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独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2015-04-03张驰许英美陈斯琪周鹏李红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健康状况新生

张驰许英美陈斯琪周鹏李红锦

①中国.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100044E-mail:13910639560@139.com②北京大学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随着心理卫生工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生这个群体。作为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未来主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高校在大学生进校之时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普查,以开展后期的观察与帮助工作。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普查中,由于问卷调查具有的便捷和高效之特点,研究者最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心理素质发展不足或有缺陷的大学生进行初步的筛查。而其中,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1]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问卷。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最先由日本学者共同商讨编制,以用于日本大学生心理素质普查。UPI在1991年引入我国,经樊富珉翻译和修订,于1993年开始正式使用[1]。由于该量表特别适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能较科学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问卷在国内常用于对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筛选。UPI问卷由三大部分组成:①被试的人口学信息,包括家庭关系、父母信息、性别、家庭来源及家庭经济状况等;②问卷主体,涵盖了大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由16个有关身体症状的项目,40个有关精神状态的项目和4个测伪尺度共同组成,采用“是”或“否”来回答;③为了解被试对其心理健康状态的自我评价而设置的开放性附加题。根据UPI量表主体部分回答进行计分,UPI量表总分为56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根据评分标准将被试分为3类[2]:①总分大于等于25或对第25题做肯定回答。对于这些学生,他们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属于高危学生,需要高校心理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并需尽快预约咨询;②总分介于20~24分之间或对第8、16、26任一题做肯定选择者。此类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应引起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注意,并对他们的发展保持观察;③除第1,2类学生以外的学生均归入第3类,他们暂时没有心理问题,不需要心理工作者过度的关注。

已有的研究发现,在UPI问卷的调查中,大多数高校的第一类学生检出率约在10%~20%,女生的第一类检出率往往大于男生,而且研究还发现女生的UPI总分显著高于男生[3~7]。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研究也发现,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就业时对男性的偏好、整个社会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等原因导致的[8]。除性别这一因素以外,也有很多研究者考察了来自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相较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UPI问卷得分更高,第一类学生的检出率更高[4,9];在辛自强等人一篇专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综述中也指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等因子上,得分更高[8]。除了性别、生源地两个因素以外,家庭是否贫困这一因素也被广泛的研究。有研究者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贫困大学生[6,10];还有研究发现,家庭贫困的被试自尊更低,而且这个情况还与被试的性别、年龄有交互作用[11];而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也提到,在贫困中长大的孩子有更高的抑郁倾向[12]。

尽管目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有很多,但鲜有研究以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重点进行考察。有研究指出,相较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13]。因此,对于非独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考察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一个亟待补充的方面。而且,目前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非独生子女,对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的研究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又会对高校心理工作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参考,促进大学心理素质工作的开展。

考虑到性别、生源地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研究对大样本发放UPI问卷,考察了是否贫困、是否来自农村、是否汉族、性别、家中排行、研究生新生或大学新生等因素对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希望为高校进行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北京某大学2011年、2012年、2013年入学的本科和研究生新生共12776人,平均年龄为(21.16±2.86)岁。其中,本科生8921人,研究生3855人;独生子女6732人,非独生子女6044人。在非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平均年龄为21.72±3.07岁)中,女生2604人,男生3440人;农村生源3807人,城镇生源2236人;属于贫困生的有2554人,非贫困生的有3489人;汉族学生5312人,少数民族660人。

1.2 方法

本研究利用SPSS 17.1中文版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心理状况比较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考察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首先对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UPI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独生子女的UPI总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6.776,P<0.001)。然后,将所有被试的UPI问卷总分按照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利用Haberman提出的数据统计方法[14],对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UPI心理健康状况3种分类结果进行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分析,结果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类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35.758,P<0.001],见表1。

表1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3类心理状况百分比χ2检验[n(%)]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相较于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第一类学生与第二类学生的比例更高,差异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非独生大学新生心理状况更差,更需要心理工作者的关注。为了了解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进一步从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UPI问卷症状中挑选出频数最高的5条列出,见表2。

表2 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选取频数最高的UPI症状

从表2可以看出,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UPI问卷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爱操心”,“在乎别人的视线”,“总注意周围的人”,“对脏在乎”。粗略地从上述症状条目上看,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健康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和焦虑,对他人的关注和评价很敏感,缺乏安全感。

2.2 不同类型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UPI得分比较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UPI问卷的总分,或者心理健康程度的分类,均显示非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相较于独生子女大学新生存在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非独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学生生源地(农村vs.非农村)、贫困与否(贫困vs.非贫困)、民族(汉族vs.少数民族)作为自变量,对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UPI总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农村生源非独生子女(n=3807)的UPI总分显著高于非农村学生(n=2236),[t(6041)=6.128,P<0.001];贫困的非独生子女(n=2554)的UPI总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学生(n=3489),[t(6041)=5.526,P<0.001];汉族的非独生子女(n=5312)的UPI总分和非汉族学生(n=660)无显著差异[t(5970)=0.223,P=0.823]。

图1 不同性别、年级和家庭排行的非独生大学生的UPI得分

其次,以性别(男vs.女)、年级(本科生vs.研究生)、家庭排行(大子女vs.中间子女vs.小子女)为自变量,对非独生子女的UPI总分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6032)=15.743,P<0.001,η2=0.003],女生高于男生;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6032)=13.317,P<0.001,η2=0.002];性别×年级×家中排行的三重交互作用显著[F(2,6032)=4.813,P=0.008,η2=0.002],见图1。

对性别×年级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本科女生显著高于本科男生(Δ=2.162,SE=0.378,P<0.001),而女研究生与男研究生的差异则没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Δ=0.090,SE=0.424,P=0.831)。按照不同性别的年级差异进行的简单效应分析则显示,对于女生来说,研究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本科生(Δ=1.432,SE=0.412,P=0.001),而对于男生则无显著的年级差异。

而如果按照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家中排行差异,对性别×年级×家中排行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对于本科女生来说,排行中间的得分最高,既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大的得分(Δ=1.795,SE=0.779,P=0.064),又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得分(Δ=2.161,SE=0.839,P=0.030)。对于研究生男生,排行中间的得分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得分(Δ=1.942,SE=0.826,P=0.056),而与排行最大的得分无显著差异。至于本科男生、研究生女生来说,家庭排行间均无差异。

而如果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家中排行的年级差异,对性别×年级×家中排行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则显示,对于中间子女来说,女本科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研究生(Δ=2.709,SE=0.961,P=0.005),相反地,男本科生得分则显著低于男研究生(Δ=-2.177,SE=0.948,P=0.022)。对于其他家庭排行的男生或女生来说,均未发现显著的年级差异。

3 讨论

通过对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UPI总分进行比较,发现非独生大学新生的UPI总分显著高于独生大学生。在3类健康状况中,非独生子女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比例分别为10.3%和9.1%,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比例(8.1%和7.3%)。以上结果表明,非独生大学新生比独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非独生大学生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更低一些。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指个体(家庭)相比其他个体(家庭)所具有的资源或声望水平,主要通过包括资产、受教育水平、职业等关键性指标来衡量[15]。在本文的数据中,独生与否与是否来自农村的Spearman相关显著(r=-0.514,P<0.001);独生与否与是否贫困生的Spearman相关显著(r=-0.348,P<0.001);与父母的最高受教育水平的Spearman相关显著(r=0.478,P<0.001)。即总体来说,相比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更可能与更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在国外关于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经济地位存在负相关,例如抑郁、无望感、焦虑、敌意、低自我概念等;个体的生理健康同样与社会经济地位存在负相关,例如死亡率、心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癌症、关节炎等[16]。另外,之前若干针对国内大学生的研究也表明,贫困生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更多[4,6]。因此,更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可能是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独生子女的原因。其次,在对非独生的大学新生的UPI问卷的最常见症状调查还发现,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症状主要是对事情的反复确认、在乎别人的目光、在乎别人的看法、爱操心,对脏的过度敏感。可以将他们的症状简单的分为对他人的关注与评价的过度敏感,缺乏安全感。而这些症状可能跟他们的养育环境有关,非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利有弊,从好的方面说,有研究者认为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他们的心理理论水平会比独生子女发展得更好,他们更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更会关心和照顾他人[17]。但换个角度而言,这也可能会造成他们的不安全感,与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往往能够得到父母的全部注意和关心,但是在多子女家庭中,儿童往往需要跟其他兄弟姐妹竞争,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与照顾可能存在不确定感。除此以外,中国父母在教养的过程中很强调“察言观色”,同时,能够“察言观色”的孩子也更能讨父母欢心,这也可能强化了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做一个会察言观色的小孩,使得他们更为关注他人的目光和看法。

对非独生大学生群体内部进行分析,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非独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前人关于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的结果[10]。在本研究的样本中,家庭来自农村与否,与是否属于贫困家庭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74,P<0.001),和父母最高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607,P<0.00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比为3.03:1[18]。较低的家庭收入,父母较低的文化水平,一方面制约了农村大学生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可能面临的来自家庭乃至社会比较的压力[15],这可能也解释了本研究关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比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的结果。其次,值得留意的是,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自城镇的男女比例为1.12:1,而来自农村的男女比例则为1.67:1;卡方检验显示,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男女性别比显著高于城镇[χ2(1)=111.890,P<0.001]。这显示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这一方面会增加农村非独生男生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农村非独生女生受忽视或不公对待的可能性,总体来说对农村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19]。另外,中国的大学大多建在城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上大学时,会比城镇学生更有可能远离亲人,也更有可能感受到陌生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压力,由此而来的不适应和孤独等状态可能会使他们的UPI得分比来自非农村的大学生高。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非独生大学生中,女生的UPI分数高于男生的分数。这与之前的研究是一致的[4,20-22]。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具有更敏感、情绪容易波动的特点,在生活事件的影响之下更容易出现抑郁等症状[23];尤其在她们刚入学时,面临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而根据丁桂兰和荆玉梅针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女生的心理适应性总体得分低于男生,特别是在自我适应方面[24]。在本研究中,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非独生女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既显著低于女研究生又显著低于男本科生。这一结果表明,非独生女本科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她们从高中来到大学,环境的变化,引起心理上的波澜,加上女生更为敏感,她们在适应新生活方面可能会感受到更大的困难,如孤独、缺乏自信等;而对于研究生的女生新生而言,她们已经经历过本科时代新生适应的过程,积累了不少经验,加上她们年龄更大,心智比本科新生时期更为成熟,以上这些可能是造成研究生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本科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的原因。

本研究还发现,非独生子女中排行中间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更为突出。根据UPI得分的结果,排行中间的女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比排行最大和最小的女本科生都差,排行中间的男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比排行最小的男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在家庭排行这一方面,之前有研究表明,排行中间的个体在青春期时更可能有自杀或者自伤行为[25]。排行中间的个体,他们既没有哥哥、姐姐们的生活经验丰富,也不像弟弟、妹妹们那样被父母呵护、关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容易感到被父母遗忘和忽视,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26-28]。

综上所述,相对于独生子女而言,非独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这与他们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在非独生大学新生中,女性本科生,尤其是排行中间的女性本科生需要更多的关注。

[1] 樊富珉.大学生人格问卷UPI[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93年会论文,1993:16-16

[2] 辜美惜.应用高校新生心理健康UPI量表对我国的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08,22(5):214-217

[3] 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4] 刘淳松,汤福球.女大学生人格现状比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1):1054-1056

[5] 彭丽,曾小云.医专新生UPI测查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3(4):454-455

[6] 郑林科.贫困生UPI人格特征预测与核心人格特质探索[J].心理研究,2009,2(5):75-81

[7] 刘柏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检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976-978

[8] 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

[9] 刘淳松,陈正.理工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1530-1530

[10] 苏亚玲,谢晋晓.大学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0):1133-1134

[11] Lent S A,Figueira-Mcdonough J.Gender and poverty:Self-esteem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Children and Poverty,2002,8(1):5-22

[12] Petterson S M,Albers A B.Effects of poverty and maternal depression on early child development[J].Child Development,2003,72(6):1794-1813

[13] 王月云,孙维权,陆芳,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20(9):38-40

[14] Haberman J.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Vol.1.introductory topics[M].1978,New York:Academic Press

[15] Krieger N,Williams D R,Moss N E.Measuring social class in US public health research:Concepts,methodologies,and guidelines[J].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1997,18(1):341-378

[16] Gallo L C,Matthews K A.Understan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hysical health:do negative emotions play a role?[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129(1):10-51

[17] Bartsch K,Estes D.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children developing theory of mind and implications for metacognition[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1996,8(2):281-304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UR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19] 刘珊珊,曹枫林,李玉丽.农村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忽视与心理弹性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9(10):900-902

[20] Bayram N,Bilgel N.The prevalence and socio-demographic corre lations of depression,anxiety and stress among a group of university students[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8,43(8):667-672

[21] Hankin B L,Abramson L Y,Moffitt T E,et al.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from pre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emerg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8,107(1):128-140

[22] 王艳芝.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35-237

[23] 李丹,周艳,尹华站.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完美主义、自我和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7):545-549

[24] 丁桂兰,荆玉梅.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比较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30(3):76-78

[25] 吴颖,郭华,方益敏,等.大学生的安全感与其家庭出生顺序的相关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2):24-26

[26] Kidwell J S.The neglected birth order:Middle borns[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82,44:225-235

[27] Funahashi T,Ibuki Y,Domon Y,et al.A clinical study,on suicide among schizophrenics[J].Psychiatric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2000,54(2):173-179

[28] Kirkcaldy B.Birth order:Self-injurious and suicid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J].Psychology,Health&Medicine,2009,14(1):9-16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健康状况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