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云南特色,推进MTI专业建设 ——以云南大学英语翻译硕士为例

2015-03-18杨能,王琼

关键词:云南大学

王琼,硕士,讲师,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与跨文化教学。

凸显云南特色,推进MTI专业建设
——以云南大学英语翻译硕士为例

杨能,王琼

(楚雄师范学院 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所,云南 楚雄675000)

摘要:通过分析云南大学MTI(英语笔译)专业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情况,指出MTI专业建设的优势及不足,进而提出利用地域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这既能凸显云南特色又能推进专业建设,为云南开设MTI地方特色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大学;MTI建设;课程调整

作者简介:杨能,讲师,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云南大学2013级翻译硕士班。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教学与翻译。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1-0013-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fter having mad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TI’s training methods and courses arrangement in Yunnan Universi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s and cons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d developing localized curriculum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which can fe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 promote MTI construction, and offer reference to Yunnan Province in establishing localized curriculums.

一回顾

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2006年教育部批准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3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又批准北京外国语大学等4所高校继续试办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5月,全国有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在内的16所高校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IT)”试办权[1]。由于翻译一直以来都只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下的一个分支,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所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这一决定在外语界无疑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在此前后很多翻译界大师们纷纷撰写论文:有的针对MA和MTI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做了详细的论述(穆雷,王巍巍,2011);有的指出很多高校不顾自己实际情况盲目申报MTI专业,提出MTI之热后需要冷思考(孔令翠,王慧,2011);有的通过对MTI开办学校进行实际调查分析,提出如何做好MTI课程设置(文军,穆雷, 2009);还有的明确指出了开办MTI对中国外语教学的调整(仲伟合, 2007);在课程开设方面有也人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本地化课程教学法等(冷冰冰,2012;冯全功,苗菊,2009)。总地看来,对MTI关心较多的还是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和毕业论文设计三个方面。本文主要涉及课程设置和实践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暂不讨论毕业论文的设计。

二云南大学英语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2011年云南有3所高校(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招收MTI专业,学制2-3年,人数基本在35-40人。云南大学2011届学制3年,从2012届开始学制为2年。

专业培养目标:1.具有扎实的英语和汉语语言基础,能熟练进行双语转换,具备在特定领域内从事交替专业笔译的能力。了解专业翻译实务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高级翻译技巧,熟悉翻译业务,在专门领域的笔译能力达到专业水平;2.具有相应的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能追踪和把握翻译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翻译领域涉及文学、文化、经贸、科技、法律翻译等。

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翻译(笔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开设学位公共课3门,108学时,8学分;学位基础课3门,108学时,6学分;学位专业课2门,72学时,4学分;公共选修课1门,18学时,1学分;专业选修课9门,288学时,18学分;共37学分。实习2学分。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出所规定的30学分的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视当年教学实际情况有所变化。

学位公共课:政治理论,中国语言文化,第二外语(法/日/德)。

学位基础课:翻译概论,基础口译,基础笔译。

学位专业课: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

选修课:文献检索,中国翻译简史,翻译批评与赏析,中外语言比较,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与经济,经贸翻译,问题概论,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翻译。

此外方案中还特别提出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次数≥10次,本人报告次数不少于1次。

三课程分析

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也是支撑整个专业的骨架和精神,它将影响专业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未来的职业能力;而选修课则从不同角度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整个课程设置来看,云南大学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紧扣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方案,但却显得有些中规中矩。翻译硕士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双语转换能力,再实际些,就是要让学生经过专业的培训以后能胜任各类翻译任务,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社会上取得立足之地。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传统的大纲课程外还必须根据学生未来职业方向做适当的调整,使得专业培养更好地和社会接轨。

1.云南大学的优势。

云南大学是云南省唯一的一所211大学,是云南高等教育的领头羊,拥有云南省最优秀的外语教师、专家和学者,在云大开办MTI专业是外语教学改革必然趋势,也是云南高校今后外语改革的一个风向标,它将为云南省其他高校开办MTI专业提供最直接的蓝本。因此,云南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此外,近年来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云南桥头堡建设打通了云南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昆明世博会、旅交会、南博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外宾,随之而来的是对会务现场翻译、会务材料翻译、陪同翻译、旅游翻译等大批口笔译人员的需求。高质量的翻译人才的稀缺已经是云南省对外发展的一个瓶颈。依托高校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摆脱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契机。无论从云南对外经济的发展来看,还是从云南大学外语教学适应全国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是云南省近几年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云南大学开办MTI专业具备天时(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办翻译硕士专业),地利(云南大学是云南省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人和(云南大学有优秀的外语教师队伍,外语专家,学者;有较好的生源保障)。

2.存在的问题。

刚刚起步的翻译硕士专业,对云南大学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第一,课程设置偏理论,轻实践。翻译理论课程对于翻译专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学生有必要了解翻译的历史、发展及前景,国内外不同流派的代表及他们之间的渊源。但对于翻译硕士而言更多的重点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后再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穆雷曾指出:理论与实践有各自的目的和任务,从事两种研究者“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他们样样精通,或者说从事某一活动之前必须具备另一种活动的专家资格……[2]这里所说的轻实践指学生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机会。学生课内实践主要以教师布置作业为主,由于教师侧重点不同,作业有所不同,体现了翻译材料的多样性,但却存在翻译材料过于陈旧,可读性不强,对译文讨论不足等问题。课外实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几乎是零,偶尔有学生做兼职翻译但材料零星且较为廉价,或参加昆明各类涉外会务少则三五小时多则五六天但缺少组织性和规范性,又或偶有同学做兼职家教却与翻译实践全无关系。

第二,与翻译相关的基础课薄弱。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对双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翻译者不仅要能熟练应用英语,表达符合以英语为母语民族的习惯,同时也要有较好的文学修养,较好的汉语写作和表达能力。很多外语界人士都认为,最好的翻译家同时也应该是文学家,作家或诗人。而目前许多学生不但英语表达不够娴熟,到了研究生阶段也没有读过原版的英文文学作品,而且母语知识匮乏。20世纪以来,翻译逐步从文学翻译转向非文学翻译,各种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合同、外贸、旅游、建筑、医学、机械的翻译需求不断增加,学生如果连汉语理解都困难就谈不上翻译了。尽管我国高校每年培养出大量的翻译专业毕业生,但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翻译技能的训练,对很多专业翻译只能是望尘莫及,以致专业领域出现了很多粗制滥造的译品。

第三,课程管理及过程监控不足。与本科课程相比,研究生课程的管理和监控比较松散,研究生阶段对学生自觉性和自学能力要求较高,教师更注重的是“导”,而不是简单的“教”。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校区分散、大班教学(35-40人)、师生关系松散等导致课程管理及监控不足,大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迟到早退明显、随意旷课、作业抄袭,甚至随意杜撰应付学期论文)。

第四,对外宣传不足,地方特色无法凸显。学校品牌、学院品牌、专业品牌都是一种无形的却具有极强竞争力的资源,云南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一所211大学已经不可替代地成为了云南省高等教育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一个品牌。外语系有多年的办学历史,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翻译硕士专业却是全新的专业,很多本科学生不甚了解,还需要大力宣传。学校和院系缺少实践基地建设,与外办、翻译社、译协、报社、旅行社、外企等合作较少;此外,院系网址过于陈旧,无法找到有关翻译硕士的介绍或宣传信息,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自己专业荣誉感不强、认知不足的原因。

四应对措施

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个性课程,教学手段陈旧,学术与专硕混杂发展,缺少实践基地,缺乏整体的计划设计,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这些并不是云南大学所特有的问题。外语界很多关注MTI专业发展的专家、学者(罗选民,2002;冯全功,2009;文军,2009;孔令翠,2011;曹莉,2012 ;冷冰冰,2012)都从不同侧面指出了翻译硕士目前办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MTI专业对于云南大学来说是个全新的专业,招生、课程设置与调整、师资配备与调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论文写作规范、就业推荐等都是新问题、新挑战,这些不是仅靠一个培养计划或是教学大纲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微调办学思路,以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首先,依托地域优势,丰富课程建设。位于云南省首府的云南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昆明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而云南大学则是学术最活跃的文化阵地。在遵守教育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框架下,学校可以依据云南特色开设相关课程,提升云大翻译学科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云南地方民族特色对外宣传做出应有的贡献。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也成为了云南民族旅游开发的一大亮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云南有如此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有必要进一步发掘、提升。近年来,很多国外游客对云南的民族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云南应该加大对各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制作相关外语宣传材料。这是一个庞大而浩瀚的工程,政府必须依托高校。高校可以以此为契机,丰富MTI课程,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开设形式多样的地方特色课程。如,民族文化典籍翻译(饮食习俗、服饰、婚俗、葬礼、崇拜、禁忌及由来、节日庆典、仪礼、建筑风格等)、云南景点翻译与规范、旅游翻译与技巧、会务翻译、合同翻译、地方宣传片翻译等都是较好的地方资源。此类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讨论模式,开设不宜过长,一学期可按前十周或后十周开课,这样可以让学生既了解云南地方文化又能训练翻译技能。MTI课程应该鼓励创新性,小组讨论,学生互帮互助,建立学生为中心的转向,在真实的实际情景中开展翻译教学,提高学生分析不同译文的能力。[3]

其次,适当增加相关基础课程。翻译硕士对学生翻译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较强的外语分析能力,广博的百科知识。翻译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精通外语就会的,需要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获得。因此,有关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百科知识、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赏析等都可以作为翻译硕士专业一年级的选修课,让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就能积累和巩固大量母语文化知识,避免出现一年级上学期课程过少,学生对研究生课程学习有所懈怠,而一年级下学期课程任务量突增,学生有些应接不暇的局面。此类课程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考核形式以听后感为主。

第三,课程监控更注重过程管理。专业硕士人数比学术型硕士多,学生自觉性不够,专业意识不强,管理难度较大。高质量的教学除了优秀的教师团队,还需要有完备的管理制度;研究生管理不同于本科管理,但有类似之处: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研究生更应该有自己的深刻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不是亦步亦趋,更不能浅尝辄止。辅导员、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委还需发挥合力,从日常教学管理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考核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形成性评估(平时作业、出勤、小组作品展示、期中小论文或考试)+学生社会实践情况(需提供实际材料证明)+终结性评估(期末论文或考试)。MTI对云大来说也是刚刚起步,以后还要面对教育部各种评估,还需要各类原始材料的积累,所以需要注重课堂日常管理与监控。

第四,加强校内、校外合作与宣传。网络的普及使得很多人有机会实时访问自己感兴趣的学校的校园网,因此有必要优化院系网站建设,即时更新专业信息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报道,与国际关系学院、留学生院、旅游系开展互助活动,提高翻译硕士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加强校企合作,开创企业和高校双赢局面。“校企合作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是获得价廉质优的翻译人才的方式,也是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对高校而言,不仅是获得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也是把人才培养和市场真正接轨的过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储备了人才资源,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高校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了大量企业教学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4]依托昆明各类大型国际会议和交易会,与外办、译协、翻译社、旅行社等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树立专业品牌,一方面可以提高云大的知名度,吸收国内热爱翻译的优秀学子积极报考云南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同时也可为翻译专业学生未来求职搭建一定的平台。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云南大学外语系的优秀教师多年来都是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包括本科和专业学术型硕士。但MTI是一个全新的专业,重在实践,在中国不过20多年的时间。教师从传统的学术型教学转为专业学位型教学,不但需要时间过渡,同样需要理念和教学手段的过渡。王建国教授提出的观点可以借鉴:实行双导师制,即由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共同指导教学;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扩大教师规模,逐步将教授MA 的教师与教授MTI 的教师区分开来,做到术业有专攻,从而提高他们各自的业务水平;组织教师参加社会翻译实践活动,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翻译实践水平。[5]

五结论

参考文献

[1]仲伟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中国外语,2007(4).

[2]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9).

[3]林克难.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2000(2).

[4]蔡辉,张成智.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翻译,2013(1).

[5]王建国,彭云.MTI教育的问题与解决建议[J].外语界,2012(4).

Featuring Yunnan’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ng MTI’s

Construction: Taking Yunn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Neng, Wang Qio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China)

Key words:Yunnan University; MTI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adjustment

Class No.:G642.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论文版权授权确认书
云南大学百年校庆启动仪式举行
云南大学张克勤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柳阳、张旖、王媛媛、唐敬岚作品
A Study of The Women Warrior and God Help the Child from Perspective of Role Theory
--Take Bride and No Name Woman as an Example
Women’s Dilemma in Wide Sargasso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feminism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Take Necess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hildre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en and the Unseen in Howards End
The Subversion of Maternal Love in Beloved and A Mer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