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mos的大学生英语应试技巧研究*

2015-03-13巍倪传斌

现代教育技术 2015年8期
关键词:英语考试应试意图

肖 巍倪传斌

(1.重庆大学 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重庆 400044;2.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基于Amos的大学生英语应试技巧研究*

肖 巍1倪传斌2

(1.重庆大学 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重庆 400044;2.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文章分析了215名大二学生的英语应试技巧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应试技巧可分为管理策略、猜测推理策略和揣摩意图策略三类。其中,管理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猜测推理策略次之,揣摩意图策略使用频率最低。试题质量较高是诱发管理策略使用、抑制猜测推理和揣摩意图策略使用的重要原因。管理策略对英语考试成绩具有较弱的正面影响,猜测推理策略具有微弱的负面影响,揣摩意图策略具有微弱的正面影响。最后,文章为大学英语教学与评测提出了一些建议。

应试技巧;英语考试成绩;大学生;结构方程建模;Amos

引言

社会上针对英语考试的培训市场如火如荼,不乏所谓“应试秘籍”。应试技巧常见于学生的测试答题之中,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法宝’”[1]。然而在学术圈,却较少有人以系统的方式研究这一问题,不但不清楚应试技巧对英语考试成绩的影响,甚至连我国英语学习者应试技巧的分类和使用频率也所知甚少。研究应试技巧,不仅能揭示“应试秘籍”的真正面目,还能为大学英语教学与评测提供启示,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大学生使用的应试技巧有哪些类型?使用频率如何?对英语考试成绩是否产生影响?这些是本文试图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一 研究背景

应试技巧指学习者在答题过程中没有经过一定语言加工,而是主要利用测试形式、特点或测试环境来作答的能力[2][3]。它最大的特点是几乎不动用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一特点已经引起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60年代,Millman等[2]对应试技巧进行了理论构建,包括时间使用策略(Time-using Strategy)、错误规避策略(Error-avoidance Strategy)、猜测策略(Guessing Strategy)、推理策略(Deductive Reasoning Strategy)、揣测意图(Intent Consideration Strategy)和利用线索策略(Cue-using Strategy)六类。继该理论研究之后,应试技巧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深化,并由应试技巧的行为描述转向影响因素和教学效果的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应试技巧的使用受考试因素和考生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考试结构和内容[4][5]、考试风险[6]和考试经验[7]等。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应试技巧具有可教性[7],且应试技巧的使用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成绩[8][9]。

虽然目前研究已经对应试技巧进行了分类,并发现应试技巧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考试成绩,但存在理论、实证和方法上的不足。理论上,Millman等[2]的分类主要针对当时流行的选择题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尚未在我国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进行验证,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尚待检验。实证上,就笔者掌握的文献,目前仅Xu和Wu[6]针对北京市高考英语和北京高中考生的研究属于本土实证研究,其余均为针对国外考试和考生的研究。因考试目的、构念、测试方法、风险、反拨作用和考生群体等因素不同,国外实证研究的结论不能简单推及我国的考试和考生,必须进行本土化的验证。方法上,目前的研究多采用t检验或相关性分析: t检验是对均值差异量的推断统计,在未严格控制变量的非实验研究中不能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相关性分析只能说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同样不能说明因果关系。而应试技巧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是一种因果关系,但由于方法上的局限,国外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因此,本文拟对我国大学生英语应试技巧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应试技巧的类型和使用频率,并使用Amos软件探讨应试技巧对英语考试成绩(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为代表)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应试技巧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支撑,并为大学英语教学与评测提供参考。

二 研究方法

1 测量工具

本文的测量工具是调查问卷,分两个部分:(1)考生背景信息,如性别、专业、CET总分及各单项分等;(2)英语应试技巧使用情况,共16题(经信效度检验,删除质量不高的4题,保留12题)。该部分题项设计主要依据Millman等[2]的应试技巧理论,同时参考了Cohen[3]的考试策略理论,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计分,数字1~5分别表示“从不”、“偶尔”、“有时”、“经常”和“总是”。在正式调查之前,先由某高校的35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试测,并接受访谈。根据试测结果,笔者对问卷进行了一些文字修改。

2 调查对象

来自西南地区某高校的350名学生参加了正式调查。调查之前,他们已被告知本研究的目的以及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问卷回收350份,剔除规律性填答、信息缺失超过10%以及未提供CET4成绩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257份,其中有215份为大二学生所填。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同质性,本文只对这215人的数据进行分析。

3 数据分析

主要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 18.0和Amos 18.0。具体过程包括:首先,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应试技巧进行分类;其次,计算各类应试技巧的均值,得到使用频率;最后,以各类应试技巧为自变量,以学生 CET4成绩总分和单项分为因变量,进行结构方程建模,检验应试技巧对英语考试成绩的影响。

三 结果与讨论

1 分类

虽然Millman等[2]对应试技巧进行了分类,但尚不清楚该分类是否适用于我国大学生,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数据构念清晰(KMO=0.786,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有3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可解释50.97%的变异,分别为“管理”(21.09%)、“猜测推理”(16.17%)和“揣摩意图”(13.71%)。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各因子的信度系数分别为:“管理”0.723,“猜测推理”0.584,“揣摩意图”0.685,总信度系数为0.760,问卷信度较高。表1报告了应试技巧中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本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基本支持Millman等[2]的分类,但有两点不同:一是时间使用策略和错误规避策略合并为一个因子,二是猜测策略、推理策略和利用线索策略合并为一个因子。这些差异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解释:理论上,应试技巧的定义与分类尚存争议,且由于文化背景和时代的不同,Millman等[2]的分类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实证上,有研究曾发现应试技巧与监控和评估策略之间存在一定重叠,甚至应试技巧内部不同类别之间也存在重叠[10],需要结合具体调查对象、文化背景、考试任务等因素进行分析。

表1 应试技巧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本文之所以出现因子合并,是因为加工对象不同——三类应试技巧分别是对考生认知资源、试题非语言信息和出题信息的加工。时间使用策略能使考生更有效地利用考试时间,错误规避策略能使考生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失分。二者并非传统观念中“投机取巧”式的应试技巧,而是保证考生在语言水平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得分,避免失去本应得到的分数。二者都是对考生认知资源的管理[11],因此本文将二者合并后的因子命名为“管理策略”。猜测策略可使考生在随机水平上得分,推理策略和利用线索策略可在只掌握了部分答题所需信息的情况下间接得分,也可在只掌握了部分答题所需知识的情况下对非语言线索进行认知加工。三者都是对试题非语言信息的加工,能使考生获取高于自身语言水平的分数,因此本文将三者合并后的因子命名为“猜测推理策略”。揣摩意图策略是对试题“言外之意”——出题信息如出题意图和出题深度等的加工,该策略也能使考生获取高于自身语言水平的分数。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使用的英语应试技巧可分为三类:管理策略、猜测推理策略和揣摩意图策略。其中,管理策略能保证语言能力的正常发挥,避免失去本应得到的分数,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应试技巧;猜测推理策略和揣摩意图策略可使考生获取超出自身语言水平应有的分数,致使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英语水平,是负面、消极的应试技巧。

2 使用频率

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本文将各因子下的题项求均值,得出各类应试技巧的使用频率。结果表明:应试技巧使用频率处于中等程度,其中管理策略使用频率最高(均值3.57),猜测推理策略次之(均值3.38),使用频率最低的是揣摩意图(均值2.91)。

Rogers和 Bateson[12]认为:应试技巧的使用受考生应试技巧能力和考试本身特性的共同制约。考生必须具备某种策略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加以使用。考试本身只有存在使用应试技巧的可能性,才能诱发学生使用。本文的调查结果支撑了这一观点,管理策略使用频率较高正是考生、考试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考生方面,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多的分数,这就迫使他们首先要尽快做题,因为未作答的题目不能得分,只有尽可能完成更多的题目才可能获得分数;其次要保证正确率,因为只有做对题目才能获得分数。而管理策略的使用能使学生有效利用时间,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失分,保证语言水平的正常发挥。考试方面,CET考试的时间较紧,学生反映CET时间不充裕[13],这就要求他们对考试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监控。可见,CET考试时间紧张的特性进一步诱发了考生对管理策略的使用。

至于猜测推理策略和揣摩意图策略为何使用频率略低,原因可能并非是考生不具备该类策略的能力,而是CET高质量的试题抑制了考生对该策略的使用,使考生即使具备了该策略的能力也难以施展。虽然本次调查并不针对某次具体的CET考试,本文也未对CET试题进行分析,但国内很多学者曾从不同方面对CET效度进行过研究[14][15],均认为CET试题的质量总体较高,从而使简单的猜测、单词匹配、分析选项的特征、揣摩出题意图或出题深度等策略难以获取答题所需的信息,故考生此类策略的使用频率略低。

高质量的试题可抑制考生对猜测推理策略和揣摩意图策略的使用,但一旦试题存在某种可以被利用的测试特点,就可能被考生洞察并利用。问卷第10题“我会根据题目顺序在文章中依次寻找答案的线索”,均值为3.74,远高于其它猜测推理或揣摩意图题项,便可说明CET试题存在相应的可被利用的测试特点。例如,在CET阅读测试中,题目顺序与该题目所考察的内容在文中的顺序基本一致。考生如果发现这一特点并加以利用,根据题目顺序在文中依次寻找答案的线索,就可以迅速在文中定位所需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图1 应试技巧对外语考试成绩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3 对英语考试成绩的影响

上一节的数据表明:大学生英语应试技巧具有中等程度的使用频率。然而应试技巧对英语考试成绩是否具有影响?影响有多大?本文以三类应试技巧为自变量,以CET4总分及听力、阅读和写作三项单项分为因变量,进行Amos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模型各项指标为: CMIN=111.993,DF=78,p=0.007,CMIN/DF=1.436,GFI=0.939,CFI=0.947,RMSEA=0.045,基本满足CMIN/DF小于2、CFI和GFI大于0.9、RMSEA小于0.08的惯例,可以接受。

图1显示:管理策略到听力、阅读和写作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6、0.34和0.33,作用强度较弱,方向为正,说明管理策略对英语考试成绩具有较弱的正面影响;猜测推理策略到听力、阅读和写作的路径系数分别为为-0.09、-0.09和-0.23,作用强度微弱,方向为负,说明猜测推理策略对英语考试成绩具有微弱的负面影响;揣摩意图策略到听力、阅读和写作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9、0.13和0.06,说明揣摩意图策略对英语考试成绩具有微弱的正面影响。

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策略使用和英语考试成绩的关系,Song和Cheng[16]曾经对121名中国大学生的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推理策略和自然练习策略对CET4成绩具有微弱的正面影响,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44和0.201。然而,该研究只调查了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并未调查应试技巧。Green[8]调查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476名雅思考生,发现考试策略使用与雅思写作成绩之间具有微弱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68,但并未进一步分析考试策略之下各类具体策略与成绩的关系。对于我国大学生应试技巧使用和英语成绩的关系,目前尚无文献研究。因此,本文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主要观点包括:

(1)管理策略对英语考试成绩具有较弱的正面影响。考试成绩不佳,不一定是语言能力不够,有可能是因为答题粗心或未能有效利用答题的时间。由于管理策略具有元认知策略的性质,而元认知策略可以对认知加工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估[16],因此,管理策略可使考生有效利用作答时间,避免非知识性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的成绩。

(2)猜测推理策略对英语考试成绩具有微弱的负面影响。虽然Song和Cheng[16]的研究发现推理策略对CET4成绩具有正面影响,但他们所指的推理策略为动用了语言能力的认知策略,而本文的猜测推理策略属于未动用语言能力的应试技巧。可见,动用语言能力的推理可提高成绩,不动用语言能力、仅靠简单的猜测推理反而会降低成绩。猜测推理策略使用越多,写作成绩越低,这是因为写作测试为主观题,题目本身指令所透露的线索信息不多,考生如果尝试进行猜测推理,不但没有收获,反而会消耗一定的作答时间,影响写作任务。对于听力和阅读测试,虽然题目(如篇章和题干)本身能提供一些线索,但如果试题设计得当,仅通过猜测推理而不动用语言能力也较难获取有用的信息且浪费作答时间,故对成绩亦有微弱的负面影响。

(3)揣摩意图策略对英语考试成绩具有微弱的正面影响。Xu和Wu[6]发现,在写作测试中,受测试形式和测试风险的影响,考生会揣摩什么是考试设计者眼中“好”的或“标准”的主题,以迎合设计者的“期望”,在评分中获利。然而,考生的这一信念实际上缺乏科学依据。通过揣摩出题意图或者出题深度,虽然能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难以完成语言测试任务,故对英语考试成绩仅有微弱的影响。

四 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我国大学生英语应试技巧的类型、使用频率及其对英语考试成绩的影响,发现:(1)应试技巧可分为管理策略、猜测推理策略和揣摩意图策略三类,前一类为正面技巧,后两类为负面技巧。(2)应试技巧具有中等使用频率,其中管理策略最高,猜测推理策略次之,揣摩意图策略最低;试题质量较高是诱发管理策略使用、抑制猜测推理和揣摩意图策略使用的重要原因。(3)管理策略对英语考试成绩具有较弱的正面影响,猜测推理策略对英语考试成绩具有微弱的负面影响,揣摩意图策略对英语考试成绩具有微弱的正面影响。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与评测提出如下建议:(1)教师要对应试技巧的性质形成清楚的认识,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正面技巧,不鼓励使用负面技巧;(2)学生不要迷信市场上所谓的“应试秘籍”,要深信“语言学好了,考试没问题”,同时应学会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和仔细答题,避免非知识性失分;(3)考试设计者应努力提高试题质量,抑制考生对猜测推理策略和揣摩意图策略的使用,同时通过合理的考试规划,降低管理策略使用的门槛,避免考生因为管理策略不当而失分。此外,还应注意到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语言测试已显示出巨大优势[17][18],网考比传统的纸笔考试更有助于抑制负面应试技巧的使用,因此应当大力发展并加以推广;考试研究者应使用 Amos等先进技术进行考试质量评测,提高考试研究质量,丰富考试反馈数据,使考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只有各类考试相关人员共同努力,才能使社会上一些“应试秘籍”现出原形并逐渐走向消亡,才能使考试成为一把更加公平有效的“尺子”。

[1]胥云.武尊民.国外考试策略研究综述——五十年回顾[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43-51.

[2]Millman J, Bishop C H, Ebel R. An analysis of test-wiseness[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65,(3):707-726.

[3]Cohen A D. The coming of age of research on test-taking strategies[J].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2006,(3):307-331.

[4]Cheng L, DeLuca C. Voices from test-takers: Further evidence for language assessment validation and use[J]. Educational Assessment, 2011,(16):104-122.

[5]Barkaoui K, Brooks L, Swain M, et al. Test-takers’ strategic behaviors in independent and integrated speaking tasks[J]. Applied Linguistics, 2012,(3):304-324.

[6]Xu Y, Wu Z. Test-taking strategies for a high-stakes writing tes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12 Chinese EFL learners[J]. Assessing Writing, 2012,(3):174-190.

[7]Chung-Herrera B G, Ehrhart K H, Ehrhart M G, et al. Can test preparation help to reduce the black-white test performance gap?[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9,(5):1207-1227.

[8]Green A. Washback to learning outcom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ELTS preparation and university pre-sessional language courses[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2007,(1):75-97.

[9]Xie Q. Does test preparation work? Implications for score validity[J].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2013,(2):196-218.

[10]Yang H C. 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st-taking strategies and test performance on a graph-writing task: Implications for EAP[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12,(3):174-187.

[11]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8.

[12]Rogers W T, Bateson D J. The influence of test-wiseness on performance of high school seniors on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s[J].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1991,(4):159-183.

[13]侯新民,王伟力.大学生对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的态度研究——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对学生的反拨效应[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3):91-94.

[14]Gu X, Shi C.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test-takers’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processes in taking a compound dictation test[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2,(4):400-420.

[15]辜向东,杨志强.CET二十年写作试题分析与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6):21-26.

[16]Song X, Cheng L. Language learner strategy use and test performance of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2006,(3):243-266.

[17]刘萍.考生视角下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2):77-81.

[18]刘萍,王菲.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适应性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71-75.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Test-Wiseness Strategy Based on Amos

XIAO Wei1NI Chuan-bin2
(1. Research Center of Language, Cognition and Language Appli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400044;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China 210097)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nglish test-wiseness strategies using questionnaire data of 215 sophomores, and found out that the test-wiseness strategie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sets, management, guessing-reasoning and intent consideration strategy. Among them,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was used most frequently, followed in sequence by guessing-reasoning and intent consideration strategy. The high quality of test items is the key factor of triggering management strategy to be used. Management strategy yielded weak positive influence on test performance, guessing-reasoning strategy yielded slightly negative influence, and intent consideration strategy had rather slightly positive influence. In the end, several pieces of advice were give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esting.

test-wiseness strategy; English test performance; college student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mos

G40-057

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8—0074—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8.011

编辑:小米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证据的四六级、雅思、托福考试效度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4AYY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外语教育测评与数据挖掘”(项目编号:106112015CDJSK04JD02)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编号:201409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肖巍,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数据挖掘,邮箱为xiaowei_will@163.com。

2014年10月24日

猜你喜欢

英语考试应试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馒头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提升中职英语考试复习效率的点滴体会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错别字先生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