肝失疏泄为标。对脾气虚及脾营虚分别导致的肝失疏泄进行辨证施治。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泄泻;肝脾不合;辨证论治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本病可归属到中医“泄泻”“便秘”“腹痛”病证范畴,《中医临床诊断标准》明确病名为“肠郁”[1]。传统认为其基本病机是肝脾不和,治疗以扶土抑木为治。多主张以痛泻药方或逍遥散为主方治疗。笔者通过对临床的观察和相关理论的查阅,发现本病以脾虚为本,肝失疏泄为标。肝脾不调根据肝藏疏泄太过与不及,可见木不疏土和木旺乘土两类。脾虚日久,由气及血,又可在脾营不足的基础上出现疏泄不及与太过。

1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伤肝而使气机郁滞,饮食失宜、劳倦过度致使脾运失职,或兼感受外邪,造成肝强脾弱,土虚木贼之变而形成本病。情志失调与脾气虚弱导致肝木乘脾是本病发病的最主要病因与病机。正气的强弱是决定机体是否发病的一个决定性内因,若脾强则不受木侮。IBS的病位虽在脾胃及大、小肠,但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故肝脾不和乃为发病的重要病机。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统血、生血。肝与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的关系。《血证论》云:“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2]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气机,并疏利胆汁;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主生血,统摄血液。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藏泻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调节,气血才能运行无阻。肝脾相克相用,“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3]病理上则“脾以风木为用,肝又以湿土为化源,脾气虚则肝之化源病,而风气不达,木还乘土而郁于地藏矣。”[4]中医称为“肝脾不和”,秦伯未对肝脾不和的痛泻进行了详尽的症状描述,《谦斋医学讲稿》:“肝旺脾弱的腹泻,多系腹中先胀,继而作痛,泻下不多,泻后舒畅,反复发作。”[5]107其中痛泻是本证最重要的特征,《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6]

2分型证治

2.1脾气虚肝失疏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升发清阳之气,以荣养脏腑百骸。中焦脾胃虽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实赖于肝主疏泄,斡旋气机。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也有木不疏土和木旺乘土两种情况。疏泄太过,克侮中土,土受克而动;疏泄不及,木不疏土,土无力以运。太过不及,横逆消沉,静躁不同,故对脾胃影响也不尽相同。如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强调:“肝气郁结与一般肝气证(肝气逆证)恰恰相反,肝气证是作用太强,疏泄太过,故其性横逆;肝气郁结是作用不及,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同时,肝气证能犯胃克脾,出现消化不良等证,乃属木旺克土;肝气郁结也能影响中焦,出现痞满等脾胃症状,则系木不疏土。”[5]87脾气虚弱,水谷不运,气机升降失司,脾土壅塞中焦。若肝气盛,则乘虚贼克,疏泄太过,水谷精微不藏,直走谷道而作泄泻。若肝气郁,疏泄不及,中焦水谷精微运化迟滞,下迫大肠亦可见泄泻或便秘。脾主四肢,其华在唇,脾气虚弱运化不及,故可见食少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四肢倦怠,少气懒言,脘腹胀满,肠鸣漉漉,大便溏薄,便色略青,紧张抑郁、饮食辛辣油腻及生冷时易作腹痛腹泻,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弦缓无力。在此基础上出现肝疏泄太过与不及,对脾胃功能影响又不尽相同。太过则可见胸闷胁胀窜痛,急躁易怒,泄泻来势急迫,次数较多,腹痛里急,稍有情绪紧张或刺激腹痛腹泻即作,泻后气机暂缓,郁木可伸,泻后痛减,且食后常感便意;不及则多见食少纳呆,脘腹痞满胀闷甚,胸胁胀满,情绪抑郁,善太息,时有嗳腐吞酸,面色晦青,大便溏薄或时干时稀或秘结,解之不爽。

2.2脾营虚肝失疏泄《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卫,浊者为营,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又曰:“脾藏营,营舍意。”脾主升清,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以维持机体正常生命和精神活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血,主四肢。脾气不足与脾营不足均可出现中焦虚弱的症状,如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短气懒言、脉虚软或缓怠无力。然其主要鉴别点在于脾营不足常由脾气虚弱,健运失职,化源不足,由气及血而来,病程缠绵较长,症状则主要突出为营养不良、形体消瘦、肌肉痿弱、面色萎黄,又脾营属阴,亦可见舌红少苔或光剥苔、口干唇燥、手足心热等阴虚内热症状;脾气不足,则常在上述共同症状基础上兼见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症状。气能生血,血能养气,气血互为母子。脾气不足,运化失司,营血生化乏源,营血不足脾胃失却濡养而致脾气虚弱,故临床上两者又常并见。脾营亏虚,中气不振,精血亏耗,肝阴亦不足,筋脉挛急。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然脾虚健运失职,中土壅遏,肝体阴不足生发之性刚爆,乘虚横逆,疏泄太过,或血虚肝无所养,气郁疏泄不及。脾营不足可见面色无华,精神疲惫,形体消瘦,肌肉痿弱,甚则大肉尽脱,四肢倦怠酸楚,喜欠伸,手足烦热,易汗出,时有头目昏眩,食少,咽干口燥目涩,咽干口燥唇裂,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溏泄或闭结,解之不畅,舌质淡或嫩红,苔白或少,脉弦细涩。脾营不足的基础上又有肝郁与肝强的不同,其症状与上文所述相似,故此处不予赘述。

3治法方药

本病主要病机关键为脾虚肝脾不和,健脾疏肝为其不二治法。但上述各型泄泻有单一或合并出现者,亦可相互转化。临床上病情错综复杂,证治异类,应随证灵活选用方药。脾气虚肝强型治当补气健脾,兼以敛肝柔肝,方用痛泻要方加味或胃风汤《和剂局方》为主[7]。处方用痛泻药方加党参、茯苓、山药、干姜、木瓜、麦芽、葛根、甘草。方中四君子合山药、干姜益气健脾助运,白芍、木瓜、甘草敛肝柔肝以缓肝之急,防风升清阳疏脾滞合陈皮、麦芽兼疏肝和胃。脾气虚肝郁型治当补气健脾宽中为主,辅以疏肝,方用四君子汤或柴芍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处方中四君补气健脾,麦芽、神曲、陈皮、枳壳消食助运,柴胡、白芍、苏梗、青皮疏肝调达。脾营弱肝强型治当补中健脾益营,柔肝缓急,方用小建中汤加味处方小建中汤加黄精、山药、淮小麦、炙甘草。方中倍芍药重用饴糖,酸甘益阴和营,桂枝和血脉,且合生姜、甘草辛甘化阳以振奋中阳,白芍、甘草、大枣、小麦养肝缓肝筋之急,黄精、山药补脾之气阴。脾营弱肝郁型治当健脾益营,养肝疏肝理气,方用逍遥散加味。处方逍遥散加党参、山药、黄精、酸枣仁、香附、木香。方中白术、党参、茯苓、山药、黄精补脾之气营,当归、白芍、酸枣仁养血柔肝,柴胡、香附、薄荷疏肝理气,木香行肝脾气滞。

4病例举隅

王某,男,59岁,吉水人。2014年3月2日初诊。2008年冬因受寒腹泻3天,经西医治疗,诸症皆缓,虽已不腹泻,但大便次数每日2-3次。初未以为意,大便次数增多,时好时坏,病程缠绵,身体消瘦,腹泻呈渐进性加重。多次做粪常规、粪培养、血糖、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及电子结肠镜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如此反复发作已近6年,间断服用中西药治疗,无明显改善,愁苦难耐。刻下诊见:腹泻,日行3-5次,平素大便溏稀,餐后及情绪紧张时即有腹痛肠鸣,便意不能忍,胃脘痞满,食少纳不香,性情急躁,时有心烦、心悸、头晕,形体消瘦,四肢酸楚不耐劳,恶寒喜暖,脘腹时有隐痛且喜温喜按,舌质淡红而小,苔薄,脉弦细略数。辨证为脾营不足,木旺克土。治宜补中健脾益营,柔肝缓急。处方小建中汤加味,药用:桂枝10g,白芍30g,饴糖20g,大枣4枚,干姜6g,黄精15g,山药20g,淮小麦20g,炙甘草8g,乌梅6g。14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并嘱患者饮食清淡营养,忌生冷油腻辛辣,保持良好心情,怡情宜兴。3月17日复诊:患者诉初服中药5剂时,腹痛明显好转,大便次数仍有3-5次,但急迫感明显好转,便质不再稀薄如水,纳食增,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细。效不更方,前方乌梅改为8g,加生麦芽10g。处方20剂。该患者几经本方加减,调治6月余,大便次数减少到每日2-3次,仅有情绪非常激动时才感腹痛欲泄,便质软而不稀,体重逐渐恢复,食纳增。

5结语

脾虚肝郁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脾胃升降相因,而其气机枢纽之作用实赖肝木疏泄之功。然疏泄不及,木不疏土,功能减退;疏泄太过,木旺乘土,功能亢进。其对脾胃的功能又有不同影响。临床治疗应据脾虚和肝郁或肝强之主次,分而治之;治肝不宜伐肝,疏肝敛肝随证而用;不同阶段,同病异治,随证治之;防患未然,当先实脾;兼调情志,怡情宜性。另外肝脾不和泄泻,脾土已虚,升清之功有碍,“肝木克脾土,宜补脾抑肝,不宜去湿。”(《瘴疟指南》)渗湿利尿药多为淡渗下行之品,有碍脾阳升发。清阳不升,泄泻难止。故肝脾不和型泄泻不宜利湿。

参考文献

[1]朱文锋.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66.

[2]唐容川,欧阳兵,李文华,等.血证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8.

[3]麻瑞亭. 四圣心源[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58.

[4]杨时泰. 本草述钩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8: 479.

[5]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07,87.

[6]李飞. 医方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11.

[7]刘景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153-154.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收稿日期:2015-02-02)编辑:李丛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肠易激综合征辨证论治
舒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疗效观察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肠道菌群失衡与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4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米安色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