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意见领袖”塑造路径

2015-03-17江冰雪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辅导员

“微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意见领袖”塑造路径

江冰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E-mail:bxjiang04@163.com

摘要: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是新媒体发展的新阶段。高校辅导员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契合了“微时代”大学生的认知及行为特点,但存在着教育主管部门缺少战略部署、高校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辅导员自身局限等现实困境。将高校辅导员塑造为“网络意见领袖”,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因势而谋、高校应势而动、高校辅导员顺势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

收稿日期:*2015-03-22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生工作专项资金资助(800015Z910)。

作者简介:江冰雪(1986—),女,江西萍乡人, 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Approaches to Transforming College Counselors into Network Opinion

Leaders in Micro Age

JIANG Bingxue

(School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Beijing10083,China)

Abstract:Micro era, featuring Micro-Blog and We-Chat, is a new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s media. College counselors’role transformation as network opinion leaders accords with college students’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s in micro era, while obstacles still exist, such as lacking strategic planning of education authorities, imperfect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elf-limits of counselors. To transform college counselors into network opinion leaders,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colleges and counselors should all take actions conforming to the trend, which will produce good eff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micro age; college counselors; network opinion leader

一、序言

伴随互联网新媒体向纵深发展,以智能手机为载体、以微博和微信等社交软件和即时通信工具为代表。并延伸至微小说、微电影、微语录、微公益的微媒体,满足了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最多信息的需要,“微时代”已经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新阶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达到23.8%,而作为“微时代”主要特征之一的即时通信工具,在网民中的使用率已达到90.6%[1]。思维活跃、喜爱分享、渴望被关注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在“微时代”中如鱼得水。可以说“微时代”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其学习、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观点引领者,是传播学的经典概念之一。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并对公众态度和观点的形成施加舆论影响[2]。诚然,“网络意见领袖”不完全等同于“意见领袖”。但在“微时代”的核心工具微博和微信的助推下,一些媒体从业者、自由作家、大众明星、公共知识分子等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精英或草根青年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专业知识积极关注公共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赢得了大量粉丝拥趸的支持,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3]。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在“微时代”将高校辅导员塑造为“网络意见领袖”,不仅可以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实现师生间真正的心灵互通,还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理性判断,放大正面舆论的影响力,减小负面舆论的破坏力,从而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大学生的认同度,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优势。

二、高校辅导员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必要性

(1)受教育客体角度。契合“微时代”大学生的认知及行为特点,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根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调查显示,10—29岁的年轻人相对于其他群体更乐于在互联网上分享并开展网络评论,网络空间给了青少年群体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1]。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即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QQ、人人网以及微博、微信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和通讯工具,用手机浏览新闻、更新个人空间、在论坛发帖子、关注亲友同学的网络动态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大学生还喜欢通过微博、微信记录自己的心情,依靠观点分享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并从表达、互动和分享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可以说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虚拟世界中的心灵日记和连接现实世界的沟通桥梁。没有面对面的尴尬和顾虑,大学生们在微博、微信上尽情宣泄和释放情感以获得心灵慰藉。

微时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网民每时每刻都置身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当中,围观着各式各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争吵,根本无暇停下来冷静思考、去伪存真。同时,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一些国内外敌对势力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高校的青年学子开展“异化”、“争夺”活动[4]。前段时间,一些不负责任的所谓“大V”、“大咖”等“网络意见领袖”发表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谈就混淆了视听,造成极坏影响。由于大学生本身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容易先入为主地接受媒体以及自己追捧的“网络意见领袖”所传递的信息;加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都不足以支撑起理性思考和辩证分析,在各种别有用心的信息蛊惑下,情绪上极易变得偏激和冲动。

“九零后”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九零后”大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喜爱追星。“偶像”在大学生心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偶像”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但在以多元化、自由性为主要特点的微时代,学生选择谁、信任谁、仿效谁都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比较选择的结果。微时代,要想抢占舆论阵地,就要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高校辅导员打造为“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大学生追逐的“明星”,从而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正面引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教育主体角度。高校辅导员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天然优势。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着最密切的接触,容易构建共同语言和共同关注。辅导员不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构建平等、轻松、自由、活泼的交流氛围,还可以将教育引导、管理服务以及人文关怀渗透到分享、评论的网络互动过程中。辅导员对海量、碎片化信息的取舍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关注点。如果辅导员能够以社会关怀的姿态去审视和鉴别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优化设置,使重大信息既有事实,又有分析、评论,并能够预见事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就能帮助大学生们理解新闻信息,避免陷入留言和谣言的漩涡之中[5]。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已经看到社交媒体与社交类沟通应用的重要作用,并指出,2014年上半年的“马航事件”和2014年下半年的“冰桶挑战”凸显了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快速的传播速度、深远的传播范围和积极的社会影响力[1]。试想,如果在每一次舆论热点事件中,高校辅导员都能参与其中并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那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起到重要的现实意义。当高校辅导员以教育者的视角开展理性和建设性的评论,鼓励大学生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辨别各种信息,必然会提高大学生对负面网络信息的免疫能力,并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于无形之中。

三、高校辅导员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现实困境

(1)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将高校辅导员打造为“网络意见领袖”的战略部署和规律探索。微时代海量信息的无屏障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指出:“要综合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尤其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为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自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自2005年开始,教育部大力推广辅导员博客建设。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辅导员博客大赛从2011年第一届举办以来,迅速普及和推广。辅导员博客建设也切实提高了学生事务的管理效率、促进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然而,一方面自上而下推动的辅导员博客建设,难免产生辅导员主动性不高、重形式轻内容的负面效果;另一方面,随着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社交软件和即时通信工具的异军突起,“看博客”的大学生少了,“织围脖”、“刷朋友圈”的大学生多了。在微博、微信已经全面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今天,如何利用大学生的兴趣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还只是笼统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提高辅导员网络使用技能的重要性,没有针对“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和大学生认知行为新特点、将高校辅导员打造为“网络意见领袖”的战略规划;对于如何将辅导员打造为“网络意见领袖”以便更高效地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还缺乏规律性探索;也不能有效指导辅导员如何科学地运用生活中早已接触的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和“微工具”,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目标。

(2)高校。将辅导员打造为“网络意见领袖”从而抢占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动性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各高校都已经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几乎所有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但仍存在着抢占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动性不足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从认识层面看,部分高校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微时代”教育空间的开放性需要更新工作理念,如认为高校辅导员在工作时间聊QQ、刷微博、用微信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就导致了在现有规定下,辅导员个人微博、微信的维护还属于个人兴趣范畴,当其他事务性的工作与微博、微信的建设维护相冲突时,辅导员基本会果断选择放弃微博和微信的时间投入。如果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维护个人微博、微信的积极主动性,自然也降低了辅导员“网络名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从操作层面看,部分高校对官方微博、微信存在着重视建设、轻视应用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的定位不够准确;发布的内容多是网站新闻的简单重复,内容单一,更新较慢;忽视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校园生活、情感心理、就业升学等方面的需求;限制了官方微博、微信在大学生中影响力的发挥。此外,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的定位姿态也比较高,多为官方的语境,没有融入微时代的“谐音字”、“流行体”等语言体系和表情符号体系,说教有余,活泼不足,不能充分凸显出微时代的互动性和交流环境的平等自由性。

(3)高校辅导员。首先,高校辅导员对自身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塑造意识淡薄,微媒体使用能力有限。首先,高校辅导员将自己塑造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识淡薄。“微时代”,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以及各种微媒体的广泛使用,结束了高校辅导员过去生活和工作的“二分状态”,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常态。但目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还只是在微博、微信上分享自己的心情和体会,仅仅发布自己的生活照片,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转发分享网络现有的链接,很少自我原创,转发的目的性和舆论引导性都不够强。

其次,高校辅导员投入在微媒体维护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大多数高校辅导员要承担起学风管理、党团建设、心理疏导、就业指导、资助审核等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加之自身学习、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责任,高校辅导员早已超负荷工作。智能手机带来了与学生沟通便捷的同时,又大大延长了辅导员的工作空间和工作时间。作为全天候的学生工作者,在体制机制保障不够健全的条件下,自然难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微媒体的维护上。

第三,高校辅导员自身微媒介素养有待提高。媒介素养是一种融合了传播学、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艺术学及美学的综合能力。在学生事务性工作之外,很少有辅导员能带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想什么’和‘怎样想’”这个目标,理性地筛选海量信息,建设性地开展评论和分享,从而发挥“榜样教育”的价值。

四、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意见领袖”塑造路径

“微时代”,将高校辅导员塑造成“网络意见领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也是顺应新趋势、解决新问题和满足新需求的必然举措。这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因势而谋,高校应势而动,辅导员顺势而为,共同塑造“网络意见领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注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投入

(1)整合资源,打造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的“孵化器”。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将打造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列入“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布局中,将其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此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以便对其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所准备。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高屋建瓴地将高校中的政治优势、党团组织优势和辅导员队伍优势最大限度地融合到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的“孵化器”打造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推出精品、示范引导,组建交叉共融的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团队;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的建立目标、主要内容和运行机制;同时加强宣传、强化交流,确保政治思想和舆论引导的精确化、程序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探索规律,加大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方面的科研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立足实践,又高于实践,加大对于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方面研究的投入力度。建立将高校辅导员塑造为“网络意见领袖”的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体系,从内容、方法以及标准上做出明确规定。参照辅导员博客建设和推广的成功经验,对高校辅导员成为“网络意见领袖”所需要掌握的信息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加工再造能力以及思辨反应力等进一步细化,让一线辅导员清楚知道“需要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力求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高校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为既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高校学生工作实践技能,又作为“网络意见领袖”引导舆论走向的高校德育工作骨干力量。

(二)主动解放思想,完善体制机制

(1)用柔性制度管理激发辅导员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应该根据“微时代”辅导员工作的实际规律,将辅导员利用个人微博、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辅导员个人工作量,在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中发挥作用。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辅导员通过个人微博、微信开展工作的付出与奉献很难被学校领导和上级单位看到,也很难通过简单的量化来梳理一位辅导员在这项工作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候辅导员给学生的一句简单回复、一个温暖的“符号表情”甚至是一个“点赞”,都能起到心灵沟通的效果,所以高校一定要采用柔性的管理制度,决不能以信息发送量进行简单机械的量化考核。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辅导员撰写沟通案例或心得体会,同时配上手机截图的形式来展现这部分工作,唯有此才能避免辅导员的抵触心理,从而真正调动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

(2)分类别、分层次、多形式开展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训。辅导员要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就必须掌握政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具备综合性的媒介素养。高校应该集合其信息技术、媒介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对辅导员开展媒介素养培训。高校中的辅导员群体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较低,但也存在着年龄层次的差异,特别是“九零后”开始进入了辅导员队伍,所以高校应该采取分类别、分层次、多形式的媒介素养培训。对入职多年、经验丰富的老辅导员,就应着重在工作模式转变、微博微信使用技能以及网络语言体系运用等方面的培训;而对于刚加入辅导员队伍的专兼职辅导员,其自身对负面信息的辨别和独立判断能力还较弱,就应该加大对其政治素质的培训。让年轻的辅导员在活跃的思维和语言下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自身政治素质的传导能力和示范作用。此外,还可以采取诸如“圆桌会议”、“情境模拟”和“角色模拟”等多种形式开展媒介素养培训,力求培训的实效性。

(3)多媒体联动助力辅导员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将辅导员打造为明星级的“网络意见领袖”,高校一方面可以借鉴“造星”营销模式,将辅导员那些观点独到、充满个性的微博、微信在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上“置顶”、“加精”,进行重点推介和宣传。对着力打造的“明星级”辅导员开展微访谈、拍摄微电影,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进行立体化宣传。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不同院系的“明星级”辅导员结成联盟,发挥集群优势,营造共同学习、资源共享、观点交锋、朋辈支持、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扩大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范围。

(三)提高思想认识,优化能力结构

(1)做好“度”的把握,依靠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粉丝”。首先,严肃内容与活泼语言之间“度”的把握。辅导员应该从高起点、全方位、新角度对热点事件和学生疑问进行概括和分析,从而使辅导员个人微博、微信内容思想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审美品位高尚。同时,辅导员的微博、微信内容不能只一味强调又“红”又“专”,应该运用微时代的语言技巧,用“谐音字”、表情符号和各种“流行体”,轻松表达深刻内容。因为只有在共同的语言圈里,师生之间才能产生真正的共鸣。

其次,更新频率与聚焦热点之间“度”的把握。微时代每时每刻都充斥着海量信息,辅导员确实应该通过浏览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微博“大事件”和“地区热点”以及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消息,从中寻找学生可能关注的话题。对热点的聚焦,自然能贴近学生的所见所闻,引导其所思所想。但同时也要注意微博、微信以及与学生互动的频率,不断进行回顾、总结、反思和改进。

第三,教育内容与个性展示之间“度”的把握。辅导员固然应该站在教育者视角,以社会关怀的姿态向学生传递信息,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审慎判断。但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的风格要避免千篇一律,注重个性化的风采展示。每一位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面对的学生也不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将自身个性化的观点以及生活中的风采同时展现给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化内容可以让学生卸下心中“被监控”的“包袱”,真切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营造平等的交流空间,真正触及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2)通过多元化互动交流,巩固扩大学生“粉丝”数量。微时代,互动交流的方式日趋多元,且“马太效应”显著,话语权越大的人,越容易受到关注。辅导员可以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崇拜“明星级”辅导员的同时感受到“明星”辅导员的关心,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巩固扩大学生“粉丝”数量。

第一,“一对一”的交流模式。辅导员通过关注学生的微博关注对象、转发内容、微信朋友圈转发的链接、更新的状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思想动态。通过“点赞”表达关注,通过有针对性的评论和回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

第二,“一对多”的交流模式。微信公众账号即是基于一对多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到达率。辅导员可以结合校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将自己的工作心得以及生活体悟通过微信公众账号进行发布。据笔者在现实工作中的了解,辅导员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内容,因为贴近校园生活实际,又凭借可以配图、配动画且字数不受限制的优势,深受学生的喜爱。

第三,“多对多”的交流模式。QQ群、飞信群、微信群都是基于“多对多”模式的沟通方式。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早已习惯通过QQ群、飞信群发送通知。但基于微时代的特点,更应该利用这些群聊形式开展话题讨论,在传统的班会、团会之外拓展新的方式。这要求辅导员提高自身的议题设置能力,将学生普遍关注的、有话可说的焦点设置为讨论话题。在观点交锋的过程中,把控局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3)不忘虚拟与现实的双向互动,形成两个维度育人的良好局面。将高校辅导员塑造为“网络意见领袖”,掌握更多网络舆论话语权,可以弥补传统学生工作的空白和盲区,但绝不能因此忽视现实中的教育引领。辅导员要继续通过深度辅导、走进宿舍、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学生在政治上正确引导,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心理上科学疏导,在生活上悉心指导,传递正能量,扩大影响力,真正实现网络与现实两个维度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2-03)[2015-03-01].http://www.cac.gov.cn/2015-02/03/c_1114222357.htm

[2]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56.

[3]朱峰,马立平,王秋菊.新媒体视域中的公共舆论引领者——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类型、特征及功能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5):19-25.

[4]余传杰.多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关系述论[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56-359.

[5]卢焱,卢乔.网民的阅读心理与网络信息编辑[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75-479.

[责任编辑位雪燕]

猜你喜欢

微时代高校辅导员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微美学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