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梦魇及其他——读奚同发小说《那一夜,睡得香》

2015-03-17郑积梅

关键词:信任危机

手机、梦魇及其他——读奚同发小说《那一夜,睡得香》

郑积梅

(郑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郑州 450044)

E-mail:115951812@qq.com

摘要:奚同发的小说《那一夜,睡得香》讲述了一个由手机引发信任危机的梦魇故事。“手机”的文化符码能指的是现代科技技术,不幸的是,这样的现代科技技术却成了瓦解现代人心灵情感的助推器。小说以隐喻的讽刺手法对科技时代下人与人的信任危机进行了揭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处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手机”表征的是物化,手机梦魇表明了手机对人的绑架,“手机控”一族堪比清末那些遗老遗少的“鸦片控”,其言外之意是物欲对人的身心挤压,尤其是精神压迫更是苦不堪言。作者采取了批判的姿态,重新审视了沉湎手机世界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效应,反思了现代科技语境下现代人的压抑生活。

关键词:奚同发;《那一夜,睡得香》;信任危机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郑积梅(1970—),女,河南罗山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Mobile Phone: A Nightmare or Something Else

Review of the NovelASoundSleepatNightby Xi Tongfa

ZHENG Jimei

(CollegeofLiberalArts,ZhengzhouNorm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Henan,China)

Abstract:The novel A Sound Sleep at Night by Xi Tongfa tells a story of trust crisis resulted from mobile phone. The culture signifier of mobile phone i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has become the impetus for people’s mental corruption unfortunately. Employing metaphor, this novel reveals human trust crisis in the 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ving condition of nobodies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in particular. Mobile phone nightmare suggests that people are being kidnapped by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 phone freak is compared to opium addict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a certain sense, with the implication that mental oppression of material pursuit is miserable for modern people. The novel re-examines the side effects of phone addiction on modern people’s life critically.

Key words:Xi Tongfa;ASoundSleepatNight; trust crisis

手机,作为一种工业化产品,既是当代城市社会的象征,也是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手机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是时尚的体现,也使人与人的沟通变得快捷与方便。可是,手机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甚至产生梦魇及危机。青年作家奚同发的小说《那一夜,睡得香》讲述的就是一个由手机引发的梦魇故事。

都市白领乔晓静和朋友、同事在生活和工作中平时大多通过手机联系,一次因为手机遗忘在美容院,服务员把电话打到她家中,老公替她取回了手机,在同事多次打她电话的情况下,老公替她接了这个电话。在和同事的交谈中,乔晓静得知老公接听自己电话的事情。乔晓静原本以为手机一直在自己身边,狐疑老公怎么会接了她的电话,她便开始了各种猜测,怀疑老公复制了她的电话卡而对她实施监控。这种监控堪比性质恶劣的强奸,完全是在强奸她的个体生存空间。在一种出于愤怒的情绪之下,乔晓静原本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开始了一场梦魇之旅。在那个再也睡不香的不眠之夜,她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怀疑老公的不忠,但思来想去却不得要领,甚至想到要以毒攻毒去复制一张老公的电话卡对老公进行反监控。后来证明是一场虚惊之后,那一夜乔晓静睡得香,但清早醒来心里还是对婚姻有隐隐的担忧。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人的主体就是自我,这个主体在取得基本的口腹之欲后,就要寻求更高层次的安全需求和情感满足。现代的都市人物质层面的生活需求已不再是问题,可是要达到精神层面的真正快乐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

手机是小说的叙事载体,《那一夜,睡得香》是一个由手机引发信任危机的梦魇事件,在乔晓静睡得香与彻夜难眠之间的转换中,她作为社会主体一份子纠结痛苦以及回旋往复的心路历程得到了彻底的展现。手机事件折射了人与人亲密关系的改变,甚至心与心之间的扭曲。乔晓静的手机事件总是会让我们想起刘震云的那部《手机》,这两部作品都是以手机引发的意外事件展示了现代人的情感信任危机。“手机”的文化符码能指的是现代科技技术,不幸的是,这样的现代科技技术却成了瓦解现代人心灵情感的助推器。《那一夜,睡得香》以隐喻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的视野,对科技时代下的社会信任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以此表达了作者对当代社会生命个体身心创伤的关切。

这种关切不仅体现在奚同发写出了乔晓静的梦魇,还体现在他写出了这种手机梦魇的普遍性。“手机”表征的是物化,手机梦魇表明了手机对人的绑架,其言外之意是物欲对人的身心挤压,尤其是精神压迫更是苦不堪言。乔晓静是芸芸众生的一分子,是我们中的一个代表。我们都有这样的情景记忆,开车的人在用蓝牙耳机通话,工作中的环卫工人也在打手机,那么多行人拿着手机打电话、刷机屏,饭桌上聚会的人们都在各自玩手机,甚至夫妻俩躺在床上都各自玩手机。他们都患上了手机强迫症,这几乎是一个全民手机操控的时代。这种“手机控”现象会让我们想起网络上的那张风传一时的合成照片:左侧是大清王朝的长辫子们躺在塌上,手握烟枪,吸着烟泡,烟雾缭绕;右侧是当下人们拿着手机半卧的姿态,无论是依着床铺或沙发,他们的神态和表情,虽然相隔了百年却出奇地相像。在这里,手机被想象成另外一种形式的鸦片,压迫着早已脱去长袍马褂、剪去长辫子的现代人的心灵,他们被以手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所操控,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的手机梦魇。《那一夜,睡得香》的隐喻写作的深刻及批判视野的广阔由此可见一斑。

由手机引发的信任危机,不单单是乔晓静一个人。读奚同发的小说《那一夜,睡得香》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2004年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大片《手机》。电影取得了5 300万的票房业绩,并且也在社会上取得了相当大的社会反响。电影是根据河南籍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幽默、诙谐的剧情其实讲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既有婚姻的悲剧,还有社会的悲剧。手机是贯穿整个影片故事的一条主线,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男主角最终的事业和家庭的悲剧的产生都直接或间接地是由手机所引发。《手机》里的世界充满了脱口而出的谎言与习惯成自然的欺骗,那是一个缺失了诚信的现代生活浮世绘。影片其实关注的是“手机”这一现代通讯工具所表征的现代人的异化以及深层的社会伦理危机,影片在带给我们幽默和笑声的同时,更多的也促使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个谎言陷阱泛滥成灾的时代,哪怕是社会名人,一旦被发现失去了诚信底线,也会招致公众对他的信任危机。不可否认,手机这一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在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时,人际沟通是整体性的,说谎需要很高的技巧和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进行不动声色的谎言表达,稍有不慎,哪怕只是一个不自然的眼神,马脚都可能露出来,都有可能被对方识破。而在使用手机进行交流时,对话的双方不具有在场的情景性特征,这就为说谎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设置了陷阱。《那一夜,睡得香》采用了“据说”这样道听途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著名的贾作家利用手机说谎又被当面戳穿表明他失去了做人诚信底线的事情。虽然他的日常文章总是劝人行善、厚道、诚实,但他自个扯起谎来毫不逊色于他写美文、写小说。当谎言当面被戳穿,他还能脸不改色泰然处之。作家掉进了手机交流的陷阱,难怪采访者对其人品产生质疑。在这里,手机的使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说谎成本,说谎者不再受通话时表情和动作的限制,就可以轻松地蒙混过关。手机在某些时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混沌化,谎言也更不容易露出马脚来,手机在人际沟通中的掩饰性功能尤其突出。因此,飞速发展的经济,日新月异的科技,这些虽然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和谐、幸福与快捷,却也会带来人性中阴暗面的泛滥肆虐,上文中的诚信这一人类优秀的传统美德被科技工业文明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作为“掌上工具”手机的广泛使用,表明现代人不同生活空间的相互入侵,手机普适性的使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手机交流,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呈现出碎片化、片断化和浅表化等特征。手机成为现代人嘴巴和耳朵的延伸,借助于手机这个支点与杠杆,人们讲出的话语传得更远,人们的耳朵也能听得更远。各种品牌形状但却冷冰冰的手机代表着的是物性,这种物性又时时刻刻压迫着现代人的身体和心灵。手机不仅窥探着他人的隐私,还记录着自我的恶行。此所谓“成也手机,败也手机”。少年为了买一部心仪的手机,竟然不惜几千元卖肾。这样的新闻让人读来如此的触目惊心。果真“成也手机,败也手机”吗?其实不尽然。因为手机本身并不会撒谎,手机只是撒谎的被动载体,撒谎的是使用手机的人。当人们在使用手机撒谎的时候,手机事实上成为一种隐秘的心理空间,它也因此具有了伦理学意义。正如金钱作为一个等价交换的流通物一样,金钱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当金钱成为社会中价值与道德水准的衡量标杆时,金钱就具有了伦理色彩。人们在指责手机的时候,不应该停留在表层的工具性层面,而应该探求以手机这种现代通讯工具为表征的人的异化与社会伦理危机。手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不再只为使用者服务,也可能毁坏使用者的理想生活,包括那赖以使用手机的身体,人的异化与社会伦理困境也凸显出来。

乔晓静的手机事件是小说的一条叙事主线,《那一夜,睡得香》采用了红线串珠的写法,反思当下社会生活的悖谬,这也是作者奚同发的高明之处。“段子是手机时代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人们生存的特征之一。”“全民娱乐至死的时代,连多少我们以前的英雄和历史人物都被重新拿来娱乐,比如,让董存瑞举个石块,做某医院的切除胆结石广告;刘胡兰就义时以国外卡通人物的黄色‘不良发式’遮顶……谁的手机里能没有几条段子,玩笑一下政治、历史、英雄、国家领导人,继而玩笑一把身体或性呢?”这样的手机段子直接的效果是幽默与搞笑,初看会莞尔一笑,但很快就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这些段子其实是对正义、严肃的消解,也表明了现代人思想的贫瘠与生活的匮乏。段子内容本身缺乏对人、对事、对人的尊严及情感与价值的尊重。当过度压抑人欲时,国人集体地摧残人性;当释放人性与欲求时,国人又不知克制与检点,再次深度地伤害人性。曾经的英雄和历史人物现在成了被赏玩的对象,成为一种消费符号,他们被消费、被用以营利、被娱乐的被动性质很明显。这是一种将历史消解为物质载体而忽略精神载体作用的悲剧。

《那一夜,睡得香》也对现代都市一些人“手机控”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办公室咫尺之间的交流却还要通过QQ等方式,小小的办公室格子间隔开的不仅是物理空间,还有人与人的心灵交流。便捷的现代通讯方式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也拉远了心与心的距离。冷冰冰的网络通讯无法触摸心灵的孤寂,而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直接导致了年轻记者的坠楼,甚至他的同事对他坠楼身亡前的所思所想都漠然不知。《那一夜,睡得香》的现实指向性与现实批判性非常明确,批判的是那种片面追求高科技的不良风气,也尖锐地揭示了在一些所谓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机制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传统优良道德的沦丧。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技术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但又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推得很远。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发达,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却变得日益困难,信息化社会里的情感交流变成了一个难题。这也是信息化社会里的人们正普遍经历的一种尴尬境地。“文学的性质之一义,就是应该思考人类关心的永恒问题。”[1]《那一夜,睡得香》在反思科技语境下现代人的异化生活,心灵家园不该荒芜,人类的精神世界更不能失去信任。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著名例证,即甲乙两个同案犯被隔离审讯,审讯的结果原本会有3个。第一,2个都不招,因为证据不充分,2人都只判1年。第二,一方招了,被认为是立功表现,功过抵消,无罪释放;而另一方属抗拒从严,判10年。第三,2人都招了,则各判5年。结果是两人都争先恐后地招了,最后也实实在在地各判了5年。这个例证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价值。当信任缺失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很容易就沦为孤危的个体,因信任缺失而招致的危害也必将接踵而至。

“在步入后现代社会的今天,以至于科技理性膨胀、人与自然紧张对立、人文价值失落、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疏离、传统价值系统不断解体。”[2]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意识调节和抑制着欲望。而在这个被喧嚣与怀疑所充斥着的时代,现代人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剧烈冲突。物欲与情欲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生相克,被各种欲望所裹挟的现代人就在欲望的围城中左冲右突。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所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信任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对金钱和欲望无止境的追逐让太多的人不择手段,价值理性被抛弃,谎言满天飞,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被极大地破坏。欲望的肆意妄为和价值理性的扭曲、断裂,使现代人的主体意识也日益贫乏化、碎片化,他们的文化精神领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震荡,曾经的社会伦理与价值体系经受着日新月异的挑战。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我们需要一种信仰,需要构建一种新的价值伦理,需要一种精神归宿,我们的内心在焦虑、迷茫、彷徨、不知所措、苦闷难言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可以归放心灵的花园。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它不该成为一个危机四伏的“手雷”,作为现代都市人的我们不需要小说主人公那样焦虑难眠,我们不仅需要一夜睡得香,更需要夜夜都身心放松睡得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盗其QQ,封其微博,收其电脑,夺其手机,致其焦躁无聊,只能专注学习,使其不挂科也!”这样的微信段子的调侃应该仅限于调侃,在理性享用现代高科技所带来的快捷便利的同时,我们还要有清醒的自省意识,在现实生活的异化危机面前,我们要突破现代困境,抛弃指责与谩骂,重新唤醒我们自己的主体责任意识,信任彼此,相互扶持。这样或许会让我们以获得身心的诗意栖居。

参考文献:

[1]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442.

[2]石义华,赖永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断裂与整合[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8(4):100-103.

[责任编辑曹琪]

猜你喜欢

信任危机
汽车售后市场怎样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破解策略
“脱媒”时代下媒体信任危机探究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是真的吗?
网络募捐遭遇“信任危机”的背后
家族式企业信任危机问题分析
天津爆炸事件后中国爆发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