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日语教学方法探析

2015-03-20孙波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日本文化跨文化交际

孙波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日语教学方法探析

孙波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随着中日两国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员往来不断加强,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日语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亲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日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时代的必然需求。而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的翻译法的优势与直接教学法的优势相结合,并且辅之以日本文化、日本人思考特性内容的导入,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日语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翻译教学法;日本文化

随着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熟知和理解异国文化、风俗和习惯、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如今,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特别是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应当仅止步于开设某一门课程、亦或是做几场讲座,而是要融入到学生外语学习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从传统的翻译教学法、间接教学法、听说法、情景教学法到直接教学法,我国日语教育教学的模式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这当中要以翻译教学法和直接教学法最为突出。翻译教学法的培养遇到学生读、写能力强而听、说能力弱的瓶颈。直接教学法这种淡化语法、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方法虽备受瞩目,也面临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倘若将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结合,尤其是借鉴直接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用日语理解日语、用日本人的思考方式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能力的这一特点,必定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在当前日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担负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使命。随着中日两国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员往来不断加强,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日语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亲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日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需求。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外语教学研究受到重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日语教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不断呼吁应当重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因此,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文化和语言的学习结合起来的日语教学值得深入探讨。

二、日语教学方法

日语教学方法主要有翻译教学法与直接教学法,以及将这两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整合式教学法。

(一)翻译教学法

翻译教学法,亦称语法教育法。它是“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方法,以翻译和语法复习为主要教学活动”[1]。在日语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学法主要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详细讲解语法、分析句法、翻译文章,注重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确切理解。

翻译教学法以语法为教学中心,辅之以教材讲解和翻译,偏重背诵、默读以及默写。翻译教学法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翻译能力较强,而且受益于语法知识的日积月累,遣词造句行文较为规范。但是,由于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偏多,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抄写语法点,课后一味的死记硬背,听、说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积累的语法点缺乏应用。并且,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教师教授语法和翻译教材,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少,教学授课缺少趣味性,课堂气氛明显沉闷。此外,翻译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学生虽可以按照语法排列顺序遣词造句,然而因为过分注重语法而忽略句子本身的含义,造出的句子多数是“中国式”的,不是地道的日语,且造句时思索时间长,做不到“脱口而出”。

(二)直接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即语言直接教学法,也称“反语法翻译教学”、“自然教学法”或“现代教学法”,它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运用母语、不用翻译而是直接运用目的语进行会话、交谈、阅读教授外语的一种教学法。[2]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直接教学法强调教学全程用日语组织教学,而不运用汉语解释,淡化语法的讲解,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模仿的形式来理解语境、用法,并进行记忆,不强调一一对应的翻译性理解。直接教学法选择尝试用日语去解释日语,让学生在日语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日语的用法,因而掌握的日语较为地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国式日语。同时,课堂教学淡化过分深究语法,注重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培养[3],教师与学生互动场景较多,课堂气氛活跃。然而,由于忽略语法讲解和对应的母语翻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容易出现模棱两可、不扎实、不到位的状况。全程用日语授课,对授课教师水平和能力要求较高,也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属于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导入困难。对教材的难易程度的编写、以及是否有配套的教辅资料,都成为直接教学法的限制因素。

(三)翻译教学法与直接教学法的整合式教学法探讨

翻译教学法的问题主要在于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不完善、学生的日语学习也只限于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日语以及日语现象、日本文化进行考察性的理解,无法置身其中,融入到语境中去,缺乏对日语、日本文化及习俗在日语上的影响等的系统性把握。因此,翻译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模仿日本人的思维模式,逐渐摆脱母语对应翻译所带来的干扰。同时,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日语的积极性。直接教学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在完全用日语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确实地把握学生是否理解。[4]同时,部分日语语言、文化的背景知识难以用难易度小的日语词汇或句子进行简单、概括、明确的说明,导致课程导入比较困难。因此,在直接教学法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日本文化、语言现象、日本人的思考性特征可以适当地用母语进行前期介绍,为日语学习做好前期准备。同时在遇到难点、重点的日语语言现象之时,可以适当结合翻译教学法的优势进行弥补。将翻译教学法和直接教学法有机的整合起来,并适当的加入日本文化、日本人思考特性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日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特定日语语言现象、语法现象的应用能力。如此,可为之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跨文化交际下的日语教学模式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接下来,笔者试图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五个方面对“整合式教学法(翻译+直接)+日本文化+日本人思考特性”做详细论述。

(一)教学过程中日本文化的导入

在高等教育的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会另外开设日本概况、日本商务礼仪、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等课程以辅助日语语言的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因为有这些辅助性课程的设置,在纯粹语言学习的课堂上容易忽视日本文化的导入,使得学生在语言学习课堂上遇到的困惑,被延续在其他辅助性课堂上去解决,从而造成知识学习的滞后。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配合概论等课程,循序渐进的导入日本知识、日本国民性、日本文化等一系列相关知识,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语言学习的困惑、调动沉闷的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譬如,解释“侍”(samurai)[5]一词时,单记“侍”即“武士”似乎显得有些乏味。若对其稍加解释,即“武士”写作汉字侍奉的侍字,而武士的其实本来就是侍奉朝臣、贵族的士族阶层,因此在日语中“士”也叫做“samurai”。既可以活跃气氛,也可以丰富学生知识。

上世纪初期开始,日本文化、日本论的研究出现热潮,如鲁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根千枝的《ㄆテ社会の人間構造》、土居健三郎的《甘之の構造》、司马辽太郎的《ニの国のかたち》等研究日本文化的代表作品先后出版发行[6]P308,日本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将这些丰富的日本文化知识与日语教学相融合,可以起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配合直接教学法中的用日语解释日语、使学生用日语理解日语的教学特点,日本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显得极为必要,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为前提,使学生在努力学好语言本身的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日本文化知识,以及了解并掌握日语语言背后所凝结的日本文化特征。如此,在未来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应用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二)日本人思考特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

在日语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跨文化的语言现象,难以通过语法解释跟学生说明,有时即便是用语法分析,由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法一一对应,只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久而久之,遇到如此难点,教学则变的缺乏趣味性。然而,如果稍对其背后包含的日本人的思考特性加以分析、解释的话,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起来。例如,日本人吃饭之前经常用到的“頂きます”。日本人习惯当做好的饭菜放在面前,即将食用时,双手合十,做祷告或是许愿状,说一声“頂きます”之后开始吃。而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特别是现代,没有这样的习俗,所以便将其直译为“我要开动了”,是开动什么了呢?开动火车吗?遂显得有一些突兀和不自然。而如果对其稍加解释,比如“頂きます”的动词原形是“頂く”,它是“もらう”的敬语形式,而“もらう”的意思是从别人那里“接受”、“领取”,那么结合上述情景,“頂きます”最为确切的含义则是,“我要接受您的食物(的款待)了”、“我要享用这份食物了”,其中又体现着日本人对自然、对食物的敬畏、也包含着对辛勤料理食物人的感谢,所以通常会包含感谢之情的说“頂きます”,并且临走,买单付钱的时候也不忘对店员补上一句“ご馳走様ごした”(多谢您的款待)。如此一来,学生也会课堂实践中丰富知识,学以致用。

再者,日语中的被动语态,例如,比起“〇〇にすゐ”,日本人会经常选择用“〇〇になゐ”,表示“这不是我自己决定的,而是被告知这样做,或是其他人决定这么做”。又如,动词“れゐ?られゐ”形式,在表示被动含义之外,还表示自发性、可能性[7]、尊敬对方的意思。[8]P146单纯去要求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的话,教学过程难免变的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倘若在导入这一语法点的时候,分析和讲解其背后所包含的日本人的自然观、语言心理、民族文化的话,则会变的有趣些。日本人崇尚神道,神道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对自然的敬畏,相传日本有八百万众神,就连普通的一颗树上也住着神仙,日本又是岛国,灾害频发,人置身于自然的绝对强大之下,个人的能力以及主观意愿显得格外微弱。因此,体现在语言以及其思考特性上便是,使用被动语态,即这不是我自身的意愿,而是被(告知)如此做,进而被动的表达方式里又包含了尊敬、自发等的含义。[9]

所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和导入日本人的思考特性这一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也可是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尤其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颇有裨益。学生可以用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去理解日语,并处理与日本人沟通和交往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主张学生用日语去理解日语、用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去理解日语现象以及日本文化固然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益处。然而在注重此番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培养,特别是外语专业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培养。关于文化差异等,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分的夸耀或者贬低某一方,采取客观、平衡的眼光与论调进行说明,同时也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不仅如此,结合日语教学的特点,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例如,日语中所用的汉字虽然与现代汉语中的汉字大同小异,可是所包含的意思却不一定相同,有可能是古代汉语的用法,亦可能是日本人借用汉字来表达其他意思的用法。所以在此过程中只有不断加深自身国学素质和修养,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语言背后隐藏的深意。

(四)主要方法

结合翻译教学法和直接教学法的整合式教学,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导入日本文化、日本人的思考特性等知识点,注重学生对日语语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特性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引入日文原版教材,并尝试编写适合中国人日语学习的日文版教材。日文原版教材包含日本人的潜在的语言心理和社会价值观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其价值观念、日语语言特质的理解。可以适当选用日本中小学国语教材以及日本国内针对留学生学习日语所使用的教材。

2.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团、讲座、论坛、企业实习等多元化形式,拓展学生的日本认识,加深对日语语言背后日本文化、日本人的思考特性的理解。同时设定一定情景建立日语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去日企实习,体验日企文化,提高日语应用频率。

3.广泛阅读日本文化书籍、观看日本影像资料,使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文化构造,日本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提交读/观后感的形式、或者组织讨论,加深理解和认识程度。

4.积极鼓励学生选修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语言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在专业内部设置中日文化对比性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特点,通过对比抓住不同文化的特质,才能更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

(五)意义所在

将传统的翻译法的优势与直接教学法的优势相结合,并且辅之以日本文化、日本人思考特性内容的导入,无疑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摩擦、文化冲突的困惑,一方面又给教学增添了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单方面的教学方式,无论是翻译教学法,还是直接教学法均有缺陷,而将其二者的优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把握比例分寸,同时利用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的特性,将日本文化理解以及日本人思考特性的理解引入教学,既可以满足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也随之深入,而在此过程中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也越来越成为需要。日语教学法也在在实践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不断趋于改进和完善,培养高素质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既成为摆在每位日语教育者面前的课题[10],同时也是责任。

参考文献:

[1]方伟琴.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40_44.

[2]欧阳智英.浅议外语教学中的直接教学法[J].考试周刊.2013 (4):68_69.

[3]杨言洪.关于基础外语教学的几点浅识[A].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北京:对外经贸大学,1992:71_73.

[4]刘犂.外语教学的直接教学法[J].人民教育,1963(1):33_36.

[5]新村出.広辞苑:第六版[Z].東京:岩波書店,2008.

[6]船曳建夫.日本人論再考[M].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3.

[7]谭爽.日语中常用的“可能”表达方式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87_188.

[8]佐々木瑞枝.外国語よしこの日本語[M].東京:講談社現代新書,2007.

[9]刘亚燕.从「れゐ」、「られゐ」中看日本人的心理[J].龙岩学院学报,2009(3):102_105.

[10]杨丹.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日语教学法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1986(6):209_210.

(责任编辑:刘朝霞)

中图分类号:H36_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_2109(2015)07_0097_04

收稿日期:2015_01_16

作者简介:孙波(1987_),男,蒙古族,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日本文化。

Analysis on Japanese Teaching Method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SUN Bo

(Schoo1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Po1ytechnic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

Abstract:With the sca1e of bi1atera1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xtended,communication of peop1e between two countries is more often,the person who has abi1ity of inter_cu1ture communic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we11 received.The abi1ity of inter_cu1ture communication of students a1so becomes education objective of Japanese teaching.It is so inevitab1e.Furthermore,in the process of Japanese teaching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1 teaching way of trans1ation with direct method of 1anguage teaching,moreover importing Japanese cu1ture and Japanese characters,is so better for bringing up the student's abi1ity of inter_cu1tur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inter_cu1ture communication;Japanese teaching method;direct method of 1anguage teaching;teaching method of trans1ation;Japanese cu1ture

猜你喜欢

日本文化跨文化交际
日语寒暄语背后的文化解析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基础日语教学阶段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