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70例疗效观察

2015-04-08李淑贤尹东武刘艳杰

河北中医 2015年11期
关键词:牵正颊车合谷

李淑贤 尹东武 刘艳杰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北 丰润 06303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所致,为临床常见病。2010-01—2013-01,我们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辨证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70例,并与常规针刺联合西药治疗6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神经病针灸治疗学》[1]、《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2]确诊。

①患病前有受凉、受潮、吹风史;②起病突然;③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④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⑤茎乳孔以上影响鼓索时,舌前2/3味觉障碍;⑥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⑦损害在膝状神经处,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⑧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根据病情分为3期:急性期为发病7 d以内,相对静止期为发病8~15 d之内,恢复期为发病15 d~3个月。

1.1.1.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为寒证和热证[3]。其中寒证又辨证为风寒阻络型,营卫不和、风邪袭络型,气血不足、风寒阻络型;热证又辨证为风热阻络型、肝胆湿热夹风型、肝阳上亢型。

1.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且发病在5 d之内;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坚持完成疗程。

1.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有严重心、肝、肾等其他器官严重疾病,影响治疗方案者;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小脑桥脑角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脑干病变等。

1.2 一般资料 全部138例均为我院中医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男35例,女35例;年龄8~70岁,平均(44.15±10.1)岁;病程0.5~5 d,平均(2.30±1.01)d;左侧33例,右侧37例。对照组68例,男33例,女35例;年龄8~70岁,平均(44.35±9.8)岁;病程0.5~5 d,平均(2.11±1.02)d;左侧33例,右侧3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针刺取穴:地仓、颊车、牵正、迎香、太阳、人中、阳白、攒竹、四白、下关、承浆、翳风、风池(以上穴位如为双侧,则取患侧),合谷(双侧)。取0.30 mm×(25~60)mm华佗牌针刺针,常规进针,中等强度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40 min。留针期间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贵阳龙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LQ-2008BH)照射40 min,每日1次,每周休息1 d。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20 mg,每日1次晨服,连服7 d后每隔3 d减5 mg,直至停药;甲钴胺分散片(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90)0.5 mg,每日3次口服,连服6周。

儿童与成人看寓言的角度会不同,在儿童眼中,寓言就是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但故事承载的道理却是成人有意识注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讲故事,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内化,悟出其中的道理。

1.3.2 治疗组 采用辨证分期针刺联合西药治疗。西药予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分散片,服用方法、剂量及疗程同对照组。辨证分期针刺治疗:

1.3.2.1 寒证 主穴:牵正、翳风、迎香、太阳、人中、承浆、地仓、颊车(以上穴位如为双侧,则取患侧),合谷(对侧)。配穴:风寒阻络、头痛重者加会宗;营卫不和、风邪袭络加合谷(患侧);气血不足、风寒阻络加足三里(双侧);露睛重者加阳白、攒竹;口歪重者加四白、下关。

手法:急性期少取穴,浅刺,手法宜轻;相对静止期及恢复期取穴略增多,手法逐渐加重,针刺深度逐渐加深。①急性期:主穴加辨证取穴。地仓、颊车分别向对侧平刺0.2~0.3寸,人中、承浆向患侧斜刺0.1寸,迎香沿鼻唇沟方向平刺0.1寸,牵正、翳风、太阳、合谷、会宗直刺0.3~0.5寸,用捻转泻法;足三里(双侧)直刺0.5~1寸,捻转补法,留针20 min。②静止期、恢复期:主穴加辨证取穴、配穴。人中、承浆向患侧平刺0.2~0.3寸,阳白向鱼腰方向平刺0.3~0.8寸,攒竹向下斜刺0.1~0.3寸,四白向下斜刺0.2~0.5寸,地仓、颊车分别向对侧平刺0.5~1.5寸,下关直刺0.5~1寸,合谷直刺0.5~1寸,用捻转泻法,足三里(双侧)直刺1~1.5寸,捻转补法。均留针40 min,同时配合TDP照射患部,每次40 min,每日1次,每周休息1 d。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取针后,在牵正穴、乳突周围痛点或压痛点用梅花针叩刺,实证重叩渗血,然后在渗血部位用1号火罐拔罐,留罐2~5 min,急性期实证出血量约0.5~1.5 mL,急性期之后,出血量逐渐减少;虚证用梅花针轻叩至皮肤微红,用1号火罐拔罐,留罐2~5 min。急性期隔日1次,静止期每周2次,恢复期每周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

1.3.2.2 热证 主穴:牵正、翳风、迎香、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曲池(均取患侧)。配穴:风热阻络加外关、合谷;肝胆湿热夹风型加阳陵泉、侠溪;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侠溪;露睛重者加阳白、攒竹;口歪重者加四白、颧髎、下关。以上穴位均取患侧。

手法:急性期少取穴,浅刺,手法轻;相对静止期及恢复期取穴增加,手法逐渐加重,针刺深度逐渐加深。①急性期:主穴加配穴。太阳、牵正、翳风、曲池直刺0.3寸,泻法;阳白向下平刺0.2寸,迎香、地仓、颊车平刺0.5~1寸,捻转泻法。②恢复期、相对静止期:主穴加配穴,针刺深度逐渐加深。阳陵泉直刺1~1.5寸,外关、会宗直刺0.5~1寸,太冲直刺0.3~1寸,侠溪直刺0.3~0.8寸,均捻转泻法;太溪直刺0.3~0.8寸,足三里直刺0.8~1.5寸,三阴交直刺0.5~1.5寸,均捻转补法。每次留针40 min,每日1次,每周休息1 d。2周1个疗效,连续治疗4个疗程。取针后,进行梅花针叩刺、拔罐,操作及疗程同1.3.2.1项。

1.4 疗效标准 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法评估疗效。比较患者两侧面部6种运动,即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嘴、示齿、动鼻翼,记录患侧减弱程度,每项满分3分,其中运动正常3分,运动减弱2分,运动明显减弱1分,运动消失0分。评估安静状态的面部情况,正常为2分,轻度不对称1分,明显不对称0分。满分20分,20分为痊愈,17~19分为显效,14~16分为好转,≤13分为无效[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治疗组痊愈率及愈显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不同时间治愈率比较 见表2。

表2 2组不同时间治愈率比较 例(%)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2、4、6、8周时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眼歪斜、卒口噼、面瘫等范畴。传统观点认为其发病机制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杜元灏等[4]认为面瘫是由“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闭阻,筋脉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眼歪斜”。我们根据多年临床观察认为,因患者体质不同,素或有偏阴虚、阳虚,或内有蕴热等不同,在感邪之后,表现为偏寒或偏热之证。因而我们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为寒证(风寒阻络型,营卫不和、风邪袭络型,气血不足、风寒阻络型)及热证(风热阻络型、肝胆湿热夹风型、肝阳上亢兼感风邪型)两大类。急性期主要病机为络脉空虚,外邪初侵,病邪在表,病位较浅,及早控制病情是治疗的关键,故取穴宜少,针刺宜浅,手法宜轻,留针时间不宜过长;相对静止期、恢复期,病邪深入,病位较深,故需深刺,手法出需加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与足太阳、足阳明、手阳明经筋有关。我们采用循经取穴、局部取穴、辨证分期取穴针刺相结合。

四白、下关、地仓、颊车为足阳明胃经穴,阳白为足少阳胆经穴,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以上穴位所属经脉均循行于面部,且穴位又在患病部位,“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针刺可直接调节患部经脉气血,祛邪通络,属局部循经取穴;太阳、牵正为经外奇穴,为治疗的经验效穴;翳风为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可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会宗为手少阳经之郗穴,治疗头痛、耳痛效果尤佳;合谷为手阳明经合穴,善治面口诸疾;足三里为足阳明之下合穴,补益气血;人中、承浆分属于督脉和任脉穴,既属于局部取穴,又有调节阴阳平衡之意;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祛风散热;风池、外关分别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穴,祛风散热,治头痛、耳痛;阳陵泉、侠溪属胆经之穴,肝胆相表里,二穴相配,可祛肝胆湿热;太溪、太冲分别为肝经、肾经的输穴、原穴,再配侠溪可滋阴降火平肝,太冲又为治口歪的经验效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配侠溪、太溪可滋补肝肾之阴,平肝潜阳。

现代研究一般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炎症、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茎乳孔处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面神经卡压、缺血、水肿变形损害。多以抗炎、减轻水肿、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恢复面神经功能为治疗目标。醋酸波尼松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的作用,能解除面神经炎症及水肿。甲钴胺具有营养神经、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针刺可使面神经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的消除和水肿吸收,从而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5]。

面神经茎乳孔出颅、入腮腺,并由腮腺前缘呈放射状穿出,分支支配表情肌,《素问·三部九候论》云“菀陈则除之”,“通则不痛”。故在面神经经过之处牵正、乳突附近痛点或压痛点刺络拔罐,以祛瘀血实邪,使邪有出路,经络得以疏通,从而迅速缓解面神经及周围组织水肿、炎症,阻止面神经进一步损害,促进其早日恢复。《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采用TDP照射之法,温热可使经络通畅,血液循环加快,面神经得到滋养,加快功能恢复。诸法并用,辨明寒热,辨证分期施针,祛邪扶正,疏通经络,面肌得以滋养,疾病痊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戴国华.神经病针灸治疗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4.

[2] 孙怡,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39.

[3] 陈冬.针灸治疗面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39-402.

[4] 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7-108.

[5] 薛辉,高旋慰.针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9):1353-1354.

猜你喜欢

牵正颊车合谷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牵正散合大补阴丸对蛋白酶抑制因子I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常按5穴护牙齿
常按7穴不掉牙
牵正散水煎剂对PSI诱导的体外帕金森病模型的影响
牵正针法治疗面瘫验案举隅
小穴位 大健康
加味牵正散穴位贴敷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