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退伍老兵的心路历程 ——生态批评理论视域下的《靠鲸生活的人》

2015-03-18李润润,张慧荣

关键词:生态批评成长传统文化

一个退伍老兵的心路历程
——生态批评理论视域下的《靠鲸生活的人》

李润润,张慧荣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233100)

摘要:《靠鲸生活的人》是美国原住民作家琳达·霍根的最新小说。试图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视角解读作品中男主人公的成长历程。重点分析了作品男主人公汤玛斯如何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以及传统文化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之后,通过自我救赎的方式摆脱战争的创伤从而最终回归传统文化,重拾心灵的平静,获得精神上的成长。借此一方面呼吁人们保护濒危动物,关注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希望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历史,不要活在过去的阴霾中。

关键词:《靠鲸生活的人》;生态批评;传统文化;成长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1-0117-3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People of the Whale is the latest novel of American native writer Linda Hogan.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hero’s growing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Ecocriticism , focusing on how Thomas, the hero of the novel, can get rid of the trauma of war and finally tur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regain the peace of mind and grow up spiritually after experiencing the brutal war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al world .The paper, on the one hand, calls on people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animals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hopes that people can bravely face up to the history instead of living in the gloomy memories of the past.

琳达·霍根(Linda Hogan,1947-)是美国印第安奇卡索族裔(Chickasaw)女作家,也是美国原住民作家的代表人物,其创作作品多元化,涵盖小说、戏剧、诗歌等多个领域。她著有多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包括《太阳风暴》《北极光》《卑劣的灵魂》和《靠鲸生活的人》。她本人曾获得美国原住民作家团(Native Writers’ Circle of the Americas)终身成就奖,同时也是一位积极的环保主义者。

《靠鲸生活的人》讲述了位于华盛顿北部的一个名叫阿契卡(A’atsika)部落的族人和鲸鱼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汤玛斯·贾斯特是越战归来的英雄,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希望通过参加传统的捕鲸活动从而找回失去的自我,回归部落传统。部落传统的捕鲸活动对老一代的族人而言是一种虔诚的仪式。然而,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年轻的一代违背了部落的捕鲸传统,将猎鲸当成赚钱的手段,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传统。最后,饱经战争创伤的汤玛斯归还了荣誉奖章,在露丝和族人的帮助下通过自我救赎的方式终于重拾了内心的平静。

该小说发表后吸引了众多作家、文学教授和生态学者们的注意力,并受到他们的一致推荐和好评。国内文学界尚无一人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鉴于此,笔者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小说中男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进行解读,借此抛砖引玉,期待更多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剖析。

“生态批评”一词,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将生态学与文学批评结合起来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一些美国学者将生态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生态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的一些学者所确定。在学术界,被多数生态批评家所认可的关于生态批评的定义是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表述:“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1]中国学者王诺在《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一书中将生态批评定义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解释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2]

本文主要借助于生态批评理论阐释作品中男主人公如何在经历了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侵蚀这一过程中,收获新的人生感悟。

一在战争中成长

总体来说,在越战爆发之前,汤玛斯·贾斯特的生活是平静幸福的。他的祖父——老捕鲸人维卡特拥有异于常人的天赋,能够长时间在海里潜水憋气。和他的祖父一样,他也能够长时间在海里屏住呼吸。成年后,他和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露丝结为夫妇。然而,幸福的生活被突然而来的战争打破了。越战爆发后,汤玛斯·贾斯特和他的族人怀着对国家的荣誉感积极地参加了战争,他们认为他们是在为世界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为协助国家而战。国家需要他们。正如汤玛斯所言:“我不只是印第安人,我也是美国人。”[3]

“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都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4]战争的残酷让他的想法逐渐发生了变化。在越南,他亲眼目睹了被战争毁掉的家园,在战争中牺牲的同胞和越南人民。在战争初期,汤玛斯在写给露丝的信中提到“这里的鸟是蔷薇色的,你会喜欢这里的丛林。”[3]他仍然清晰地记得从上空飞过那里的感受。“那片美丽的土地,以翠绿为主色。”[3]然后就在汤玛斯这么写的时候,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片被战火肆虐的荒芜。

在越南那片遥远的土地上,稻田曾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闪亮的光泽。但是,随着战争的来临,这些稻田不是被焚烧就是被化学药剂污染了。还有些神奇的植物由于炮弹的轰炸变得灭绝了。曾经美丽的世界如今却充满炮火与毒药。战争让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惨遭涂炭。

当其他美国士兵在越南土地上挖土埋地雷的时候,汤玛斯拒绝挖土,却设法记住其他士兵埋地雷的位置。他想即便他不会解除地雷,至少他可以在地雷四周筑起围篱,这样就不会伤害到那些无辜的人们。当他看见失去理智的美国士兵在越南屠杀那些手无寸铁的小孩还有伤害无辜的妇女时,他把枪指向了自己的美国同胞。

“战争的硝烟和刀光剑影的战场是一个男性实现成长的极端的环境。”[5]小说真实地再现了汤玛斯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中的成长过程,他从这场战争中深刻地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复杂。他怀揣着英雄梦远赴战场,却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战争的残酷让他领悟到自己逐渐沦为一个杀人者。那些所谓的荣誉勋章都变成了他杀人的罪证。“战争就像海洋,只要踏进去就会受灼伤或是溺死,只有少数人能在里头游泳。”[3]他意识到这片美丽的家园正在被战争毁灭,美军对越南这片土地和人们所做的事情正如曾经发生在印第安人身上的事一样。对生命的尊重使他由征服、破坏这片土地变成热爱、保护这片土地。

二在部落传统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中成长

鲸鱼的美别具一格,他们崇拜鲸鱼。正如小说的题目所言,他们是“靠鲸生活的人”,鲸鱼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慰藉,是海洋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所有大型的生物都有成为环境图标的潜力。从体形来看,鲸鱼有特别的魅力潜能。作为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体形之巨大使鲸鱼被想象成海洋里的行星。”[6]鲸鱼不仅是族人曾赖以为生的食物和庇护所,同时也是人类的朋友和守护神。当族人过世后,他们用鲸鱼的骨头当墓碑。他们的灵魂也会变成鲸鱼。从生态整体观来看,人和鲸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和鲸鱼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人和自然处于一片和谐的氛围当中。拉夫洛克在“该亚假说”中阐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从鲸鱼到病毒,从栎树到海藻,都可以被视为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统一体,这个统一体能够适应地球的环境,并利用它来满足统一体的整体需求,而且还有能力影响它的组成部分之外的食物。”[7]

随着时代的变迁,族人不再以渔猎为生,与此同时,鲸鱼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人类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将鲸鱼纯粹当成猎物而获取经济利益。以德怀特为代表的一群族人心怀鬼胎打着“回归传统”的旗号,计划捕猎鲸鱼卖鲸肉给日本人以获取金钱利益,这一商业计划严重违背了捕猎鲸鱼的原始意义。“自猎鲸之后,鲸鱼不曾接近过他们。它们的眼睛显得更睿智,更苍老……”[3]鲸鱼充满了灵性,它们意识到族人捕鲸不再是因为饥饿而对于食物的需要,因为他们彻底抛弃了那些古老的宗教式的仪式,新的猎人不记得应该用鹰的羽毛来覆盖陆地上的鲸鱼,也不记得如何用鲸脂来制作油灯,更不记得如何用鲸须来做篮子。捕鲸成了一种商业行为,人和鲸鱼之间的默契和信任不复存在。

汤玛斯意识到,战争对于越南人民的伤害正如人们对鲸鱼的伤害一样。所谓的“回归传统”只不过是一种表象,是个阴谋,是个骗局,他们再也回不到过去那种人和鲸鱼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了。族人猎鲸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系统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人类总是以大自然的统治者自居,不断地从大自然获取利益,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的平衡为代价。人类的贪婪和目光短浅造成了生物圈的破坏,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只会造成生态失衡。

三在自我救赎中成长

汤玛斯意识到捕鲸是个严重错误,他鄙视那些唯利是图的族人们,也痛恨他自己。于是在捕鲸活动结束之后,他搬进了祖父位于岩石上的灰屋子里,并在屋子的周围用木头筑起了比自己个头还要高的围墙,将自己与世隔绝起来。他筑起来了一面有形的生活的木墙将灰屋与大海隔开,但他心里那面无形的记忆的墙却更令人窒息。“他筑起来的,仿佛是一面横隔在他与亡者脸孔、过去、乃至儿子马可之间的墙。”[3]唯有突破这面心墙,汤玛斯才能找到心的出口。

干旱来临之后,大部分族人都打包离开了小镇。“汤玛斯觉得自己必须为干旱负责。他知道正在发生的事,知道海洋正在为被取走那么多东西而哀痛,为马可和鲸鱼的死而哀痛,那是向一切事物哀悼;哀悼他曾在夜晚观看的暗礁中生物之死,那里成了死亡地带。水已从他和他的围篱退却。他在夜晚甚至听不到海音。现在他什么都听不到,只听得到自己的心声。随着云遗弃了他们,他自己的迷雾也已升起,现在他往自己的心房里看。”[3]

汤玛斯曾一度背离他的族人,背离他深深爱着的大海,背离那些美丽而神奇的鲸鱼,也背离了他自己。现在他回来了,他意识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他决定为祈雨做些奉献,那就是“直视生命现实,不再逃避。”[3]一方面,他打算去华盛顿告知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他打算去战争曾发生的地方寻找女儿,履行他作为父亲应尽却没有尽到的责任。

在夜晚,汤玛斯悄悄地潜入大海,练习在海里憋气。那些美丽的海洋生物在他身边游来游去。他终于回到了他曾经一度背离的大海的怀抱。只有独自在海里的时候,汤玛斯才能感受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久违的大海赐予他的。通过这种方式,他逐渐看到海洋的美好、生命的厚实。大自然以一种神奇的方式治愈着他内心的伤痛。深夜,在老维卡特的灰屋里,汤玛斯大声诉说被猎鲸开启的关于战争的记忆,他似乎是在和祖父的灵魂的对话,他为曾经发生的一切而忏悔。

汤玛斯一直忍受着战争给他带来的心理创伤,痛苦地活在过去的阴影里不能自拔。直到有一天,他鼓足勇气去瞻仰位于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他久久地伫立在纪念碑前,一幕幕往事就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放映。碑文上雕刻的一个个名字承载了太多痛苦的回忆和难忘的故事。对他来说,这面黑色的大理石纪念碑指引着他回家的方向,在向他说话。汤玛斯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并和自己痛苦的过去和平相处。在一个冒着大雨的夜晚,他一个人跑到五角大楼退还了那些曾被他父亲拿着到处炫耀的荣誉奖章,他不想要这些勋章,因为他觉得他不配拥有它们。在他看来,这些勋章像火一样时刻灼伤着他的心灵。

他因为终于说出了事实的真相而感到自由快乐。他把之前筑在灰屋周围的木头围篱拆掉了。人与自然又重新回归一体。他曾犯了严重的错误,他也为这些错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现在他终于冲破了黑暗的禁锢,成为一个全新而美好的人。

四结语

《靠鲸生活的人》是一部内蕴真理的小说,对人与自然,现实与传统,过去与未来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一方面,作品体现了作者琳达·霍根强烈的生态观。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对于那些过度窃取大自然资源的人们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也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疗伤功效,借此呼吁人们保护濒危动物,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历史是一面明镜,通过对越战退伍老兵治疗战争创伤过程的描述,作品希望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历史,不要活在过去的阴霾中。只有诚实勇敢地面对过去,才能真正地拥抱未来。

参考文献

[1]Glotfelty, Cheryll & Fromm, Harold (ed.).TheEcocriticismReader;LandsinLiteraryEcology[M]. 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 xviii.

[2]王诺. 欧美生态批评: 生态文学研究概论 [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67.

[3]琳达·霍根.靠鲸生活的人[M].刁筱华,译. 台北: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0:42,262,143,57,261,120,142,158.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3.

[5]王卓. 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19.

[6]Buell, Lawrence.WritingforanEndangeredWorld:Literature,Culture,andEnvironmentintheU.S.andBeyond[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2.

[7]Lovelock, James.Gaia:ANewLookatLifeonEarth[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9.

On the Spiritual Growth of a Veteran

——Interpretation of People of the Wha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Li Runrun, Zhang Huir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3100,China)

Key words:People of the Whale; Ecocriticism; traditional culture; growing up

Class No.:I106.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成长传统文化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