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2015-04-03王媛丽谢志杰汪玉兰南金花张洪国赫鹏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量表社交差异

王媛丽谢志杰汪玉兰南金花张洪国赫鹏飞

①中国.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北省张家口)075000E-mail:v3yuanli@126.com②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③河南省职业护理学院④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社交焦虑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1]。他们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2]。

Greenwaldhe和Banaji提出了内隐自尊的概念并将传统自尊称为外显自尊[3],证明二者相对独立又存在低的正相关,因此有可能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不同影响[4]。研究证明社交焦虑与外显自尊有着明显的相关性[5]。但其与内隐自尊的关系研究较少。

研究者[6]基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结构性分离提出了自尊结构,定义为自尊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形式,即高外显/高内隐,高外显/低内隐,低外显/高内隐,低外显/低内隐。自尊结构一致性影响个体的心理调适[7]。关于自尊结构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国内研究很少,蔡华俭[8]对焦虑和外显自尊及内隐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焦虑个体内隐自尊水平有高于外显自尊的倾向,正常个体外显自尊有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本研究试图研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它们的分离和社交焦虑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学生67人。IAT剔除错误率超过20%和平均RT大于2000ms。剔除SES和IAS不合格问卷,有效问卷58个,男生28人,女生30人。

1.2 方法

外显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该量表包括10个条目,分4级评分,总分范围10~40分。该量表信效度良好[9]。

内隐自尊测量:采用E-prime2.0软件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实验材料包括表达自我和非我的两类词语各10个,高频正性和负性形容词各22个。这些词语都是参照Greenwald和国内的研究中使用过的测量内隐自尊的材料。研究采取个别施测。程序记录每一次被试反应的时间和正误。以D分数作为内隐自尊的指标[10-12]。

社交焦虑量表:采用Leary编制的交往焦虑量表(IAS),该量表包含15个自陈条目,分5级评分。总分从15~75分。该量表信效度良好[13]。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内隐自尊效度检验

先检验实验工具的有效性,将所有被试的相容组反应时和不相容反应时都各自取对数,每个被试得到172个对数值(相容组86个,不相容组86个),分别计算相容、不相容组对数值的平均值,以及它们的D值,见表1。

表1 内隐自尊统计结果

本实验不相容部分D1=1.82,相容部分D2=2.69。说明本研究编制的IAT具有良好的效度。

2.2 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存在性检验

用配对样本t检验处理所有被试相容组对数平均值和不相容对数平均值,见表2。

表2 被试相容组不相容组关系(±s)

表2 被试相容组不相容组关系(±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项目相容不相容t反应时2.7950±0.0482.9240±0.07120.882***

从表2可以看出,相容组对数平均值与不相容组对数平均值差异非常显著(t=20.882,P<0.001),说明本研究中的大学生被试整体存在内隐自尊现象。

2.3 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社交焦虑的关系分析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以内隐自尊的标准分数减去外显自尊的标准分数的差表示。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社交焦虑、ZIAT-ZSES与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见表3。

表3 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及分离与社交焦虑相关(r)

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内隐自尊和社交焦虑之间相关不显著,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相关不显著。

2.4 不同自尊结构与社交焦虑

将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得分从高到低排列,取上端50%为高外显自尊组和高内隐自尊组;取下端50%为低外显和低内隐自尊组。又将4组结合,高外显/高内隐被试和低外显/低内隐被试分别16人,高外显/低内隐被试和低外显/高内隐被试分别13人。对4组的社交焦虑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

表4 自尊结构与社交焦虑关系

从表4可以看出在社交焦虑水平上4个组的组间差异显著,为更好表明是哪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对4组进行多重比较,见表5。

表5 自尊结构在社交焦虑上的多重比较

从表5可知,社交焦虑由高到低依次为低外显/高内隐,低外显/低内隐,高外显/低内隐,高外显/高内隐。低外显/高内隐与低外显/低内隐差异不显著,高外显/低内隐与高外显/高内隐在社交焦虑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低外显/低内隐与高外显/低内隐差异显著。

3 讨论

研究发现,被试将自我概念词和积极属性词相联系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将自我概念词和消极属性词相联系的反应时,说明大学生具有把自我同积极的事物或属性词相联系的倾向,更倾向于积极的自我图式,存在明显的内隐自我态度效应现象,即人们在无意识水平对自己的评价比对别人的评价明显偏高。而且从结果来看,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不存在显著相关,这说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结构。这与Greenwald等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些结果与以往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是一致的[4,12]。

研究表明,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这个结果与孙配贞等人在对初一新生的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3],进一步证明了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存在结构性分离的状况,也提示可以通过传统的提高自尊的方法来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

研究发现,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分离程度也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与孙配贞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3]。Brown&McGill的认同破坏模型(Identity disruption model)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他们认为不一致自尊结构个体自我认同的内在矛盾性导致他们的自我认同容易受到日常生活中事件性质的影响,使他们对这些事件作出积极或消极的感知和解释,从而使他们的心理调适和生理健康低于一致性自尊结构个体[14]。进一步详细的对4种自尊结构与社交焦虑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社交焦虑水平为低外显/高内隐>低外显/低内隐>高外显/低内隐>高外显/高内隐。而低外显/高内隐组与低外显/低内隐组及高外显/低内隐组与高外显/高内隐组在社交焦虑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低外显/低内隐组与高外显/低内隐组在社交焦虑水平上差异显著。这说明社交焦虑水平不因内隐自尊而改变,而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是显著的。同时研究却出现与前述研究和前人研究不一致的情况,即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一致性并未对社交焦虑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一致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在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的过程中,不仅要缓解症状,而且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另外,传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的方式是可行的。但是提高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一致性是否是一个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可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Westenberg H G.The nature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J Clin Psychology,1988,59(Supp117):20-26

[2] 栗文敏,刘丽.社交焦虑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4):37-39

[3] Leafy M R,Terdal S K,Downs D L.Self-esteem as an interpersonal monitor:The sociometer hypothe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3):518-530

[4] Grenwald A G.Farham S D.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measure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J].Joumal of Pers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6):1022-1038

[5] 高文凤,丛中.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276-279

[6] 吴明证,水仁德,孙晓玲.自尊结构的压力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1):68-72,67

[7] 梁宁建,吴明证,邱扶东,等.基于分化/整合视角的自尊结构与心理调适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32(1):104-112

[8] 蔡华俭.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9] 汪向东,王希林,马宏.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4-317

[10] Greenwald A G,Farnham S D.Using the association test to measure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6):1022-1038

[11] 蔡华俭,杨治良.内隐自尊的稳定性-成败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26(3):461-464

[12] 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48(6):796-801

[13] 孙配贞,江红艳,赵辉.初一新生内隐、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16-118

[14] Brown J D&McGill K L.The cost of good for tune:When positive life events produce negative health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1103-1110

猜你喜欢

量表社交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社交距离
关于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找句子差异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