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发展态势研究
——基于2010—2014年核心期刊数学类论文统计

2015-03-20高经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论文院校

高经芳,张 勤

(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 350108; 2.三明电视大学, 福州 350108)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以此文件的出台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为标志,我国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入内涵发展阶段。

以此为契机,高职教育的基础能力得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大有提高。然而,高职数学作为高职工科类与经济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之一,业界普遍认为其发展不尽人意,课程内容单一、缺乏明确的应用性及层次感等。基于此,笔者对全国部分核心期刊中涉及高职数学的论文展开研究,试图梳理出近五年来我国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和发展态势。

一、研究设计

(一)论文的来源

研究的论文均来源于中文核心刊物,其中数学教育类的有《数学教育学报》和《大学数学》;高教研究类的有《中国成人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职业教育研究类的有《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共计十种核心期刊,采集期刊中2010-2014年间有关高职数学的论文,共211篇。

(二)数据的获取渠道

论文具体内容获取渠道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在不同的刊物中分别以“高职”、“数学”、“高职数学”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论文,采集选定论文的数据,包括论文发表的数量、论文研究主题、第一作者信息和研究经费的来源渠道等。补充的获取渠道是学院图书馆征订的相关期刊。

二、研究内容

(一)论文的刊载数量及分布

表1显示出论文的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分类的情况来看,单纯从课程自身角度出发研究的论文越来越少,关于高职教师队伍及学生特点的传统性研究论文也日益减少,而以有新理念的创新改革论文却保持不减的势头,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和专业需求的论文比例逐渐增加。

(二)研究主题的变化

1.关注国外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新思维:论文除了关注传统的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模式和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能力本位”模式[1]外,还“借鉴芬兰职业教育创新机制、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和国家核心课程设置与改革等成功经验,开发高职数学职业模块”;[2]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两年制学院的数学课程改革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提供不同的数学课程与方案,以及利益相关者介入数学课程标准的改进与完善”,[3]提出了相应改进举措,并且对微积分课程改革,以“重构课程体系、确定合理要求、突出工具的作用”[4]的全新视角,对我国高职工科数学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同时为我国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和设计带来诸多启迪。

表1 2010-2014年核心刊物所发表高职数学论文的数量及分布(单位:篇)

2.新教育理论和思想融入高职数学课程研究:近五年来有许多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在高职数学实践中引入数学实验来淡化让高职生“谈虎色变”的计算技巧,引入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合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方针。

很多出现于上世纪末的新教育理论和思想也融入高职数学课程研究中,有教育生态学、大众数学、默示知识、顶点课程等,如王新成认为,基于顶点课程理论视角下的高职数学项目化综合实训的教学改革,更加贴近专业实际、更加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并且具有相对独特的含义、多元的目标、灵活的实施模式,对当前的高职数学教学的质量建设、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都被简单误解为“专才”,甚至是缺乏情感的“机器”,直接的举措就是在高职院校中大量砍伐这些所谓的“无关”课程,从而造成高职教育中“重专业教学、轻文化积淀”的普遍现象。近年来,很多教育人士开始反思这一举措,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其本身首当其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人。通识教育研究中的多篇论文都谈到了在满足学生专业需求的定向性数学技能基础上,如何通过数学通用教育所具有的“文化性”,来促进学生的修身养性,通过欣赏数学之美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讨更趋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一直是高职数学课程的重点之一,相关研究成果也不少,其中“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实施效果的论述,大胆地提出了建设数学案例资源库的不同设想。针对高职生基础知识程度良莠不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分层教学法和多元化教学模式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也有效地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STS教育与高职数学融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一文介绍了STS教育融入高职数学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对传统的教学法,如双主导学教学法、情感教学和情境创设、直观性教学法,给出了其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新解。对近十几年来针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而引入的高职教育方法,如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师生互助式教学等,展开了利弊的探讨。总而言之,对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都不同程度地从注重内容的教学向注重能力培养上转换。

4.研究调查方式和评价机制更趋科学化:对高职数学的现状和学生对教学的看法,不再单纯采用教师的个人见地和个别学生的反馈,而是更多地采用问卷调查、量化分析等形式来获取数据和结论。如《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一文,“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个方面综合、全面地研究了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量化分析高职数学知识应用需求调查》一文采取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现场调查三种形式,对高职院校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进行了量化分析,对量化的数据构造函数并进行绘图,大大增加了调查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5.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学生学情的研究热情不减:高职院校多由几所中专或者大专院校合并而成,教师队伍普遍参差不齐。因此,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论文也不乏存在,如《当今高职数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职后教育》、《通过数学建模打造合作团队》等。还有论文提出时下对高职数学教师职业素质的新要求,如《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提出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应具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结合专业进行教学的能力、根据学情编写教材的能力、应用先进教育技术的能力、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能力和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6]《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团队建设探析》文中立足高等数学专业化改革的要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团队建设的意义,并指出了团队建设的五条途径。

近几年,高职学生生源有普高生、对口生、单招生、“3+2”生等,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据不完全统计,高考数学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满分为150分)很少,有的学生甚至仅几分。多篇论文都提到了学生对数学的厌学调查,针对这种情绪,关于培养高职学生数学兴趣的论文应运而生。《职业院校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文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职业院校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学生数学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缺乏兴趣、高焦虑、低自我效能感、责任感缺失等心理障碍的相关策略,以期让职业院校学生重新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7]同时也有多篇论文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大力主张改革考核方法,比如从传统的期中、期末“两考制”,改为“一页开卷”评价形式。

高职数学教学从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转向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已是大势所趋,但在课时不多的高职数学教学中,要完成哪些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探讨的重点,从早期比较功利地强调高职数学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简单结合,即注重单纯的应用能力训练,到近年来众说纷纭的各种能力需求,从小视野的数学运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方法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到大而论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这两年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论文占有相当篇幅。

6.教学实现平台的多样化:近年来,高职数学教学平台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已是昔日黄花,首先是教学内容设计和开发的改革,把计算机与数学软件运用于高业数学教学中,把数学实验作为传统教学、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相结合的一种实践,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其次是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课堂试听效果,增加课堂容量,突破课堂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最后是课堂教学的扩展改革,现代网络学堂突破了时空限制,将教学活动扩展到每一个地方,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以外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征。

(三)第一作者的信息

从表2可以看出,高职数学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主要来自高职院校,除2014年外,均达到同年总数的80%以上;其次是从事高职研究的本科院校;再次是与高职平行的高等专科院校和向高职院校输送部分生源的中专学校,从组成的比例来看,虽然研究队伍的组成类型逐渐多样化,且2014年,来自高职院校队伍的研究者明显下降,但高职院校的研究人员仍然是这个队伍的生力军。

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情况类似,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从表3可以看出,除2014年外,从事高职一线数学教学的比例均达到90%以上。

表2 2010-2014年核心刊物所发表的高职数学论文第一作者单位类别(单位:篇)

表3 2010-2014年核心刊物所发表的高职数学论文第一作者职业类别(单位:篇)

高职数学课程大多定位为公共或专业基础课,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后续的专业课提供数学工具、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前面通过对主题变化数据的分析,也可以看到研究专业需求的论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这一单元的数据清楚显示,这些论文作者大多不是专业课程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论文表述的观点仍是数学教师的一厢情愿,分析上与专业结合度及渗透性都存在不足,这与近几年来强调高职教育职业化也有相当的差距。同时,由于大量论文的作者是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造成研究层面较为肤浅、总体理论高度不足,体现在高职教育大变化的环境下,真正落到实处的数学教育改革动静并不大。

(四)研究经费来源渠道

表4 2010-2014年核心刊物所发表的高职数学论文课题级别(单位:篇)

从表4可以看出,不计2012年,每年有30%以上的论文获得各级课题的经费资助,其中以2013年的情况最佳,总体变化趋势是稳中有升,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这几年,高职数学研究的投入并没有大手笔,但也未被边缘化。

三、展望

由于资料收集上有一定难度,本次仅采集和分析了近五年高职数学论文中的数据,时限较短,因此数据处理方法也较为简单,但仍然可以看出,高职数学作为传统数学的一种新存在,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很完善的建设,但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的关注度并不高,因此需要新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注入;其次,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数学两大功能是为专业服务和提供素质教育,如何突破数学的桎梏,让课程与专业结合得更紧密,同时还要保持数学的特点达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直是困扰高职数学从业者的问题;随着人类交流沟通渠道的日益增多,高职数学教育也需要大胆尝试新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工具,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不被淘汰。

[1]陈菊珍.世界两种职教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J].职业技术,2006(13):9-12.

[2]程德胜,潘凤.基于芬兰职业教育经验的数学职业模块校本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26-30.

[3]沈陆娟.美国两年制学院数学课程设计与标准完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2-95.

[4]牛西武,郭群虎.美国微积分课程改革对高职工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4(14):41-45.

[5]王新成.顶点课程理论视角下的高职数学项目化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3(26):37-39.

[6]李连喜.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2(35):69-72.

[7]王晖.职业院校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15):100-103.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论文院校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