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的敬老文化及启示

2015-03-29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孝经敬老

张 敏

(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汉代的敬老文化及启示

张 敏

(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敬老关系治国安邦。汉代是中国敬老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以孝治天下,政府从教育、舆论、礼仪、法律、选拔官员等各方面采取措施,营造出全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风俗。研究汉代敬老文化,对于我们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汉代;敬老;孝

一、概述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根据《礼记·王制》载,舜(有虞氏)之时已有敬老之礼:“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1]420周代对老者之“敬”更加具体。如规定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粗粮而吃细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要常备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要每顿多做一份,八十岁以上老人的食物要精致珍美,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应随时有饮食供应。除此之外,《王制》还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1]423“杖”是老人的手杖,是老人受尊敬的标志。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受尊敬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家到乡直至天子。以上材料表明,中华民族在先秦就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敬老文化。

之所以要敬老,除了伦理情感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敬老与治国安邦密切相关。《孟子·梁惠王下》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2]32文王施行敬老扶弱的仁政,结果天下归心:“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2]103文王善养老,所以得到天下父亲们的爱戴,最终取得政治上的胜利。以孟子的话作总结,就是:“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2]206

孔子对于孝中的“养”和“敬”有这样的论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29他认为孝的重点不在于养,而在于敬。“养”体现的是物质层面,“敬”则增添了文明社会特有的人文内容。而且此种“敬”不光限于自己的家庭,还要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故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善待老人、善待弱势群体是题中应有之义。尊敬老者,人心就会归顺,人心归顺了,天下也就安定了。家齐、国治、天下平的道理亦在于此。孝悌之道与治国之道就此融会贯通。

汉初的统治者奉行黄老之术,高祖、吕后、文帝、景帝以及窦太后都好黄老,不喜儒学,但是儒家具有普世价值的孝亲仁爱思想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不能因学派之分而舍弃。故汉初政治中亦不自觉地体现了儒家敬老思想。如刘邦尚未称帝时,亦根据现实需要,下令关中“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4]13。“三老”是一种负责基层教育的官职,其职责为掌管教化,表彰孝子顺孙,劝民行善。刘邦不仅免除他们的徭役,还赠送酒肉给他们。这一举措在随后几任统治者那里都得到了延续。如惠帝四年下了一道诏书:“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4]16“孝弟”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力田”为努力耕作。有这两种行为的人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优待。文帝十二年下诏“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4]22。

儒家敬老文化就从这一道道诏书中透露了出来——不管统治者喜不喜欢,都不可能背弃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敬老不仅是温情的,更是现实的。它的温情体现在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它的现实性关乎人心向背,关乎治国安邦。正如《礼记·乡饮酒义》说:“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1]1632人如果知道尊敬长者赡养老人,就能做到在家孝顺父母、敬事兄长,进入社会就能尊敬年长的人,形成好的风气,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汉代统治者基本上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敬”的范围被扩大了,从家庭延伸到了社会: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则以年老者为父兄,即《曲礼》所说的“年老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1]28。对不同年岁的长辈各有尊敬之礼,狭义的亲亲之孝变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政治社会伦理。

二、汉代敬老文化的内容

汉代敬老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敬老教育。我国先秦就已经有这个传统。《礼记·王制》篇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孔颖达疏引熊安生云:“国老,谓卿大夫致仕者;庶老,谓士也。”[1]239庠、序就是早期的学校及教育场所。“国老”、“庶老”就是负责教育的老人。但是这种教育都不面向平民。

汉代的教育远没有走向平民化。只是较之先秦有两个较大的进步:一是把《孝经》纳入教学内容;二是通过“孝弟”、“三老”、“里正”和“伍长”等广泛进行基础教育。

《孝经》相传是曾子所著,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亦是著名的孝子。《孝经》把“孝”上升到经天纬地的地位:“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5]30孝是所有美德的根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等级有各自要恪守的孝道规范。《孝经》在汉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汉文帝开始置《孝经》博士,平帝立《孝经》于学官,郡国以上的学校设经师。东汉把《论语》和《孝经》定为必读之书。故王国维先生说:“汉人授书次第,首小学,次《孝经》《论语》。”[6]

鉴于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学校教育,汉代统治者在乡里设立“孝弟”、“三老”等乡官,乡以下的组织设“里正”、“伍长”来普及孝道。这些职位都是由孝行出众者担任,可以发挥榜样作用,鼓励民众行孝。他们的另一个职责是奖励善行,劝民孝悌,敦厚民风。这种把孝亲敬老教育贯彻到基层的做法非常有效,在那个时代最大限度地突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对于美化风俗、感化百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皇帝率先垂范。两汉的皇帝大多能做到恪守孝道。如刘邦建立汉王朝后,不久就下诏尊太公为太上皇。惠帝即位后,立刻尊母亲吕后为皇太后,令各郡的侯王建立高祖宗庙,以表孝道;对兄弟也颇为优待,即使是不受吕后待见的赵隐王如意。尤其是汉文帝,为母亲薄太后侍疾时衣不解带并亲自尝药,成为舜以外唯一一个被纳入《二十四孝》的帝王。自高祖之后,汉代皇帝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东汉光武帝例外)。颜师古注:“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也。”[4]126除此之外,汉代皇室还非常重视子弟的教育,把《孝经》作为培养接班人的必读之书。昭帝、宣帝时期,年幼的皇帝以及太子、王孙甚至公主、皇后以及嫔妃都要学习《孝经》。

孔子曾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3]23讲的就是君主以道德教化治国,就会得到百姓的追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皇帝躬行孝道,官员和百姓就会效仿,从而影响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尊敬老者。

3.从政策上给予老人适度的物质保障和优待。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汉代统治者比较关心老人的生活,对老人的赏赐也是比较多的。遇到自然灾害,或逢皇帝即位、立皇后、立太子等大事,皇帝往往就会下诏书赏赐全国老人以钱、帛、米、肉等。如汉文帝刚一即位,就下了一道养老诏,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赏赐老人的标准: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得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在此基础上每人增加二疋帛和三斤絮。年纪越大的老人不仅得到的物质赏赐越多,形式也越慎重。对年过九十的老人发放养老粮时,必须由县令亲自督促检查,县丞或县尉亲自送交。不满九十岁的,由农政官员和令史送交。不执行诏令的要受到惩罚。文帝的这道养老诏是一个代表,两汉类似的诏书不胜枚举,鉴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除了赏赐实物,汉政府还授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王杖。《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弱。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7]1387持有王杖的老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尊重。1981年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记载:“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宫廷不趋……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8]持有王杖的老人等同于六百石的官员,侮辱持王杖的老人罪名等同大逆不道。政府让老人享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自然有利于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风俗。

4.奖励孝悌者,鼓励民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对于孝敬父母、慈于乡里的道德模范,汉政府会予以奖励,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各地选拔孝悌力田的贤者,免除他们的徭役负担。如惠帝四年下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4]16(2)对孝悌者进行物质赏赐。这样的赏赐在两汉非常多,几乎每位帝王都下过这样的诏书。如文帝十二年,“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4]20。(3)选拔孝悌者为官员。元光元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元朔元年,武帝又下诏,凡两千石以上官吏必须察举孝廉,否则按不敬和不胜任论处。汉武帝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官吏多为孝廉出身。到了东汉,举孝廉成为求取官职的必由之路。为了赢得孝悌之名,青年才俊必须孝敬父母、尊敬老人。(4)政府免除外迫公事、内乏资财的孝子的徭役,增加他们的经济能力,以便更好地孝敬父母。例如宣帝曾下诏:“今百姓或遭衰绖凶灾,而吏徭事使不得葬,伤孝子之心,朕甚怜之。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徭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4]39(5)对孝悌者赏以爵位。如宣帝本始元年,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成帝建始三年,赐孝悌力田爵二级。东汉中元二年,赐孝悌爵六级。通过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和各种奖励措施,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观念得以贯彻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这既有利于维护家庭和睦,亦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5.制定法律条文,惩罚不尊敬老人的行为,并宽容对待八十岁以上的老人。1957年出土的《王杖十简》记载了一个典型案例:“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英部游缴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太守上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9]这是西汉成帝时期对一起侮辱持王杖老人案件的判决,犯人被判处弃市。所谓弃市,就是在闹市街头对犯人执行死刑,陈尸三日,表示犯人被大众所弃。这个判决充分说明了汉代法律对老人的尊重。

不孝顺父母在汉代要受到严惩。《孝经·五刑章》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5]60,将“不孝”列为五刑之首。《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记载:“律曰:教人不孝,次不孝之律。不孝者弃市。”[8]67还规定不赡养父母、不听从生父的教训也属于不孝行为,可处以死刑。对不孝者的惩罚,最重的是弃市,黥城旦舂、完城旦舂次之,耐刑再次之*城、舂,从秦律,城即男犯筑城,舂即女犯舂米的刑罚。耐刑,一种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刑罚。。

汉代的法律对老人比较宽容。如汉宣帝认为老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得到照顾,下诏曰:“朕惟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4]41也就是说,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除了诬告及杀人、伤人之外,其余的都不问罪。

6.规范敬老礼仪。汉代的敬老礼仪较多,比较典型的是乡饮酒礼。《礼记·乡饮酒义》曰:“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1]1632乡饮酒礼是一种敬老尊贤之礼。参与者因年纪不同,或坐或立,体现出对年长者的尊重。所以孔子感叹道:“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1]1633老百姓只要观看了乡饮酒礼,就会明白孝顺父母、敬事兄长的道理,儒家的孝道很容易就推行开来。汉代乡饮酒礼与郡县学校祀先圣先师之礼同时举行。后汉光武帝建武五年,伏生的后人伏湛为大司徒,认为礼乐是政化之首,上书奏行乡饮酒之礼,得到光武帝批准。汉明帝永平二年,诏命郡、县、道行乡饮酒礼于学校,使其成为推行教化的重要仪式。

除此之外,汉代还有祀老人星的活动。《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弱……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7]1387老人星即寿星、南极老人,古人认为这颗星预示国家太平*《史记·天官书》记载:“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老人”即老人星。。汉代邀请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和皇帝一起祭祀老人星,显然承载了一种尊老、敬老的伦理价值观念。

三、汉代敬老文化的现代启示

诚然,汉代的敬老文化也有糟粕。如过于强调老人的权力和权威,忽视了子辈的权利,容易扼杀子女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造成愚孝、伪孝等等。但是作为一种良好的道德传统,这一文化还是能够带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1.从小学开始,把敬老孝亲真正贯穿到孩子的教育中去。众所周知,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场所有两个:学校和家庭。我国虽然一直在尝试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不得不承认,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分数挂帅,素质教育沦为口号。在教育体系中,本应受到重视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不属于各类升学考试的重要科目而成为无关紧要的副课,教学内容难以深入学生的思想中。

家庭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城市中四位老人、两位父母、一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俨然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视长辈的爱为理所当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道回馈。而在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农村出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就是留守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群体。,孩子缺少关爱,更缺少道德教育,因此,对孩子进行敬老孝亲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汉代奉为教育经典的《孝经》和《论语》中,有许多直到今天依然熠熠闪光的宝贵思想,尤其是汉人对经典的尊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良好的道德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这个学习的过程,就应该从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开始。

2.营造尊敬老人的社会风尚。“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影响,“礼仪之邦”似乎离中国越来越远。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老人摔倒了无人敢扶的新闻屡见报端。不少人质问:“一个连老人都扶不起的民族还能扶起什么?”“中国人到底怎么了?”反思现状之余,不妨把目光投向汉代,汉人的宽袍博带中透露出的温文尔雅的彬彬之礼,那些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美誉的淳朴道德,是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百姓共同努力营造出来的。我们今天也在营造这种氛围,可是收效不大。汉代在敬老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这种制度对于当下有何借鉴意义,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老人应以身作则,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尊敬的对象。针对上面那个“中国人到底怎么了”的问题,网络上有这么一个答案,得到不少人的赞同——“不是中国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个答案很尖锐,也有些偏颇,可是为什么有不少人赞同呢?就是因为在我们社会,为老不尊的老人也常常出现在媒体上,引起民众的反感。年轻人之所以不敢扶摔倒的老人,很多是担心自己会受到老人及其家属的讹诈。在道德方面,一个好的榜样不一定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可是一个坏的例子却会如同蝴蝶的翅膀,煽起人们想像不到的风暴。政府在舆论宣传方面比较重视让年轻人敬老,却忽视了对老人的道德要求。如果老人能以身作则,如汉代的“三老”一样,成为道德的楷模和年轻人的榜样,并肩负起基层教化的责任,相信尊敬老人的风气会更加浓厚。

4.父辈权利意识的觉醒,有助于培养年轻人尊老敬老的观念。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统计,我国失能老年人口将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慢性病患者的老年人数和空巢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一亿大关。这些老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如果没有子女的悉心照顾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他们将老无所依,晚景凄凉。2013年7月1日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但是如何保障这些规定的实现却是一个难题。在汉代,老人是家庭的最高权威,掌管经济大权,子女即便出于现实考虑,也必须顺从父母,承欢膝下,从而在客观上营造出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局面。当今中国家庭中,父母为子女奋斗、牺牲的思想占主流,自身权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今天的父母们能摆脱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关爱孩子时,也注意关爱自己,爱护自己的健康,重视自己的生活乐趣,不仅可以让自己享受更多的幸福,也可以让孩子学会尊敬父母,有助于培养他们尊老敬老的观念。

老年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关怀老人就是关怀人类自身。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年轻人就会看到奋斗的目标,对国家充满希望。因此,研究汉代敬老文化的内涵,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礼记正义[M].郑玄,注,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杨伯峻.孟子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3]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4]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孝经[M].邢昺,疏.李隆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81.

[7]范晔.后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4.

[8]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汉墓释文[M].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2.

[9]陈贤儒.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J].考古,1960(9):67.

The Han Culture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 and Its Implications

Zhang Min

(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Law,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Respecting the age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overning of the country. The Han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when the culture of respecting the aged was greatly promoted. The kings of the Han Dynasty held the belief of “administering the country by filial piety” when they were in power. The government took various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everyone in the country would respect the elderly people. The study of this culture in Han Dynasty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and the maintaining of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Han Dynasty;respecting the elderly;Filial Piety

(责任编辑:祝春娥)

2014-09-01

张 敏(1979- ),女,湖北随州人,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B22

A

2095-4824(2015)01-0032-05

猜你喜欢

孝经敬老
近20年来明末至清中期《孝经》学研究述评(2001—2020)
《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讨论中心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昆钢养生敬老中心设计实施初探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敬老爱老防跌倒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年走失50万老人”揭示敬老事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