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建设、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间互促共进机制的构建

2015-03-26杨英法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古城旅游生态

杨英法

(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056038;2.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43007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生态环境日益面临巨大压力,甚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人们开始不断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的工具理性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日渐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已经成为超越种族、文化、国别和价值体系的普世价值。中国拥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进程,中华文明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曾在历史长河中孕育过数不清的古代城市。保护古城有助传承中华文脉,维持中华文明固有属性,并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乃至国际影响力[1]。在全民旅游时代,保护古城还具有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价值。生态建设本来就是古城保护的题中之义,要保护古城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必然需要保护古城内部及周围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同时,古城的生态建设和完整保护又是发展旅游业等文化产业以及打造古城品牌形象的宝贵资源。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既需将古城保护纳入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也需将其经济开发构筑在生态建设和古城保护的原生根基之上,将其生态建设融入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因此,生态建设、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只有构筑起三者间的互促共进机制,才能实现生态建设、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 当前古城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古城或在自然地貌的变迁中沉寂于地下,或在风霜雨雪的自然雕琢中荡然无存。然而,仍有一定数量的古代城池幸运地穿越历史时空一直保留乃至使用到现在,或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开发中得以重现天日。不管怎样,我们今天所见散落于中华大地边边角角上的每座古城,都是其所在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并在历史时空的穿越中随时烙铸上每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因而,古城既是所在地域、所在时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文脉得以传承的文化寄托。古城不仅在工业化塑造的现代城市群中给人以别开生面的心灵体验,而且是展示中华物质文明和传承中华固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同时,古城跟其他城市一样,也需要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不断实现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然而,当前,我国的诸多古城在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没有把握好三者的契合点,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1 过度开发导致古城保护和生态建设陷入危机

古城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以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文化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众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对生活品味和生活档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在繁忙工作之余,到历史文化名城休闲旅游,在品味古城历史风貌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并陶冶自我情怀成为当今的旅游热点。与此同时,古城所在地也深刻意识到古城旅游开发的巨大市场前景和经济潜力,纷纷将古城旅游开发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满足古城旅游迅猛发展的需要,各地古城旅游景区大量兴建交通基础设施,修建宾馆、餐馆、超市和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古城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游客的蜂拥而至以及大量旅游废弃物的排放不仅破坏了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而且日益超出古城所在地生态承载能力的极限[3]。如丽江古城旅游过度开发带来的水污染曾对古城保护和生态建设造成过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1.2 拆古城、建新城,严重破坏了古城资源

古城作为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具有历史的唯一性,一旦被破坏,是无法恢复的。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古城所在地的市场价值观念也日渐觉醒,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也显著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建筑与之配套。为追求现代生活的高效、便捷,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成果,除推动古城所在地的现代化进程外,别无他途。尤其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多古城在巨大的市场商业利益面前,在很多人眼中日益变成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因此,拆古城、建新城,让古城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腾位置,成为一些地方城市发展中普遍出现过的问题。如济南曾经拥有比较完整的城墙和大量的市内古建筑,但随着济南土地资源的紧张和土地价格的上涨,古城墙和古建筑不得不在商业利益的追逐中纷纷被拆除。如今,在济南,已经看不到古城墙的任何痕迹。

1.3 盲目复建古建筑,破坏古城的人文自然生态

古城作为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历史缩影,相比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给现代人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置身古城,人们不仅可以亲眼目睹古代建筑文明的高超技艺,而且可以全面享受古代城市生活中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的生活理念。尤其是古代城市一般能够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巧妙地合二为一,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显然,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火爆,古城已经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为此,一些地区企图通过大量建设复古建筑来恢复城市的历史风貌,乃至一些曾经为推进城市发展而大量拆除古城建筑的城市,也在旅游升温地刺激下大量尝试恢复重建拆除不久的古代建筑。然而,建设复古建筑并不等同于古建筑本身,古城之所以能够成为吸引游客的宝贵资源,正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历史唯一性、不加雕琢的原真性和与自然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完整性。盲目复建不仅无法恢复古城原貌,而且会破坏现存的古城风貌,并对古城的人文自然生态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

2 构建生态建设、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间互促共进机制的内在机理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下,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之余,到历史文化名城休闲旅游,品味过去,陶冶情操,成为当今休闲旅游的重要内容。推进古城生态建设、古城保护与经济建设的互促共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质正是如何在古城旅游开发和保护上找到最为合理的平衡点。在古城旅游开发中,应当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古城的旅游开发力度。保护古城,应当将古城内部及周围的人文自然生态最大限度地保护下来。因为,古城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时空、经历岁月沧桑的洗礼而依然存世于今天,正在于古城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对古城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构成了可靠保护。如果说古城是博物馆中陈列的展品的话,那么古城所在区域范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就如同保护这件展品的玻璃罩。同时,推进古城保护,维持古城生态,还需要以古城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筹集资金、提升技术和吸引人才。之所以要构建生态建设、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互促共进机制,就在于三者之间存在相关互动关系,其中任何一方的发展均可带动、助推其他两方的发展。

2.1 古城保护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宝贵资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关键阶段,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已成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方向。在此背景下,挖掘各地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推进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显然,古城原生质朴的古代建筑、优美和谐的宜居环境和传统纯正的民风民俗,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只有提高古城的资源意识,推进古城的切实保护,将古城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真正地保存下来,才能在文化旅游市场日渐繁荣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优势。如平遥古城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初期,也曾面临是否拆除的两难决策,但最终被保存下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繁荣,平遥古城显然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2.2 经济发展可为古城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基本条件

古城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将古城的原生风貌留给后人,还在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重要资源。尤其是不可因古城需要保护而因噎废食,陷入只保护不开发的悖论。因为,古城保护和生态建设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需要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更离不开高薪聘请的专业人才[4]。只有推进古城生态建设、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才能以古城保护和生态建设所形成的优质文化资源和品牌效应,推进古城以旅游开发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只顾盲目开发、过度开发而忽视古城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样不足取。当前,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都曾在巨大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出现过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的现象,如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的过度开发都曾给其人文自然生态环境和古城保护造成不小的压力。随着平遥古城居民外迁的完成和丽江水环境的改善,如今两处古城已步入经济发展、古城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性轨道,其生态改善和建筑保护所需资金基本由旅游开发收入提供。

2.3 生态建设有助于实现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日益成为具有高度价值认同的全球意识。即便一般城市,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也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时代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归根结底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5]。显然,人的发展既需要日渐丰富的物质满足,也需要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同时,随着民众生态意识的不断觉醒,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古代城市在城市选址、规划、设计、材料和建设中,明显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和合的生态和谐思想在古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6]。古城保护不仅在于保护古城建筑本身,还需要保护古城的自然和人文生态。因为,离开古城所属的自然人文环境,古城保护既难以实现,也无法以优美和谐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必将使古城经济发展丧失活力。因此,生态建设既是古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古城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生态建设,有助于实现古城保护和开发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3 生态建设、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机制的构建路径

生态建设本来就是古城保护的题中之意,且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已成为人类共识。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座古城。据统计,截至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认可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达到110个。古城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信息,穿越时空的风雨而存世于今。今天,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保护中华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重建中华民族固有精神家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标志。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古城跟其他城市一样,需要推进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古城日渐成为繁荣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然而,古城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古城持续的生态建设和科学合理的保护。古城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其生存和发展同样离不开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交互滋养。因此,推进生态建设、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机制的构建,已经成为实现古城科学和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

3.1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制定科学的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规划

目前,环保、节约、低碳、循环利用等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正在有力助推着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保护古城首先要保护其本真的自然和人文生态,以保护历史环境为中心,坚持合理利用,永续利用,摒弃保护就是盲目重建的观点。地方政府的文物保护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要开展部门合作,将文化保护纳入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古城保护关键在于确定城市长远规划时,为古代建筑留出足够的存在空间,保持古城内部及周围区域内自然生态的原生状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古城周围建筑也要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做到古城周围建筑与古城建筑格调一致。制订古城保护规划时还可以参考国内相关古城保护的成功做法,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古城保护和研究中心,或者与所属地方高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提升古城保护的技术水平和规划水平。

3.2 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确定经济发展目标

古城为历史文明的现代缩影,具有唯一性,一旦被破坏,将无法修复,且其原真性和完整性是其资源属性的本质特征,是吸引游客、繁荣经济的关键所在。然而,古城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具有一定的承载极限,如果开发过度必然会对古城保护及其生态系统造成无法修复的伤害。因此,古城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必须维持在一定限度内。为此,古城所在景区管委会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合理规划景区基础建设,科学评估古城生态承载极限,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每天的游客接待上限。同时,古城所在地应当在不危害古城完整性和原真性以及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挖掘古城的游客接待潜力。例如,可以围绕古城构建绿化游憩带,开发出丰富的民俗旅游项目,构建依附于古城品牌的旅游次中心。另外,古城所在地每年都应当重新评估古城的游客接待能力,并根据评估结果随时调整每天的游客接待量,切勿以牺牲古城的完整性和生态环境去换取经济的短暂发展。

3.3 健全组织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推进生态建设、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进,关键在于统筹组织管理,以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将古城的保护与开发纳入制度化轨道,使古城发展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行为都能有章可循。推进古城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在于完善与古城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的法治建设。鉴于在古城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权能分散、部门重叠和多头管理问题,要不断立足古城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古城保护和开发的管理体制。比如,可以成立古城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或古城旅游开发管委会,将古城保护和开发中的权利适当集中在特定部门,做到权责明确。古城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增设古城旅游发展指导办公室,负责古城景区的行业管理、品牌宣传、市场监管和服务指导。此外,还可以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如由古城所在地居民组成古城旅游行业协会,对古城旅游活动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古城作为城市对外沟通的窗口,直接代表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加强法制建设,塑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也是推进古城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3.4 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

古城保护和生态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很大一部分古城能够得以保存下来,正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否则,古城早就被淹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主导的现代化潮流之中了。因此,保护古城和进行生态建设所需资金一般无法自筹。即便推进古城的旅游开发,也需要兴建相关基础设施,这同样需要一笔不菲的投资。正是因为资金匮乏,古城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无从展开。为此,可以考虑推进古城融资渠道多元化,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外来资金乃至外国资本积极投入到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之中。另外,古城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人才。对此,古城所在地政府可以依托地方所属高校,在古城所属地方成立与古城保护与开发相关的职业技术学校,依据古城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之提供诸如古城旅游管理专业、古城城建规划专业、古城导游服务专业和古城生态建设专业等对口需要的专业人才。

[1]霍剑莉.关于古城保护的思考[J].丝绸之路,2012(4):106-108.

[2]黄玉理,王玉琼,张薇,等.古城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243-247.

[3]李丽蓉.浅析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J].当代经济,2012(4):34-35.

[4]蔡飞,樊春梅,孙蓉丽.丽江古城旅游发展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11(6):61-62.

[5]胡敬华,杨新培,郭瑞清.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内蒙古气象,2008(3):43-45.

[6]杨英法,戴雅娜.建筑与文化融合的创意策划[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6):108-110.

猜你喜欢

古城旅游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旅游
生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