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有效教学:少讲授多引导

2015-03-18左秀银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参与引导初中历史

左秀银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引导;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76-01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历史课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在教学目标上,历史课并不能单纯地“讲授”史学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考试改革的主要趋势来看,对能力的考查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教师要上好历史课,提高教学效益,必须对中考历史的命题特点、命题趋势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以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主要特征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并进一步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唯有如此,“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才不会落空。

一、简约讲授,构建脉络体系

历史课堂中讲授还是必要的,但讲授要做到简约精炼。多年的学习,初中阶段的学生习惯的是接受;多年的教学,教师们习惯的是讲解。教师课堂上拼命地讲,费心费力地讲,甚至拖堂,觉得面面俱到讲完才放心,但实际上“吃力不讨好”。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多给学生思考、展示的机会。

教师们讲授的惯性很大,要克服惯性,做到少讲精讲,首先在备课时对讲授内容要有所取舍,不能患得患失,但删繁就简时也要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设计的内容过难,学生不易理解,不知所云,这样的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容易过于啰嗦,一不小心就又讲授过多了。当然,课堂讲授内容若设计过于简单化,学生又会觉得没有认真听讲的必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

我认为,教师讲授过程要注意两点:一是着重理清每课的脉络体系,突出重点知识;二是注意每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更为长时段的脉络体系。

以《俄国十月革命》这课为例。首先是讲清“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两个基本概念,以两次革命的结果和性质为主;其次是理清楚二月革命前、二月革命后至十月革命前、十月革命后三个阶段,以板书形式构建本课的脉络体系;再次是前后联系,联系一战等事件,初步形成俄国历史的前后发展脉络。

二、设计讨论,鼓励并引导学生的深度参与

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培养起来的(尽管讲解与示范也是很重要的),能力立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一定也是鼓励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过程。

课堂中,表面的气氛热闹并不等同于学生的深度参与。要让学生真正深度参与,首先必须选择有价值的材料或设计有思维度的问题,问题不一定要难或复杂,但要能把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吸引到课堂中来,吸引到材料与问题上来。问题本身必须要有启发性,让学生觉得有灵光一闪的感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去思考去讨论。

《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课中,有人这样设计了几个问题:(1)十月革命因何而起?为何是在1917年而不是1861年?(2)俄国的苏维埃政权是否是无产阶级政权?是否是第一个?那它的出现有何意义?我觉得,这样几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有一定的思维要求,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又结合了学生之前所学,层层递进,由旧知过渡到新知,可以借鉴。

另外,鼓励学生深度参与还得在课堂的生成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充分暴露从已知过渡到未知之间的主要障碍,才更有利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能真正发现学生学习之问题所在,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猜你喜欢

参与引导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