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灌注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5-03-08李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6期
关键词:无水乙醇毒副栓塞

李明

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灌注治疗的效果分析

李明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2例。对照组予以介入化疗栓塞术, 研究组予以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灌注, 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1年与2年内的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1年及2年内的生存率, 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介入化疗栓塞术对比, 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灌注治疗可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1年与2年内的生存率, 且毒副反应均可耐受。

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无水乙醇灌注;效果

原发性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多发于肝细胞与肝内胆管细胞, 具有发病隐匿、病情发展迅速及预后效果差等特点, 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原发性肝癌发病隐匿且其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 因而其被确诊时多处于不能手术的病情发展中晚期[1]。介入化疗栓塞术是治疗晚期原发性肺癌的重要手段, 而无水乙醇灌注是综合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 两者联合治疗肝癌具有协同效果。本次研究选取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 分别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比其治疗效果与毒副反应,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3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7∶15, 年龄41~72岁, 平均年龄(56.17±6.35)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9∶13, 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61±6.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介入化疗栓塞术,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行穿刺插管, 并送至肝总动脉行造影,依照造影结果于肿瘤供血动脉插入导管, 均采用氟尿嘧啶、顺铂(DDP)、丝裂霉素(MMC)、阿霉素(ADM)四联用药, 依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与体表面积决定药物剂量。6~20 ml的超液态碘化油和化疗药物进行充分的混合乳化后, 透视下以导管注入, 直至肿瘤血管的完全填充, 之后以明胶海绵进行相应小动脉的栓塞。研究组辅助加用无水乙醇灌注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癌变部分面积, 注入1~2 ml的无水乙醇, 注射3~5次,10 d/次, 疗程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以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近期疗效:全部患者于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评价, 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分为疾病进展(PD)、疾病稳定(SD)、部分缓解(PR)与完全缓解(CR), PR与 CR之和为有效;远期疗效:以月为单位, 评价全部患者生存时间, 指从第1次治疗开始至末次随访或死亡为止,以此计算两组1年内、2年内的生存率;化疗及无水乙醇灌注反应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毒性标准(CTC2.0)进行评价;胃肠道反应依据RTOG标准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 对比近期疗效,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对比[n, n(%)]

2.2 两组的远期疗效 对比远期疗效, 研究组1年及2年内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2。

表2 两组的远期疗效对比[n(%)]

2.3 两组的毒副反应 两组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与白细胞减少,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胃肠道发生率分别为40.63%(13/32)、46.88%(15/32), 肝肾功能损伤发生率为28.13%(9/32)、25.00%(8/32), 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5.00%(8/32)、21.88%(7/32), 所有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能耐受, 各项毒副反应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其多发生于乙肝或肝硬化等疾病的病变, 且早期发病症状和上述疾病较为类似, 因而易造成误诊与漏诊。已有研究证实,70%的患者确诊肿瘤时已处于疾病发展中晚期, 失去术后治疗的最佳时机, 且此时进行手术治疗的危险性较大[2]。因此高效的局部化疗受到临床医学的极度关注, 介入化疗栓塞术作为针对肿瘤栓塞的化疗药物注射技术, 具有减少肿瘤血液供应、灭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而无水乙醇灌注可直接产生细胞毒效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3]。为探讨原发性肝癌应用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选取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一般资料, 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案并对比临床疗效, 以期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 对比近期疗效, 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6.88%、65.53%,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于, 介入化疗栓塞术通过最短途径注入靶器官, 可有效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 且注入的碘化油可有效阻断肿瘤附近的血液供应, 同时配合化疗药物, 可在减少肿瘤体积的基础上取得局部高温灭杀肿瘤细胞的效果;而无水乙醇灌注能够诱发细胞的变性凋亡, 从而有效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局部杀伤能力[4,5]。由此可知, 介入化疗栓塞术于无水乙醇灌注联合可起到协同的灭杀肿瘤细胞的效果, 从而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

同时对比两组的远期疗效发现, 研究组1年及2年内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研究组2年内的生存率为59.38%, 高于对照组的34.38%,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具体原因在于, 本次研究采用的介入化疗栓塞术, 以插管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 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 并通过碘化油将化疗药物栓塞于肿瘤血管内, 在延长化疗药物作用时间的基础上提高药物效果[6,7]。两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肿瘤的治疗效果, 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预后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 两组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与白细胞减少, 所有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能耐受, 各项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灌注在改善原发性肝癌疗效的基础上, 并未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由此可知两者联用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因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 关于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灌注在原发性肝癌疾病中的深入价值, 需要以后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与验证。

综上所述, 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灌注可有效提高近期疗效与生存率, 且不增强治疗的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段泽辉, 杨件华, 黄治国.介入化疗栓塞协同高能聚焦超声对原发性肝癌的远期疗效分析.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8):631-633.

[2]王丽, 张新国, 霍忠超, 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热疗及三维适形放疗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24-26.

[3]闫俊丽, 贺会江, 潘雪峰.高能聚焦超声热疗加介入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实用医药杂志,2012,29(3):212-214.

[4]李征, 米登海, 杨克虎, 等.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6):672-678.

[5]赵妍丽, 杨林, 谭榜宪, 等.恩度联合介入及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北川医学院学报,2012,27(3):209-212.

[6]文艺, 王建明, 王潇苓, 等.入热化疗栓塞术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21-23.

[7]刘忠和, 熊小平, 王于梅.肝-门静脉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6(11):521-5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139

2014-11-18]

132001 吉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猜你喜欢

无水乙醇毒副栓塞
水中火
无水乙醇局部注射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效果
大剂量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毒副反应分析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胸苷酸合成酶变化与结直肠癌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及毒副反应的关系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有机溶剂溶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测定六氟磷酸锂中26种杂质元素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
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